02级国务学院博士梁忠: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2024-04-26|校友走访

02级国务学院博士梁忠: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张艺懿


梁忠: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2006年博士毕业后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市民艺术爱好社群速写上海发起人,参与策划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体科学馆打开你的盲盒”——人体解剖艺术展,参与成立玉兰社区营造知识交流团体。

一、醉心艺术:速写上海,人间大爱

作为速写上海的发起人,梁忠学长与上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从小经常听父亲讲关于上海的故事,中学就读的台湾徐汇中学也源于上海的徐家汇。博士毕业后,梁忠学长重拾幼时的兴趣,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上海这个第二故乡的点点滴滴。发起速写上海的本意是,将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以速写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既然人们不向艺术走去,那就让艺术向人们走来,梁忠学长说道。发起这一兴趣小组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邀请志同道合的校友、画友一起参与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录与摹画。


此外,他还组织推动了流动美术馆的打造,将速写上海画友们的作品展览在社区,让社区居民不用走进美术馆也能欣赏到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我画画的目的并不是要人家夸我画得好,我想要的是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共鸣,从而去反思他的生活。梁忠学长在用画笔记录下上海城市生活的日常点滴的同时,无形中也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02348日,打开你的盲盒”——人体解剖艺术展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体科学馆正式揭幕,作为策展人之一,梁忠学长对这次艺术与医学的跨界合作表示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一件事。一直很喜欢这句话,有着数学的优雅美感。很多人、事、物,看似毫无关系地各自运行,但发展的规律,注定它们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结合,产生新的力量。这次参与组织这个艺术展,就很有这种感觉。梁忠学长说道。


重拾画笔从零开始学习绘画时,梁忠学长面临着人体结构的课题,因此便前往复旦上医的人体科学馆观察学习人体结构。2019年,梁忠学长与周国民老师在人体科学馆相识,第一次到人体科学馆参观,听着周老师巨细靡遗的讲解,躺在福尔马林的大体老师静默地向人们展示自己,所谓人间大爱大概就是这个模样吧。回忆起第一次走进人体科学馆的场景,梁忠学长受到老师们的感染,开始反省艺术是否也能像大体老师那样为其他人做些什么,沿着这个思路,一场与人体解剖的艺术展览在周国民老师和速写上海伙伴们的支持下应运而生。


谈及策划的想法,梁忠学长认为社会大众在提起解剖、人体器官时可能不经意间就有一种抵触和回避的情绪,但这些器官、组织分明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自己身上,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却是一个盲盒,自己无法直接探究自己身体的奥妙,因此就有了创造人体盲盒这样一个想法。此外,以艺术的方式重新表现人体结构,也不失为消解人们畏惧情绪的一种科普方式。未来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校友、画友加入我们的团体中来,成立玉兰社区营造知识交流平台的初衷也是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同仁们加入知识传播的团队中。

二、描绘乡愁:海峡两岸,记录平凡

2023年末,梁忠学长受上海台办委托,举办一个艺术展。考虑场地与个人能力,他决定以故乡台湾的50个日常为主题,自小到大以普通人的身份,以小画幅、多数量的原则进行创作。在日常生活中,梁忠学长经常遭遇诸如台南是台湾最南的地方吗?”“台湾也有水饺吗?之类的问题,作为国政系毕业的台湾学生,他经常思考海峡两岸的同胞们是否真的彼此相互了解对方,由此便希望以自己手中的画笔,像速写上海那样,以台湾的50个日常作为主题,描绘出台湾人最平凡的50个物品与场景。


挑选的这50个题目,涵盖台湾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育乐,对台湾人来说,都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物品与场景。比如高中按性别分校,印有学校的书包和绣上学号的衬衫制服;还有家家常备的药品,有来自缅甸的万金油和印着日文的常备药,看来有点后现代混搭的可爱。日常的旧建筑悬挂着五花八门的招牌,一楼是岭南风格的骑楼,角落里的某个店贴着红底黑圈膏药标志,是专治跌打损伤的国术馆。探头往内看去,十八铜人塑像和满屋药草味里,一看就很有力气的拳头师傅正在打盹。对世界上所有的人来说,生命的绝大多数时光是苟且而琐碎地活着,生活的外衣看似多样,内核则是千篇一律,台湾的生活也不例外。了解日常,剥去外衣,对比他/我之间相同差异,是真实理解对方的起点。


梁忠学长希望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校友和画友通过记录家乡的50个日常来增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了解,他在此次描绘生活中的物件时,发现了另一条诉说历史的途径,即人的历史必定伴随着物品(或是商品、物种)。人为了某些目的创造物品,而物品也形塑了当代人的生活与意识,或说是认同、归属感。从日常生活物件为起点,或激发或引导人诉说其与物品的互动和生命经验,深入探索,或许可以得到完整且丰富的历史线索。汇集众多以物品为轴的个人史,或许能编织出不同于传统书写方式的历史。

三、寄语青年:历史视野,结构思维

回忆起在复旦国政系求学的经历,梁忠学长认为国际关系史、模拟决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历史长度为人生的尺度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短期行为的长期效应,就比如我常常思考艺术给自己带来了什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沉迷绘画是否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受到模拟决策角色扮演的启发,梁忠学长提到关于人生的决策时,他意识到我们在当时当刻所作出的决定受限于自身所处的情景,很多情况下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回溯许多年前作出的决定才能跳脱当时的局限,但也不要责怪当时的自己,因为再回到当时当刻,未必能作出更好的决策。


谈及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梁忠学长也持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之间不一定挂钩的观点。在复旦求学的博士四年,让他拥有了历史视野与结构思维,让自己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具有更多确定性的底气与自信。他印象最深的是当年与班上的同学经常观看新闻联播,敏锐地捕捉媒体语言所传递的政治意涵;还有在一堂中日关系的课上,他对国际关系研究中历史证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后的人生中,梁忠学长常常用国际关系的视野衡量人生的尺度,以全局与局部,体系、结构与行为体等国际关系学术训练中的视野与思维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