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崔书馨:越“沉迷”越自如

2023-09-18|复旦人物

崔书馨  复旦-港大IMBA项目校友

她是作家,也是投资人。校友崔书馨,aka科幻作家“崔小芮”,自学生时代就开始写小说,从校园纯爱一路写到硬核科幻的同时,又在投资领域乘风破浪。


左手理性,右手感性,崔书馨将工作与创作用自己的方式“玩”出了新思路。近日,她的科幻小说《深海之冰》入围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在下一部新作问世前,我们邀请“小芮”分享了她的创作故事和对生活的有趣哲思。

· 写作是调控读者多巴胺的过程。


· 在科学和科幻的世界里,语言的本身更像数学。


· 去发现爱好与职业的关联,职业的选择一定不能距离爱好太远。


· 科幻就是让人不自觉地沉迷,不仅满足旺盛的好奇心,还能保持单纯的能力。


一场与复旦的“不期而遇”

崔书馨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主修语言学专业,英语和法语都很擅长。她的大学时代,校园纯爱小说正盛行,崔书馨也从那时开始青春文学的创作。


2012年,崔书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瑾年秀时》正式出版,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她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如今在网上还能找到许多读者情真意切的书评。


大学毕业后,崔书馨曾在4A广告公司任职,之后转向投资行业发展,主要专注于硬科技领域。2019年,崔书馨计划在工商管理和金融方向继续深造。

图片

就在这年9月,她到香港出差时,恰逢复旦管院在当地举办招生宣讲会。机缘巧合下,崔书馨参加了宣讲活动,对复旦MBA的教学方式颇为心动,在综合考虑工作与学习的平衡后,最终选择报考复旦-港大IMBA项目。


提起在管院的学习时光,崔书馨对邹德强老师的市场战略管理课津津乐道。“太喜欢这门课的讲课节奏了!和我的工作强度是一样的,感觉产生了共振。”


 “小强老师的课程强度,会把整个人的神经调到最适合学习的状态。” 回忆起昔日课堂,崔书馨说这种舒适的状态,能在学习中带来更多灵感。


“严谨治学的教授们,积极向上的同学们,都是这些日子里的养分,也是30岁左右最好的良师益友。”


专职写作?从没考虑过

作品《AI接续代之城》入选刘慈欣主编的《九座城市万种未来》,获深港双年展评委会大奖;作品《深海之冰》入围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这些年,崔书馨在文学领域收获颇丰,可当向她提起是否考虑过专职搞文学创作,崔书馨却毫不犹豫地回答:“从来没有。”


“未来看职业,很难说我们会只做一件事。因为只做一件事,就相当于关上了其他可能性的‘门’。” 崔书馨这样分享自己的职业观,“我认为创作者,要了解人性,了解社会规律,就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人群中,所以我感觉写作之外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图片

崔书馨在写作上不属于“高产型”,有时候,她会停下来沉淀一段时间。最久的一次间隔,除了零星创作,崔书馨有6年没有发表出版作品,“但那6年里我会把自己的思考都记录下来。”


 “不要把写作当成交付的过程,而要把它当成内心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样就会写出不一样的灵性,而灵性会让作品变得出奇的好。”崔书馨这样认为。“任何作品里加一点儿灵性都会很好,要获得这种灵性,你得不把这件事当成自己必须要做的事。” 同时,写作的时候还要舍得做减法,“很多东西要大胆删减,才会成为一篇让你满意的好文章。”


在崔书馨眼里,写作和投资一样,要降低自己的容错率,才能精益求精。这需要不断思考,分析各种因素,是一种必要的寻找过程。“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也是调整自己各项参数和各种机会适配的过程。去发现爱好与职业的关联,职业的选择一定不能距离爱好太远,那就证明找的工作不对,越干越难受。”


永远好奇,保持单纯

“当我看到那朵花开和那棵树死的时候,我发现生命不过是一颗种子而已,赤裸的什么也没有。但就算那棵树死了,也会留下一堆木材。拥有大于失去,原来生命就是将阳光转化为负熵,储在记忆里。”


这是崔书馨写在《瑾年秀时》里的一段话,在那时,她对时间、对生命就有了自己的思考。

图片

崔书馨的写作方向是随着成长而变化的。“我上本科的时候,看青春文学比较多。后来几年里,我喜欢的科幻作家出了很多好作品,像刘慈欣、姜峯楠,他们的世界观很开阔,还有非常扎实的理工科基础。”


