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2024年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经济学院本科胡炜佳
姚鹏:先后任职于深创投、达晨创投、天风证券、民生银行、元光科技。目前任阿尔托斯互联网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开物电子商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荣获武汉3351人才、香港高端人才。
01校园回忆——最重要的是人
复旦百年星空吸引了无数优秀学子跻身其中,也因每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星更加闪亮。谈起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姚学长笑道,因为在北京出生长大,自己对北京的大学已无新鲜感,遂想到一个不同的地儿生活。上海挺好,上海最好的学校就是复旦。同时,作为理科生,学长感受到,专门研究理科、这类不能投入实践的专业,对他的刺激度是不够的,最终,他选择了学管理,管理科学。
谈起校园活动的参与,姚学长表示,自己当时参加的团体活动都是兴趣型的,比如燕园剧社。复旦的活动丰富,常让新生眼花缭乱,而学长透彻地指出,要参与什么,其实就两个目的。一是个人体验,增加人生的阅历。另外一个则是投资型的,即“为了敲门的”。通过一个组织,多认识人。“我觉得我们在大学收到的所有的训练,从生活角度讲,他最重要就是他给了你一个美好的生活的记忆嘛,一个好日子嘛,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一个好日子组成的幸福的人生了,重要就是咱们要要让他有意思。然后另一个从实践角度讲呢,就是他培养你的思维,对吧?”
“我个人肯定倾向于折腾,肯定是鼓励大家去搞不同的事情啊,做一些挑战。”与绝大多数在企业找稳定工作的同学不同,学长一直到现在这个年龄,都仍在创业。他不断挑战新事物的兴趣和干劲,从大学延续至今。当时寝室里都买电脑,学长和朋友就去倒腾电脑,去进电脑配件换机器,挣一点差价。他还炒股票,去买产品报、去五角场,去交易所里边看。“就这做都会做啊,像我也肯定没什么效果吧。但你到底要试试啊。”
姚学长并未觉得学习生活中有遇到什么困难,较为重要的就是人际交往,好和不好。首先,大学本身没有太大的压力,学习的困难肯定很少人遇到的;又没有生活压力,大家彼此之间也跟职场是不一样的。所以更多的是人际交往,“就大家都很骄傲,然后以前不见得有这么一个集体生活的经验。那你从大一开始慢慢的学习集体生活呀,你跟室友啊,跟别人肯定有些不同啊,多少会有些矛盾的要化解啊。”
“幸福来自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他东西不决定你的心情。如果人际关系紧张,人的心态就会受影响。所以这是对人情商的锻炼啊。”学长还提到,情商是很重要的——怎么跟别人很好的相处,然后在跟别人的交流中,体会和观察到他在说什么、在表达什么,他的肢体语言是什么。
对于在复旦的印象,学长觉得,在任何一段经历中印象最深的永远都是人——你的同学,你的男女朋友。在学校时跟社会的交流少,就是在学校这个圈子里发展。大家合在一起,因为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其实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去了解不同的想法,交一些好友,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故而学长觉得在复旦收获最大的,也是人。他现在来到深圳,就是因为在复旦的同学。在复旦的好朋友,有的可以一直保持的。这就是复旦留给他的最宝贵的东西。
02个人发展与如何成事之谈——动手、“破圈”与求变
“别人的经验是他自己做的,你听起来再有道理,你没做,这些都没用了。”姚学长认为必须要动手实践,从大学的经历里,不难看出他是一直坚持如此。
“在全国通过高考这个手段筛选了很多聪明的人来。然后呢,因为我们可以跟别人学习,别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好东西,我们一起分析。不管听懂没听懂,我一看这效果不错,先去试,因为你不试过了,他就忘了,没感觉了。很多事,你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就搞。”姚学长举例了一个自己新近做的事:“我是不搞计算机的,我前面20多年都在做投资和金融相关的工作嘛。像昨天啊,我花了一天时间,就在那个凡客建站上,我建了一个基站,这样,我就不用请一个工程师了。”
光动手不动脑,易事半功倍,对于如何利用好资源,学长的见解也非常鞭辟入里。“任何事情想要动,它的核心是资源的撬动。你自己的力量、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不大,能搞定一个事儿,一定是需要大量外部资源的,这就是所谓的杠杆。咱们的经济学或者做金融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杠杆。你有1,怎么能让你的力量变成1万。那杠杆怎么翘,你就得看对方在什么交易条件下会让你翘动。然后在这个模型中,他就是受益方、跟你的利益深度碰撞方,他就加入你,然后你取得你想要的成绩。”
姚学长还举了两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我们跟美国的客户要合作嘛,我就建了一个站,把我身边朋友的生意给放上去,然后让他们在美国找美国人。我今天晚上就会去见一个美国人,让他们在美国给美国网红推荐。你看,要让他带货就太low了。因为让美国人带货他心里不爽啊,他不像中国这么卷。我们想什么办法能让他动呢?我们就说,你看产品可以放你自己名字上去,像卡戴珊那样。在美国没供应链呢,我们有啊。我们推出一个政策,叫透明供应链。因为了解中国的在海外的形象,通过这样我们淡化了中国的色彩,以达成交易。
“我是从做生意的角度,你也可以有你的角度,对吧?
