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药学院博士张秋艳: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文章来源:2025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4级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王璟琳
张秋艳:复旦大学药学院2013级博士校友,现任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
一、复旦求学:在自由与互助中孕育科研品格
谈及与复旦的结缘,张老师坦言,复旦的学术声誉和上海的地理优势是她选择复旦的关键因素。在复旦的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顶尖学府的科研氛围。谈及在药学院实验室的那段岁月,张老师回忆道:“我们组没有明确的‘师徒制’,每个人都是独立课题的掌舵者,但需要帮忙时,大家都会放下手头的事。”这种自由而互助的氛围让她印象深刻,科研协作在自由的旋律中达成共鸣。博士的生活难免会面临许多挫折,良好的课题组氛围给了张老师极大的慰藉和鼓励。
二、职业的十字路口: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人生坐标
1. 抉择天平上的理想与现实
博士毕业前夕,张老师曾在学界与业界间踌躇。然而,家庭因素改变了她的轨迹,让她来到烟台,最终选择了高校就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有得有失。企业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但高校的稳定性是让理想扎根现实的土壤。”
2. 高校教师的双重挑战:教学与科研
成为高校教师后,张老师深切体会到“青椒”群体的困境: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时间碎片化。但她始终坚持“教学是大学的灵魂”,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仍然重视本科生的培养。“第一年做教师,备课到凌晨是常态。”为了讲好本科《药理学》,她系统整合了生理学和解剖学教材。“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课堂就会失去吸引力。”为此,她常在B站观摩名师课程,摸索教学方法。科研方面,药理学实验中最基础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周期长、成本高,张老师也坦言平台差异的影响,但她并未因此放弃。“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难题,重要的是在局限中寻找可能性。”
3. 打破平衡幻想:女性学者的性别困境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张老师对女性科研人员的困境感同身受。“社会总强调‘平衡工作与生活’,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所谓的平衡,本质上是有人替你分担。”她建议年轻女性学者尽早规划职业路径,想好发展方向。
三、寄语学子
张老师希望各位学子能够惜时如金,尽早规划。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自己选择的权力。
科研是长跑,职业是选择,生活是艺术。不必苛求每个选择都完美无瑕,但要确保每个脚印都指向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