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峰:我的20年投资生涯带着复旦MBA印记丨校友故事

2021-06-11|复旦人物
图片

于立峰

1992级校友

复旦MBA同学会执行会长

源星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



在从管理者蜕变为“有管理能力的投资人”路上,于立峰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工作多年后,成为复旦MBA项目学生,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相关的知识。学成归来,他再次回归中国500强的江西铜业,势如破竹,参与了江西铜业进行资产重组,并使企业赴港上市。1999年,他利用自己的管理学知识,再次“突破”自我,转型成为一个前瞻性极强的投资者,布局智能领域多年,投资成功率几乎达到100%。


寻求突破管理技能

在人生转折点选择复旦MBA


江西铜业是当时是亚洲最大的铜业联合企业,位列中国500强,这里的工作是前途无量。1986年,于立峰大学毕业后便去了江西铜业工作,工作多年,他做过车间主任、团委书记、处长、厂长,可越发往后,于立峰就越能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瓶颈。“我是一个技术出身的工科生,后来做了管理者,才发现‘管理’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学问,管理知识的不足制约了我的发展。”他说:那时候管理的课程在国内是新鲜玩意,萌生了学习的想法后,就开始四处物色哪里能提供优良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环境。


1991年,复旦成为了国内首批MBA的9所试点院校之一,实力雄厚,在朋友的推荐下,于立峰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复旦MBA,重新返回课堂,成为一名学生。之所以在众多学校中选择复旦,是因为在于立峰眼中,复旦大学的MBA项目非常注重管理实践,能够进入复旦这样高水平的学府,管理能力必定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头扎进管理学殿堂

求学期间打开全新视野


在复旦求学期间,于立峰说,自己不仅系统学习了管理学知识,还为往后的事业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给自己一个可持续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时,在复旦学习的种种课程培养了他系统化思维和决策模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毕业已近30年,于立峰还能想起当初与同学们一起上的规章制度管理的重要性课程,正因为学习了这门课程,他在实践中把在复旦MBA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而这句话也成了他在工作中坚信的格言。

  

于立峰回忆道,对于一家成熟的公司,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人都要在规则中工作,才能保证公司高效运转。有了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后,他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他说,对于大公司来说,严格的规章制度非常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但对于一些初创的企业,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一些高科技和研发行业也需要一些相对的自由。“自由并不代表没有规则,而是应该运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比如,一些技术大咖在熬夜编写代码后,第二天可以选择迟一些。规章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具有弹性和针对性。”


图片


除了体系化的管理课程,在复旦的培养过程中,国际化视野作为五大支柱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复旦管院通过其强大的实力开设海外课程,与国际很多顶尖商学院都开展了合作,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国际化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验文化差别,以培养多元文化下的团队合作能力。“尽管我们那时的MBA项目只是刚刚起步,但国际交流的课程和机会却一点都不少。”于立峰这样说道,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就是由外籍的专业老师教授。于立峰认为,外籍老师和中国老师各有千秋,中国教师更注重切合中国的社会实践来进行教育,老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去证券交易所交流学习,外籍教师则可以带来全新的国际视野。他说,“视野很重要,新的观点和前沿思考是对事业重要的背书。”

  

在毕业后,于立峰也享受到复旦所提倡的终身发展的资源。经复旦管院老师的推荐,他又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进行了一年的交流学习。


培养出敏锐的红利嗅觉

“互助精神”使其坚定投资事业


从管理者跨入风险投资领域后的于立峰还是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一刻不停地“折腾”着。每次行业爆发前夜,他似乎总能抓住那个最为关键的点,先人一步嗅到红利。回想到1999年刚入行投资圈时,于立峰感慨地说,彼时中国整个风投行业都在朝“死”的方向前进,创投界一片肃杀萧条,谈VC基本没人懂,既没有人抢项目,也没有所谓的“PE溢价”,没有科创板,主板还经常暂停发行,退出渠道很少……做投资也不是光鲜亮丽的职业,时刻感受着前途未卜,不像时下的中国已经是“全民风投”。


可于立峰通过与复旦MBA专业的教授和同学交流,以及对国内外市场的观察,他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巨大潜力深信不疑。到了2020年,他押宝的16个项目,投资成功率几乎达到100%。随着项目取得成功,于立峰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管理能力的投资人”,也对投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于立峰说,虽然技术、商业模式也在投资过程中很重要,但是人是项目最重要的一部分,“投人”也最为重要。他始终认为,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互助精神是必须的”。


在校埋下感恩的种子

毕业后反哺母校


历经20多年的投资生涯,他又把这样的“互助精神”带回到复旦管理学院。2019年11月,复旦大学MBA同学会正式成立,230余位MBA理事从全国各地相约而来,会上通过了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及相关章程,经表决,于立峰被任命为理事会执行会长。于立峰介绍道,同学会是复旦管院MBA校友自主管理、自愿加入的校友会组织。他说:“我们希望,MBA同学会可以成为连接学院和校友的纽带,为大家建立相互交流、学习、合作的平台。” 除了为校友建立联系,在于立峰的想象中,未来,同学会还能组织创业经历和案例分享会,为在校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此外,在学院遇到重大事件时,同学会可以号召海内外的校友捐款。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自己,历经资本风云的于立峰认为,勤奋、责任和乐观这三个词是自己对前半生的一个“小结”。


“我尝试过政工、领导、学生、创业者等诸多角色,每次挑战也都碰撞出了新机会,因此我认为勤奋是我的第一个关键词。”于立峰说,1991年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的事业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再去读书了。但我认为勤能补拙,就选择了复旦MBA项目,毕竟人挪活,树挪死,能“折腾”就有机会成功,正是因为在复旦读书,我才能带领企业走向更远,才有机会顺利转型投资人。


第二个关键词则是责任,放眼国内外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责任心。在于立峰眼中:“无论是股东、投资、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尽心尽责,没有责任就是放弃自我。”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乐观,于立峰认为,乐观是骨子里的东西,每个人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时,都应该保持乐观态度,唯有如此,才能长久追逐梦想。“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还是学生,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问题,所以大家要有乐观精神,成功了,不要骄傲自满;失败了,也不要消沉。”


作为一个过来人,于立峰建议学弟学妹们在读书期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风险投资的路上会有很多机会和诱惑,一定切忌跟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他说:“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互助精神’是社会中很难得的资源,复旦MBA为职场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促进彼此的事业。”


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