“我举个例子啊。你这个住在深圳的中国的大学生,那通过学校或者交流什么的,都可以做想做的。比如说你搞一个关于ESG的调查,像中国制造。在深圳有很多厂吧,然后你这边找的那些厂说,我们在学校做一个项目,你愿意配合的话,我们帮你宣传。对这些企业来说不就是宣传吗?然后在国外就可以给你做一些潜在市场的营销啊,对吧?这样的话,别说钱,只要你找到这些人,他们愿意支持你,你就能搞定一个事儿。”
学长还强调,一个人想变强,一定要“破圈”。
“无论你是大一,还是像我工作了很多年,我们永远有自己知识和经验的界限。只要我在跟比我强的人在合作,只要我在一个新的有增长有潜力的领域在工作,那肯定我的知识界限都会不匹配。除非我降维打击,那我就匹配了、我就舒适了。但是那样的话,我一定获得不了什么边际效益,我也一定不能再成长。所以只要我的选择方案是对的、能让我成长,那我永远是面对这个不匹配的问题。这个状态对你有用,那应该变成常态。那这个常态中你要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比如刚才我说的,如何利用那个有限的信息,能够看撬动什么资源,一个一个撬。如何能够让比你大的力量,或者对你真的有互补性的力量加固你。我给你举的跨境电商的例子,利用外国人的心理去助力中国产商的例子。你找到那个可翘的那个点,是你的力量能够的。”
同时,人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寻求变化。“如何要撬动资源往上爬,来破圈,这是我们正在想的问题。反正想的事儿呢,就是你现在的资源不足,你就看哪足嘛,你是能动的呀。我作为一个在北方的人撬不动,那就看哪能撬动。深圳行那就去深圳,香港行那就去香港。生意中,你要保持一个灵活的姿态啊。要说什么东西,你先把它固定在那儿,那你就多了一个限制条件了。限制条件越小,你越容易成。
“比如说你一开始你想任何东西,你很容易从身边想起,然后在实践中的很多你身边没有的资源呢,你就面对选择了,要么你就放弃,这就成了个壁垒了,他就是个墙把你围里边了。要么你就想着解决它,想解决有的时候就是你动一动就行了。动一动,很多是认知成本。比如说你在深圳待着,可能不了解北方。假如北方有了什么东西呢,你买个机票过去,实际上很简单的。但是因为你不了解,你就想不到过去啊。
“这个其实就是认知的成本,就是因为你没往这方面想过,它不是真实的,真实的话,你就调动身边的关系,对吧?这个认知的成本就是你自己先想好,哪环最容易翘,翘哪一个。就像那个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环节,你想需要几个因素才能成,然后再想想哪个因素是能翘下一个的,然后你手头哪个最好翘的,你捡好翘的翘。”
当然,回到大学时,学长也没有这么深刻的认知,但一直都有开始的勇气。“那个经验,是没有啊,就胡搞瞎搞,想搞点不同的事,那是想的。但是这个怎么打,怎么来搞,这个方法论是没有了。”而今学长将自己弥足珍贵的方法论分享给了学妹学弟,只要有勇气去尝试,相信这些经验之谈能帮助更多人成长发展。
03如何看待行业发展——ai化与跨境化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学长认为从发展趋势上来讲,一是ai成为一个典型的应用的动力,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ai化。另一个就是跨境化。
对于跨境化的原因,学长如是分析:国内的头10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不是近些年成立的,说明中国已经超过十几年没有新的互联网的巨头出现了。互联网业务是不断的有新的,但是一些老公司在搞新业务。这恰恰说明我们国内的互联网市场不活跃。就像日本,停滞的国家,它前几名企业差不多50年没变了。这个国家就没有活力。韩国更是,所有的人都想为三星工作,没有活力,没有希望。在全世界来看,这种趋势就很明显,只有部分国家有活力了。美国还有新的东西、新的公司出来。比如chat gpt。虽然不像雨后春笋一样那么多,但是依然能够有一些可以改变世界的公司是新的。
中国企业排名前几和首富榜的,就是中国的经济晴雨表。现在地产富豪都没了,下一波估计是金融富豪。而互联网富豪现在还有,但是他们在国内已经很稳定。
稳定是一个中性词,其实就是没有什么发展,没有潜力。中国互联网没有增量。所以,做生意,大家现在都奔东南亚、美国、大量的一带一路国家,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都搞,去全世界搞。因为国内没增量,内卷不动,卷着卷着,为了生存,就只能去卷其他的国家。
04学长寄语
如果能回到大学时,姚学长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提醒学弟学妹要关注的。首先就是,“破圈”破的不够,“折腾的还是小了”。然后是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去做一些对自己情感生活有益的事。
