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燕曦学苑邀请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校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VIP-II病区医师、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青年委员史幼梧博士为校友分享《胃肠道肿瘤的早癌筛查》。史幼梧校友主要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
史幼梧校友首先介绍了结直肠癌的早癌筛查。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结直肠肿瘤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结直肠癌新发病例43万例,当年因结直肠癌死亡28万例。到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6万例,当年因结直肠癌死亡29万例。
根据发病风险不同,分为一般风险人群、高危风险人群、高危风险综合征三类人群。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筛查方式。筛查技术是实现早诊筛查目标的重要手段,分为非侵袭性检验:粪便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粪便丙酮酸激酶(PK-M2)蛋白检测和血浆ctDNA Sept9甲基化检测;侵袭性检验:结肠镜检查。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风险人群

对应筛查建议










史幼梧校友针对结直肠癌的预防提出几点建议:
1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2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3
坚持体育锻炼,每周参加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4
保持健康的体重,体重指数在18.5-22.9之间。女性腰围<80cm,男性腰围<90cm。
5
戒烟,避免饮酒。
第二部分,史幼梧校友介绍了胃癌的早起筛查。
胃癌起源于胃粘膜上皮恶性肿瘤,是全球癌症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5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每年胃癌预估新发病例为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高居第2位。
胃癌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大部分早期胃癌可在内镜下进行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超过90%。进展期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治尤为关键。
胃癌筛查技术包括: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胃癌的筛查着重关注高危人群。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高危人群

对应筛查建议





针对胃癌的预防史幼梧校友建议:
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
2
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摄入,减少腌制和经过加工的食品、熏制的肉(尤其是红肉)的摄入,避免高盐饮食。
3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4
戒烟,减少酒精摄入。
5
加强力量运动,增加肌肉含量,避免肥胖。
最后希望大家重视早癌的筛查,定期采取相应的筛查方式进行筛查,把发生恶性疾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直播回放:
来源:公众号 复旦北京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