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玉鹏:跨界科创 突破方见未来

2022-09-21|复旦人物


从复旦管院毕业后,师玉鹏的职业道路是一次次的自我挑战。多次突破既有经验的限制,从财务到业务管理、从消费品到科创企业……用他的话来说,“排除一切艰难困苦”,依然对尝试新赛道和新行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坚定信念、突破自我”是他工作中一直贯彻的原则。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他加入迪安诊断,从首席财务官到集团副总裁兼上海中心总经理。他相信,自己的“高光时刻”还在未来,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歇。



图片


 师玉鹏 


2002级复旦财务管理本科校友、复旦科创企业家营第4期学员、迪安诊断集团副总裁兼上海中心总经理




图片

工作经历:跨界挑战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在毕业后依然对师玉鹏的事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断自我反思。同时,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也非常有必要多接触,对于思维模式的迭代、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会有很大的帮助,并在某些意料不到的时刻提供灵感和创意。”提到工作上的“跨界”经历,他这样阐释复旦精神的深刻价值。


图片


毕业后,他进入了大型央企中粮,从基层做起,自下而上地学习并积累财务、运营以及信息系统等知识。这一时期,他从财务会计这一相对倾向于内部沟通的职能,转向做投资的跨领域、跨层级交流;从单纯地实践财务知识,转向分析整体业务价值。这是他职业生涯重要的转变,尤其是在沟通方面,在不断的磨炼中达成了个人能力的成长。


“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是对个人积淀的打磨,每一个经历都是不可或缺的。”他总结道。在这样的成长路径中,他看似不断转换着角色,个人提升道路却是坚定而明晰的,始终如一。


图片


说到未来规划,他表示打算继续扎根、深耕大健康行业。在他看来,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能够发掘人类自身的各种奇妙未知之处,这是非常有意思、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图片

科企抗疫:“迪安铁军”担当精神


疫情期间,师玉鹏所在的迪安诊断公司担负起第三方医检机构的社会责任,他和公司人员始终冲在科技抗疫的第一线。


作为社会幕后的“逆行者”,在普通市民居家隔离之际,师玉鹏的工作反倒愈发繁忙:除了在上海各区建设实验室、增加设备及产能,过程中也需要和各级政府、合作伙伴沟通物资运输、核酸检测“采、送、检、报”等运营事项;与此同时,面对检测出的阳性样本也根据市、区卫健委和疾控的要求准确报送。


图片

迪安诊断上海抗疫一线临时党支部成立现场


包括母校复旦大学在内,大批企事业、高校的闭环管理核酸采样都有他的一份力。那段时间,他和同事的日常生活已然被工作填满,一刻不停“007”连轴转,用专业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常态化核酸采样亭、实验室日常运作,各种工作仍要求他积极参与到防疫工作中。


常态化采样亭从初期的建设选址,到一个小时采样、两个小时运输、六个小时检测,处处需要细节的磨合,例如不同人群的采样方式、出舱复阳人群的确定……都等着他和同事伴随着上海市防疫政策的指引来一步步强化。


在这样高的工作强度下,师玉鹏依然认为最重要的是各流程要求的“保质守时”。对普通市民而言能便捷地使用核酸检测服务,是他们团队必须面对的艰巨挑战。

图片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迪安医学检测所视频察看核酸检测实验室运行情况,听取检测筛查各环节工作和核酸采样点布局介绍


在这段时间,他的团队也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从而提高整个检测流程的效率。


首先是全链条扫码的信息系统。除了大家熟知的手机端健康云,他们还开发了实验室里扫码接收提取、扩增项报告发布的内部系统,从而使整个链条可追踪化。


提起媒体报道中的“迪安铁军精神”,包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永不言败”四个方面。


“召之即来”,当上海抗疫需要快速增加核酸产能的时刻,迪安从全国各地调集来相应的技术人员;“来之能战”,流程中所有质量控制都有确定的标准,设备到位后立即能够转化成产能;“战则必胜”,团队以强大的抗压能力创造了封控期间“无休”的纪录,能打硬仗、打胜仗;辅以“永不言败”的志气和热情,迪安铁军持续在国家及上海的动态清零过程中体现价值。




图片

展望未来:看好医疗大健康领域发展前景


对于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前景,师玉鹏认为该行业将迎来长期稳定的增长,尤其疫情过后,社会对个人健康以及公共卫生都有了更多的关注。


他表示,对比其他行业,医疗大健康是少有的、全行业保有两位数以上增速的行业。


图片


从需求层面来看,人民群众的对健康认知不断提升,促使产业逐渐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而“分级诊疗”的普及以及农村医疗的提升,使得健康产业从需求量到潜在市场容量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持续增长的保障。


师玉鹏进一步分析到,大健康领域对技术创新、对研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例如目前精准医疗概念的引入,需要对人体疾病作出更精准的诊断,从而精准用药,这对技术领域发展的需求是不断迭代和更新的。


师玉鹏对医疗大健康领域的总结是:“这一赛道正处于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市场有广泛的需求,推动着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后可能又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科创企业:管理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复旦管院在陆院长的带领下,提出了基于“无科创 无未来”这一信念的科创战略,作为科创企业的一员,师玉鹏对此也有一些呼应和思考。


他认为,“GDP构成的三要素是技术、资本和管理,映射在一个企业价值发展当中,科创就是技术的提升。管院的科创战略,结合自身长期积淀的管理和金融理解,‘科创+金融+管理’的路径对任何一个企业或者机构价值的提升而言,就能够形成闭环。”


图片


讲到科创企业时,经常会提到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经营不好企业?


对此,师玉鹏是这样理解的。“在科创企业中,技术、资本和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创企业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资本和管理手段进行产业投资并组织有效率的生产或服务,进而满足客户需求,达到技术商业化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不能忽视的是,光有管理人员、金融资本或基础技术人员,若缺乏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没有核心技术进步,科创企业的生产力也会遭遇瓶颈,被竞争对手赶超。


对此,师玉鹏总结说:“在科创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能促进企业价值指数级叠加和可持续增长,是一个上台阶的质变,是‘1’;而管理和资本的扩增和放大,更多是量变和积累的过程,是‘1’后面的‘0’。”


图片


在高速发展的科创赛道上奔跑,面对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师玉鹏选择在毕业多年后重新回到管院学习。


对于这个选择,他认为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决定。“出于发展上海业务的需要,我在2021年被集团派驻到上海;因为社会活动和疫情防控,也与复旦和管院有了合作和交集;从陆雄文院长这里了解到管院的科创战略和科创课程,恰恰能启发企业和我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困惑,也期待回炉有更大的收获。”


师玉鹏认为,科创企业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也需要经验管理人才进行战略规划、提升科研创新的流程效率以及优化投入产出比等。面对着短则2-3年,长则5-10年的研发周期,科创企业对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的需求日益提高,这也是他回归学院学习的想法与初衷所在。





秉持着不变的初心,与一往无前的精神,师玉鹏一次次突破自我,在科创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步履不停,因为前方在等待他的,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来源:微信公众号 复旦管院校友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