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级高分子科学系博士吴利斌:勇敢尝试是开启无限可能的钥匙
文章来源:2025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4级口腔医学本科周思敏
1、请学长分享一下您的学习历程
我先是在河北师范大学读本科,接着在南开大学攻读硕士,最后在复旦大学念了博士。
我本科就读的是师范院校,但是当时我就觉得自己不想当老师。在我看来,一旦成为老师,可能这辈子就一直从事这个职业了,而我不想这样按部就班,所以我决定继续深造。
选择读研学校的标准很简单,我想选一个本专业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前的学校。南开大学的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专业排名都很靠前,于是我就报考了那里。当时还了解到,相较于有机化学,高分子在化学领域里还算比较热门,就业范围和需求更大一些,所以我选择了高分子专业。
读研期间我就希望自己能够在读博的时候转到一个高分子专业更强的学校。经过一番寻找和联系,我觉得复旦大学是我的目标,还联系上了博士生导师陈国颂老师。我在南开的导师和陈老师有一定的交集,并且两位老师都觉得我去复旦深造是个不错的选择。当时我通过了笔试和面试等一系列筛选,最终进入了复旦。
2、谈谈在复旦求学期间印象深刻的事情
复旦在教学配套、教学理念以及师资水平上都是很好的。在复旦,一些高端科研平台上的仪器设备,学生都能自行预约使用,而且学校还会提供专门的使用培训,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好。另外,在国际化交流方面,复旦也做得很出色。
在博士期间,学校还开设了一些其他课程供我们选择。在硕士期间,基本上不会有很正式的选修课程,更多是基于个人兴趣随意安排的课程。在复旦,我不仅学了游泳,还选了陶艺课,特别有意义。
复旦的老师们不仅非常有耐心,而且在业内都是颇具影响力的大咖。这样的优质资源,到了社会上,你会发现极其珍贵,有时候花再多钱都不一定能请得到这些老师。但在学校里,只要报个课,就能跟着他们学习,老师们还特别友善,会耐心教你各种知识要点,帮助你把作品做得更好。所以,如果大家在学校期间对某些东西感兴趣,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在复旦时去德国交流的那一年,对我来说,是印象很深刻也很有意义一段经历。 当时博士毕业需要发表文章,在去德国之前,我手上有个快要完成的课题。到了那边后,发现当地的资源等各方面都很契合,所以能很快把课题整理好并投稿,没过多久就被录用了。我所在的是一个纯德国人的研究组,没有其他中国人。我了解到,有的人去交流是在华人带领的课题组,那可能是不一样的风格和氛围。华人在国外的课题组氛围会比较朴实,跟本地人打交道或接触他们生活的机会相对少一些,而德国人带领的德国课题组氛围特别和谐,能接触到更多本地人的生活。在这个德国组里,大家会一起讨论课题下一步该怎么做,遇到问题也会共同探讨,从来不会因为谁课题做不出来,老师就去责怪学生。最有意思的是,每周五下午4点半以后,他们叫做“Feierabend”,也就是非工作时间,大家会在办公室里一起聊天,喝点啤酒或者当地的烈酒。氛围非常开放,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聊任何事情,状态都特别好。因为组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他们对我很是照顾,带我体验了很多当地的文化,这真是一段难得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他们常常会一群人结伴去酒庄。我所在的地方处于丘陵地带,位于莱茵河与法兰克福之间的区域,恰好是莱茵高地区,顶级雷司令葡萄酒的产区。在那儿,我接触到了当地独特的酒文化。他们带我去酒庄,我们坐在拖拉机后面拉着的座位上,两排人相对而坐,中间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有人在一旁唱歌,周围便是种植雷司令葡萄的园地。我们的车在山间蜿蜒前行,大家一边唱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真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3、请分享您的工作历程、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
我2019年加入宣伟涂料,刚来的头两年是管培生,到现在我已工作五年多了,目前的职位是高级研发主管。
当管培生时会做一些业务部门的项目,我一开始做水性木器。后来做一些轨道交通类项目,如地铁、高铁相关的项目。一年半之后,我转到聚合物部门做乳液合成相关的工作。管培生的两年结束后会进行定岗,我定在了聚合物部门做乳液开发。到2023年8月,正好色彩研发板块需要一个跟美国去同步调色系统、负责整个色彩部门的岗位。这个调色系统原本在亚太是没有的,对我来说,这份工作是一个管理岗位,同时也是新的领域,是机会也是挑战,所以我就转到了这一岗位。
当时也挺纠结的,我的专业方向不是做色彩的,但这个工作又是一个转变自己的比较好的机会。转变过来之后,我会跟更多的人打交道,比如跟美国公司的人打交道,跟各个部门的同事沟通协调等,相当于是从个人贡献者到管理者,和团队一起完成任务。而且数字化是我们公司的重要目标之一,调色数字化将会给公司的调色系统升级,是一个十分值得投入人力和资源的方向。但同时,对我来讲,推行这个新系统挺困难的,毕竟我之前完全没有色彩方面的基础,从学习色彩基础知识,到掌握这个系统,一路都充满挑战。种种转变一股脑儿地来,真的很有压力。
