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楼前,一组组校友队伍接续出发,疾步登高;校区各处,校友们徜徉花树间,选一棵“心上树”当场认养;各类博物馆内,校友携“复二代”一览科学技术的新奇世界……
3月23日,这个刚刚过去的周末气温飙升,暖阳高照,一场与气温同样热烈的“百廿寻春——回母校寻找春天”活动在复旦大学四个校区同时开展,共计11项活动令校友们目不暇给。“小阳春”里,草木之间,唤起大家美好的母校记忆,也再次留下生动而难忘的瞬间。




“豆梨”认养豆梨,一同“留下春天”

光华楼侧的香樟、廖凯原法学楼前的桂树……四个校区里,不少树木悄然挂上了“待认养”挂牌。
作为“回母校寻找春天”活动的经典环节,本次活动延续了往年传统,继续开展“寻找我的树”和“认养一棵树”活动,校友分别可与已认养的树木合影并打印照片,留下这一季的纪念,或是挑选自己喜爱的树木现场认养。




去年3月23日,2008级附属华山医院校友张安静为女儿挑选了一棵桂树,挂上了专属的树牌。本次活动中,张安静再次带女儿来到复旦,与这棵树重逢。“树长大了,特别漂亮!”张安静很激动,“比周围的树长得都更好。”她原打算去年秋天桂花开时回来看看,但遗憾错过,因此看到此次活动就立马报了名,实现了心愿。“树木生长,女儿也茁壮成长,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见证。”
为方便校友们了解树木信息,复旦大学校友总会精心制作了手绘校园地图,并绘上了可认养的树木信息。上午9点半,邯郸校区的活动签到处就迎来了2013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校友Flora(化名)和她去年刚出生的宝宝。用背带背着宝宝的Flora笑着表示,想和先生一起以小朋友的名义认养一棵树,“这也代表一种希望,希望她以后像棵树一样成长,也‘吸收’下日月光华”。

▲Flora带着宝宝认养了一棵香樟树
同一时间的江湾校区,2011级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友胡毅选中了一棵银杏。原来,还在复旦读书时,胡毅就总在这排银杏下背算法。如今,这棵树木就成了他和母校的新纽带,既是追忆青春,亦是展望未来。“像树木扎根一样专注。”胡毅对我们说。这句话也是他如今给自己、给团队的寄语。

▲胡毅(中间写字者)正在登记认养
相比专程来参加活动的校友,2011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友傅小敏与她喜爱的树更像是一场邂逅。“不知道今天有这个活动,只是想和先生来母校自习。”在食堂吃完午饭后,她拉着先生去生命科学学院楼前去看一棵豆梨树,没想到一眼看见上面的“待认养”挂牌,突然就心动了。
原来,她在复旦念本科时就注意到了这棵树,觉得花季时特别美,每年春天都来树下“打卡”,写文章时还用过“豆梨”作为笔名。本科毕业后她赴法留学,如今回到母校攻读哲学学院的博士,又延续了来看豆梨的习惯。“看到挂牌的时候,就觉得是为我准备的。”她当即摘下挂牌登记认养,将这份“豆梨”之缘和母校情怀珍藏。

▲傅小敏在花朵盛放的豆梨树下
在枫林校区,1986级药学院校友“老五”(化名)和“老六”(化名)是舍友,他们各自与自己的家人认养了一棵树,树的编号刚好对应自己的在校时的外号——五号和六号小乔木。张江校区有两位校友分别与一株乌梅和一株桂树“结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完成了“认养仪式”。其中一位校友表示,这是一份独具心意的绿色约定,也是对母校的美好祝福,希望复旦大学能“年年芬芳,枝繁叶茂”。
当天,各校区共有32棵树木被校友认养,后续将挂上认养者的姓名与寄语,见证一份份对母校的爱和期许。
这一天里与草木亲密接触的活动还不止于此。四校区同时举行的“留下春天”书签制作活动吸引了不少校友及家庭参加,他们用干花、透明书签壳等材料,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春日书签,将校园的色彩与回忆封存其中。邯郸校区的“复旦的植物——科普小课堂”,由复旦大学学生社团“本草心社”指导老师裴鹏及社员为“复二代”们讲解校园内的植物。江湾校区的“江湾拾春”校园观览和张江校区的校园观览活动也精心设计了探索路线,分别由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生和药学院老师康云带领大家一边漫步春日校园,一边了解校园中的各类植物。生长习性、文化寓意、医学知识……隐藏在树叶与花蕾背后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做书签、看校园。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光华楼“垂马”首秀,一同“顶峰相见”