“要真正破圈的话,那应该是跟本地资源、跟上海的同学多多的交流,然后就琢磨有什么东西可利用的,再去做。像我在深圳,我是谁也不认识了。但其实有一个同学,你就认识第二个朋友。当时在上海我没这概念,感觉反正什么是什么,没有主动的,有这个想法没经验。刚刚离开家开始搞集体生活,这个都是第1次。第1次你想不到这些。”
而从亲密关系的角度出发,一个人他的成长,是人际关系的成长,来自于什么——你的原生家庭和你以后结婚的这个家庭,这是你真正成长对你影响最大的东西。
“父母的支持不会造成你成长的,会拉你成长的。你从小的亲子关系的延续,只要继续延续,你就永远是宝宝。拿你当一个成年人来看待,然后还给你压力,逼你成长的,不就是你的另一半,你的亲密关系吗。这个亲密关系太重要了。
“小时候生下来在一个家庭,你自己又组建了一个,我生的这个家庭是不能选的,你不用处理和他关系的。因为在那个家庭中你是被动的。新的家庭就不一样了,你是选的,是你自己经营的。然后如果再增加一个成员,后面是你生的。他是被动的,你是主动的,你怎么处理跟他的关系,这都是问题啊。不开始问题更大。一个人如果单身、不成长,他的问题就更多了。这个就相当于是因噎废食。做不到把一个人类最基础的需求完全屏蔽掉的。你没有满足这个最基本的需求,那就好比满分是100,不好是50分。你没有,那都是零嘛,你交了个白卷。”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忽略了对亲密关系的构造和维护,人之所以为人、人在群体社会中发展自身,是离不开他人、离不开自己的亲近之人的。现代社会越发冷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多数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像姚学长这样成功的人士,更会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关系如何重要。
当然,在人际交往这个过程中,在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经历中,一定会受伤。不真情付出,那永远都成长不了。
“成长,就是两个方面。你作为一个人的方面、生活方面,和你在社会上会不会做事、做事业。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就人这一方面。工作成功与否都不解决你的个人生活幸福与否。你个人生活永远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永远来自于你良好的亲密关系。没有别的能替代。这个地方的损失,其他地方是补不回的。”
至于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学长说:“他不是一个平衡的事。他是艺术,就是你是哪种人,你过了哪种生活,你的家庭跟你这个人的匹配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你们全情投入感情越早越好。因为那时候这些因素少。如果一定要轰轰烈烈的恋爱分手一次,那在大学发生不好吗,在工作的时候发生不是更麻烦吗?
“所以本质上是跟你人的匹配。你工作幸福不幸福,也是一个匹配,对吧?都是跟你人的匹配,都是对你的,以你为中心的去匹配的,你匹配的好,就都好了。”
对于选择有风险的创业还是一个安稳的工作,同样是匹配。学长觉得并不看个人能力如何,其实就是只是不同的生活。
“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你自己的倾向。你是个什么人,是有本性的,很难改变。为了让自己高兴的,你就只能去寻找跟你匹配的生活了。有的人他不喜欢挑战。我刚刚说的一些,是从我出发。就是因为我是这种人,我改变不了我自己,我只能选择这种生活。
“找工作,职场爬梯子,你就这么爬呗,那这也是个挑战啊。但是你不会破圈,你在哪就在哪,或者你最多的破圈,就是从这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但是你还在这个领域。你学财务的,做cfo还是cfo,做银行,那还是做银行。这不是很大的破圈。
“是否选择去破圈就看你要什么。就像喝茶,有人喝大饼就行,有人就得麻烦多嘛。我就不能接受不破圈啊,没意思啊。
“你的出发点永远是你要什么。没有一个大家都要的万灵公式。”
除了选择什么样的亲密关系、选择做什么事业,人生还有很多选择,也是看与自己的匹配。“像选专业啊,报计算机报什么,咱们都是在生态位上讲这个应用的。这不该是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什么东西啊,是计算机吗?
