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级文艺学博士苏梦熙:复旦情缘,艺境人生
文章来源:2025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哲学学院本科生陈诺
苏梦熙:201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美术家协会艺委会秘书长,广西评论家协会会员。
01 与复旦的相遇:一场关于缘分与选择的故事
与苏梦熙学姐相遇在充满鲜花的小店,梦熙学姐以轻松诙谐的语调,缓缓展开她与复旦的缘分画卷。她的本科岁月在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度过,受到师姐影响,研究生阶段,她选择继续在本校深造。西南大学文艺学的几位老师:代迅、张兴成、李应志、寇鹏程、肖伟胜将沉浸在文学海洋中的她引领到哲学美学的领域。尤其是张兴成老师所讲授的柏拉图哲学、代迅老师所传播的当代美学思想,如同温暖的阳光,培育了梦熙学姐对美学持久的热爱。
考博之路恰似山涧溪流,蜿蜒中暗藏转机。因第一年报考浙江大学沈语冰老师的博士项目遗憾落选,第二年,她将目光投向了复旦大学的王才勇老师。早在研究生时期,王老师翻译的《抽象与移情》以及著作《印象派与东亚美术》就已深深吸引了她,让她对艺术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复旦大学向她敞开了怀抱,让她与复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复旦的时光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博士二年级时,梦熙学姐在光华楼的电梯里偶遇沈语冰老师,后来才得知沈老师已调至复旦哲学学院。在梦熙学姐的记忆里,沈老师始终给予她极大的鼓励与支持。最终,她也在复旦完成了学业,这段奇妙的缘分,也让她对复旦充满了感激。
02 在复旦的收获:春风化雨润青衿
提及在复旦的收获,梦熙学姐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导师王才勇老师。王老师对她的帮助,如同灯塔照亮了她学术前行的道路。博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当时,艺术美学还是一个较前沿的方向,学姐所选择的博士研究对象保罗·克利也是一位丰富难懂的艺术家,但王老师细致入微的指导给了她极大的写作动力。除了课程中所得到的各种启迪,她每完成论文一部分,便发给王老师审阅,而王老师也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这样无障碍的学术交流让她受益匪浅。此外,中文系朱立元老师教授的德国古典美学课程、汪涌豪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同样让她记忆深刻,哲学学院张汝伦老师对黑格尔和康德的讲解、丁耘老师《论语》等课程更让她感受到哲学研究的博大精深。
除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梦熙学姐与室友肖婉莹、尚来彬的深厚情谊也成为她宝贵的财富。她们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情感上彼此慰藉,这份温暖的陪伴让她在异乡的求学之路不再孤单。复旦的课程丰富多彩,人文气息浓厚,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典籍、通宵教室不灭的灯火、大师讲座中迸溅的思想星火,皆化作滋养学术幼苗的沃土,让她在艺术美学的天地间舒展枝叶。
03 职业选择:行云流水自有韵
梦熙学姐的职业发展轨迹,如同她的人生哲学——随性而至,因缘而安。她的工作内容围绕高校教育展开,主要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她也曾担任了三年半科研秘书、副系主任等行政职务,为学院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谈及为何选择广西艺术学院,梦熙学姐笑着说:“其实我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东部高校激烈的竞争如同密织的罗网,性别差异的潜流更添阻力。当毕业季到来时,江浙沪仍处于阴雨严寒之中,南宁却以满城朱槿的盛放拥抱了这位风尘仆仆的旅人。选择广西艺术学院,于她而言,是一场意外的惊喜。作为国内知名的六大艺术院校之一,广艺的艺术创作氛围浓厚,领导充满干劲并向她描绘了学院未来的发展蓝图,让她看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南宁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但对年轻人来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机遇似乎不如发达地区。但是,她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虽无黄浦江畔的繁华,但紫荆花开的街巷、讲台上自由舒展的学术理想,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
对于梦熙学姐来说,复旦的精神信条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自白“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是一致的。这是她选择入职艺术院校的根本原因,她将复旦精神带入自己的教学与研究中去,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讲解生动且富有教益,得到学生一致认可,甚至吸引了许多跨学院和跨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研究上,梦熙学姐则坚持思辨与求真,不在乎“坐冷板凳”的苦,对自己严格要求。肩负着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教育信条,她除去日常对学生的指导,入职六年以来带领学生在每个假期阅读哲学著作,从不间断。当我问师姐为何能坚持这么久时,师姐回答道:“我一路走来遇到良师,得以启蒙,才知道其实教师就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级级台阶,无论自己的力量有多渺小,都要守住自己为文明保留火种的信条,更要用一生来实践它。”
04 寄语后浪:心有明月照山河
面对后辈,梦熙学姐有着诸多感慨与期许。她认为,年轻人首先要明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必过于焦虑,人生之路,不妨走一步看一步。如今的后辈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幸福的时代,家庭压力不大,更应珍惜机会,勇敢追寻自己的幸福。人生短暂,唯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不辜负这大好时光。
在学术道路上,她特别强调与导师的沟通。她建议如果想在学术上发展,在读研或读博期间,一定要多和导师沟通。既然在这么好的学校,有这么优秀的老师,如果不主动沟通,就无法学到更多知识。求学的意义也在于此。此外,想在学术上有更长远的发展,就要兼顾身心健康,不要无意义地进行自我耗费。最重要还是要明确自身需求。每个人的性格和承受能力不同,学术研究需要时间沉淀,而不是在高压下仓促完成。现在的社会内卷严重,对年轻人的要求很高,但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
最后,梦熙学姐引用导师王才勇老师的话:“美学是最能陶冶人情操的学科。如果学美学的人都觉得人生痛苦,那其他学科的人更难感受到生活的美。”所以,她希望师弟师妹们顺其自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职业道路,这样才会过得幸福。望后辈在纷繁社会中坚持本心,不为外界的“内卷”裹挟,活出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