不过现在,我已经对工作很上手了。这里面没什么诀窍,就是得摆好心态,撸起袖子干。我之前在复旦学习的时候,英语基础打得还不错,后来又去德国当了一年交换生,所以我们组日常汇报用英文,对我来说不是问题。
我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学习更多的色彩专业知识,和不同业务单元(BU)的人打交道。但我觉得只要心态好,这些都不是事儿。
4、依照学长的经验,校招时,企业会看重应聘者的什么特质?如何看待跨专业就业?
作为学生,最根本的肯定是学好自己的专业。要是连本专业都学不好,连60分的及格线都达不到,那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在保证专业及格的基础上,无论哪家公司,其实更看重的是个人状态,以及沟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像我现在,之前学的聚合物相关知识,在日常工作中用到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是要与人沟通,让大家明白这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就拿现在推行系统来说,不仅要让大家知道这个系统能带来共赢,还得让他们愿意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共同推进。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绩效考核,都要在本职工作之外额外付出。这就需要让他们清楚,这么做对他们自身也是有益的。总之,我们追求的是合作与共赢。我知道,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做到这些可能有点难,但保持积极主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很重要。我相信,所有公司都更青睐这样的人。人不能只有工作,还得有生活,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保持活泼、积极、乐于沟通的形象,会更容易得到公司的认可。另外,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实习,并且取得了一些小成果,都可以分享出来,公司很乐意了解这些。
我觉得跨专业其实是件挺好的事,我很佩服那些跨专业就业的人。要是选择跨专业,那意味着跨入的那个专业一定是自己感兴趣、愿意为之付出的。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并且能从中获得快乐,这点非常重要。
不过,跨专业也得讲究方式。像那种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比如从医学跨到数学领域搞数值研究,可能不太现实。但要是从医学跨到一些对专业性要求没那么高的领域,或许会更合适。举个例子,假如我对计算机、对AI特别感兴趣,但又觉得自己没那么多精力去重新系统学习相关知识,那跨专业就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而不是在专业性差异极大的领域间随意跨越。总之,要是你真的喜欢某样东西,那就大胆去做。
5、学长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平衡工作与生活、工作与家庭,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时间。工作的时候,就专注认真地把活儿干好。虽说工作任务是做不完的,但只要规划好时间,就能应对自如。比如说,要是晚上有国际会议需要参加,我可以选择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早点下班回去,或者第二天早上晚点来公司,这样灵活调整一下,问题都不大。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偶尔也会觉得累。不过,熬过这段忙碌期,就又能回到正常状态。平常日子里,白天上班就好好处理工作上的事儿,跟同事们打交道。下班后,就去溜达溜达,逛逛走走,放松放松。只要心态放好,别把工作压力一股脑儿地带到生活里,也别让家里的事儿过分干扰工作,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就不是啥难事。总之,保持积极的心态,合理安排时间,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比较好的平衡点。
6、学长能否给本科期间的学弟学妹一些建议?
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活动,多跟朋友们做一些思想碰撞,如大家都对某些东西感兴趣。可以一起去去做。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对本科生是很开放的,如果自己有想法并且付诸行动后有了一些好的结果,甚至可以去拉一些赞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像国外很多有名的人,他们都是找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些具有前瞻性的事情,然后成功了。这是我很欣赏的一个状态。如果你们也愿意去花更多精力去探索兴趣爱好或者新的东西,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