“现在的人太焦虑了啊,因为经济形势不好嘛,大家太焦虑啊,这个AI出来他们就想去计算机。其实AI出来,你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计算机啊,应该是计算机没用了,就你都不用编程,你用AI不就完了吗?到时候你还非得上大学吗?现在手里有个手机,你下一个APP或者搞个电脑,你先看看什么是GPT,你先用着不就完了吗?一用就知道了,不需要学。我觉得就是很多人有那种跟风的倾向。”
对于学经济的我,学长细心启发:“如果你研究经济学的话,这个宏观经济啊,你就像做一个思维游戏一样,它是能跟你身边的很多东西结合的,你要喜欢不停的问下去,这个就是会变成一个有趣的事儿。我只举个例子吧,就如果我们想琢磨这个事情,或者琢磨自己的兴趣在哪,你就得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你就能明白这个事情到底是个什么事儿。另外一个就是明白你的兴趣点究竟在哪。你做什么的时候觉得有意思,想不停的做。”
也许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学长这种不断破圈、无惧风险的勇毅。对于在越来越竞争激烈的社会追求稳定,学长表示,“这是关于人的资源和禀赋了。就是在同样一个内卷的环境中,你资源和禀赋高,你就容易赢啊,然后就没那么焦虑了。你的生态位很差,就是另一个问题。咱们刚才说的都是从我出发,如果我们从平均的职场出发的话,就是你的这个生态位竞争激烈不激烈,你在整个价值链当中,你分配的多不多,你的话语权高不高。就这个问题。不管说报专业或者学什么东西,如果你不考虑兴趣,你想的就是这个竞争,相对比较优势的问题。”
姚学长毕业后是先选择了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失去兴趣,就转而去留学了。当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挪威,他都获得了全额奖金。当然,学长自谦道:“那会儿就运气特别好,这个路径呢,现在是很难的,现在就卷了。现在你们高考其实是没有我们难的,虽然你们很焦虑。你们的毕业后太卷了,找工作艰难。”
对于现在大家都读研究生这个趋势,学长觉得:“一个是不促进就业,你越功利啊你越不行的。一个人,在这个宏观形势里是定不了的,是像小浪一样起伏的嘛,你得找到那个冲浪的感觉。他总有起落,但是你自己的成长,是指不定哪个时候强的,有可能落的时候更好。很多人就忽略这个的,他光看那个海浪落了,老觉得浪潮赶不上啊,就不行。这就不是很聪明。你买涨能涨,买跌也能赢啊,就看你怎么搞吧,对吧?
“所以我不觉得为了内卷,大家就去又搞研究生,又搞什么,然后那么关注就业。那么关注就业,不就是生存的问题吗?觉得生存有必要,你等研究生干什么?你大一就开始,什么时髦干点什么。你到研究生那会儿又三年了,早就摸爬滚打出来,知道什么玩意能挣钱,搞不好都挣到了。但是如果那么早就开始搞,你连着四年都没挣到钱,还搞什么研究生啊。”
回顾过去,再看当下,学长感叹,现在比他念书时的选择是多多了,但现在的学生灵魂和身心的自由度太少了,因为后面被规训了。所以,选择反而实际上是变少了——比如,要么卷,要么躺平。“高考扩招之后,整个中国进入独生子女上大学这一代。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变化之后,对人的塑造是有显著的影响的。所以这一代年轻人呢,他面对的选择少,他敢打敢拼,敢冲的劲自然就少了。他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选择少,所以他就要么卷,要么躺平,对吧?选择少,这并非天生的问题。
“同时,因为他是中国的一个独生子女,或者说是来自于我们的经济稳定期,不像我们来自于中国的动荡期。那他天然就没有对动荡的理解,他没感受过。你们觉得小的时候生活条件后面有变化,但没有剧烈的变化。但我们从七八年到现在,那就太剧烈了。你没去体验过的,它就影响你的心态嘛。比如说我家里的那个下一代,他心态上,肯定跟我当时是不一样的啊。我当时极不在意的事,现在在意。现在年轻人的心理问题很多,就是就这个矛盾造成的。他是安稳的环境中长大,面对一个极端挑战严峻的成人世界。我们是不安稳的环境长大,面对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
最后,学长激励:“所以就是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不能被它束缚,然后也不能被它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