“理科相当于knowing,工科相当于doing,两者会让人的思维快速进化,也会激发我的求知欲和对世界的探索欲。”视角带动思维,崔书馨的创作路线也发生了“90度角大转弯”。在《深海之冰》中,崔书馨讲述了一个把普通人类升级为高智人群的故事,文中涉及医学伦理、科学伦理、AI如何赋权等多个领域,也是她在哲学思辨上进一步探索的体现。


“科幻就是让人不自觉地沉迷。不仅能满足旺盛的好奇心,还能保持一种单纯的能力。”崔书馨说,“就是让我保持自己的价值观,让我不会轻易被另一套说辞给说服,这是科幻带给我的。”


调控读者的多巴胺

写作之于崔书馨,是一种质朴的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在她眼里,科学和科幻的世界里,语言的本身更像数学,维度就是规则的合集。“如何构建一个新世界,光会讲故事是不够的。中文和中文之间也需要翻译,灵活选择语言,创造诡谲的氛围,让读者形成一种立体观感,这是新时代里每个作者都要做的事。”


崔书馨将大脑比喻成一个高维检索工具。“深度思考故事的时候有点像一种高效的近似最近邻搜索算法,回忆最美最难忘的场景的过程就像将高维向量分解成多个较低维度的子向量,对每个子向量的码本可以视为查询码本,在搜索时,待查询的向量也被分解成多个子向量,并与每个子向量的码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候选集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作品。”

图片

“记忆”和“时间”一直都是崔书馨热爱探讨的主题,即将问世的新作亦是如此。“人人皆有思想,而人类的记忆往往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其中的事件通常不是孤立发生,而是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组成的序列。人类有意识的叙述活动利用了这种潜力,形成了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以此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乃至共融。人会自己去总结一些事情的因果关系,但是真实究竟是什么呢?面对这个世界究竟是目的论还是因果论?宿命到底是不是存在?这都是我想探讨的。”


而在写作方法上,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对崔书馨的影响很大。“他会用Excel来写故事线,这种方式教会了我结构化思维。”崔书馨习惯于多线程思考,甚至从忙碌的工作中汲取灵感也是她的“日常操作”。


“写作是调控读者多巴胺的过程。”在崔书馨的创作理念中,每一个“出乎意料”的感性环节,背后都在作者的理性布局中。“怎样设置起承转合,读者在阅读到哪个段落时突然放出‘甜头’或‘烟雾弹’,这些过程需要谋篇布局,都可以通过结构化的Excel表格完成。”


因为工作关系,崔书馨会接触大量的企业案例,“例如一项硬科技产品是自动驾驶汽车的雷达,我就会想,这个雷达和小说里机器人的眼睛是不是一样?是否能关联起来?”当工作与创作并不脱钩,而是互相启发,崔书馨在工作和创作中都能更加乐在其中。


学会包容,保持利他

就像AIGC的发展离不开足够的数据量,崔书馨也同样在“阅人无数”中学会了读懂他人,——每年仅在工作中她就要接触成百上千个项目,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同特质的人。


这些经历不仅是工作,更帮助她在创作中精准揣摩不同的人物性格,“不管是‘千人千面’或是‘一人千面’,我们要看到人的多面性,他们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自我保护的一面,只要开始包容,很快就会发现对方的闪光点。”

图片

在科幻的世界里看得越多,崔书馨发现,不仅自己的阅读门槛变高了,对标准和理解其他事物的容忍度也在变高。“你会越来越自由。”她忍不住感慨,“人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别人?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不断选择的结果:面对世界,可以用因果论也可以用宿命论来解释,才可以得到解脱的智慧。人要做的就是容得下所有人,才不会内耗。”


无论是工作、学习或是创作,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关于如何直面困境,崔书馨认为,人生尽量不要“孤注一掷”,在不断问自己的同时,要学会借力使力地理解世界,同时保持一种利他的状态


崔书馨曾接触过许多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何夕、王晋康……在他们身上,崔书馨看到了乐于分享、勇于探索的精神共性。“他们都愿意帮助你,想了解你的故事。写科幻的女生并不是特别多,而他们希望你的作品被人看到。”


“找到能够在关键时候给你启发的人,找身边你最信任的人,接触内心更强大的人。”崔书馨说,“我觉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找到自己合适的圈子和朋友是把自己的未来走长远的第一步。“


来源 | 公众号“复旦管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