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为明:观电影《望道》

2023-04-03|校友投稿

疫情散去,久违春来,安徽复旦大学校友会组织校友包场观看电影《望道》。这是母校复旦大学投资拍摄的一部影片,讲述复旦大学原校长,《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翻译者陈望道先生事迹。电影立意高远,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情节感人,是一部成功的佳作。对于年长的校友,电影也引起他们对老校长的美好回忆。


主旋律电影要做到弘扬正能量,要达到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望道》做到了,而且催人泪下的场景直接戳到人心最脆弱的地方,因为选取的角度非常好: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大雨中跑去见即将被国民党反动派执行枪决的丈夫,一位信仰《共产党宣言》的年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参加者,但终于还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而妻子瘫倒在地上。后来,妻子从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而孩子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成员。电影通过这一件小事情,却实现了一个大境界,这就是真理的力量。


电影不在于有多少明星演员,投入资金多少,而在于怎么去拍,用力用情拍就能出好片。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望道》既拍出了《觉醒年代》的激昂,也很好表现出了市井生活的细腻。同时,激烈的战斗场景,血腥的反革命破坏,很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白色恐怖。对战争、革命的残酷与牺牲,我们现在是很难体会的,也就很难较好理解最后胜利的不容易,而电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给人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


整个电影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通过巧妙的串联实现长时空的联通。影片聚焦陈望道先生的足迹,从浙江、上海到重庆等地,勾勒出几十年的时光,却没有给我们一种沉闷冗长的感觉。这源于电影直接切入主题和主角,自然地进行高大而细致的表现。这体现了复旦水平,尤其是复旦新闻专业的高水平,很好地体现在电影的拍摄之中,望道先生也不愧是复旦新闻专业突出贡献者。


图片


电影聚焦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且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全面的挖掘。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呈现,尤其是通过与陈独秀、戴季陶等人轨迹的有效结合,描绘了很多历史往事,其中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是非常到位的。尤其是戴季陶思想与言语的变化,值得品味。晚年的陈独秀,在四川江津落脚,成了一位小学教员,编辑出版了小学教材,还想做一份贡献,虽然落魄但是显得精神还不错。这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影视剧对陈独秀本人的反映,这也极大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


与电影《无问西东》相比,《望道》没有漫长的故事叙述。电影不仅是围绕翻译《共产党宣言》,而且是围绕陈望道的一生来展开: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年代如何坚守自己初心的人。同时,专业演员与复旦师生友情参演的结合,也实现了无缝对接,增添了校园、教师与理想情怀的氛围,也与望道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相契合。


不得不说,对于这部电影,大家最期待的还是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对此,影片应该说很好地进行了还原和塑造,时间不长,但是抓住了细节,并进行了情节的升华。其中,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难处,就在于如何真正体会到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心情与目的,这需要反复推敲,需要有为国为民的理想与感同身受。


我有幸去过陈望道的老家,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想一想那种场景和感觉,在当年的2月份,在湿冷的屋子里,昏暗的灯光下,望道先生在做一件至关重要的文字工作。所以说,在寒屋中翻译宣言,真冷;但是蘸墨汁吃粽子,“真甜”,真理的味道真甜!当时,陈先生肯定被宣言所震撼,感受到真理的伟力。而真理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经历百般考验的,认定真理就要坚持,而陈先生后来的一生也是这样去做的。


来源:安徽复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