当天上午10点,邯郸校区的光华楼前广场早早聚满了穿着运动服的校友。拉伸、舒展、合影留念,一场属于复旦人的登高即将开启。
这场“垂直马拉松”活动为今年全新推出的项目,是一项兼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运动赛事。校友们以楼梯攀爬的形式,挑战自我,登高望远。攀爬的地点是光华楼——这座复旦的地标建筑,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也象征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文化传承。
这场赛事不计时、不竞速,更像是一次精神的登高。每组1-3人,分批次间隔出发。从光华楼一楼起步,沿着东主楼西侧楼梯直至30楼终点,大家用脚步致敬复旦的高度,也用汗水表达对母校的深情。在30楼的终点,每位参赛者完赛后都将获得纪念证书与专属文创,并在背景板前再次拍照留影,留下“登顶”的光辉瞬间。很多喜爱运动的校友赞扬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还有不少校友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记得以前读书时从来没去过30楼,更没有爬楼梯到30楼。”2011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友唐琳笑道,“悄悄地说,以前四楼以上就要乘电梯了……”




▲光华楼“登顶”地点。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垂直马拉松共有近百组校友参赛,不少校友带着家人共同完成挑战。2011级管理学院MBA校友罗魏涛一家四口都来了,罗魏涛和一名家人共同完成了挑战。面对镜头,他备感骄傲:“我们全程没有停下休息,很棒。”
参赛队伍中,有一个“男子四人组”十分惹眼,因为其中两位穿着印有“交大野协”字样的运动背心。这个友校“混搭”是怎么组成的呢?身穿交大背心的复旦2008级数学科学学院校友冷竞笑着揭开谜底,原来,这一组合中除了他和2018级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校友夏楠以外,另两名是上海交大校友孙启昌和张旭,他们是在复旦登山探险协会与交大野外生存协会的交流活动中相识的,同样的爱好让他们成为好友,同来登楼。“我虽然在这里念书,但从来没有爬过光华楼,也第一次从正门进楼。”冷竞为这次特别的体验感到非常开心。

▲复旦与上海交大校友四人组
活动中,楼道间设有引导地贴、提示标语,并安排了多名志愿者。2011级经济学院校友俞美玲对此印象深刻:“中途有志愿者提供水和纸巾,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情绪价值,会在路程中间给我加油!”此次回校,她还与当年的同班同学不期而遇,非常惊喜。2015级经济学院校友陈宏娣也表示:“每次参加复旦的校友活动,都是毕业之后与老同学重逢、共聚的宝贵机会。这次垂直马拉松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非常感谢校友总会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探索博物馆与校园,感受科学艺术之美

依托学科研究与校园活动特色,当天,四校区分别向校友开放博物馆、院史馆、实验室、艺术展等多元展陈,并由专业师生为参观者讲解。
“没想到复旦的校园里还有这么多生物标本。”2003届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校友林女士第一次和孩子走进位于邯郸校区的祖嘉生物博物馆。在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五个主题展区、近两千件珍稀标本展现着地球生命的奥秘和生物多样性。“讲解员的讲解非常好,期待能有更多人知道祖嘉博物馆。”



▲参观祖嘉生物博物馆。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枫林校区当天则向校友开放人体科学馆、病原生物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上医院史馆等四个展馆。
人体科学馆的穹顶下,基础医学院教授周国民细细讲解人体标本,生命密码互动游戏使在场的家长与孩子同时惊叹;病理标本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仿佛沉淀着时光,在基础医学院副教授曾文姣的讲解中展示着病理的秘密;病原微生物展台前的显微镜则揭开了微观宇宙。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者辨认解剖模型,共读病理图谱。伴随着细致专业的讲解与讨论惊叹声,展馆里沉睡的标本仿佛重焕生机。
另一边,校友们带着孩子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步入青墙红砖的上医院史馆,肃穆的医学殿堂气息扑面而来。在1600平方米的空间里,约千张照片与近200件实物及复制件编织成一部流动的史诗,带领大家穿越百年时光,触摸上海医学院发展的壮阔历程。种种展品串联起了1927年解剖学第一课、颜福庆等先驱者的拓荒足迹、抗战时期师生自制手术器械等多个历史场景,“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力量尽在眼前。





▲参观枫林校区各展馆。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为什么要扫描小白鼠呢?”
“因为鼠类具有成本低,繁殖快、基因与人类有一定相似性等优点,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型……”
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端科研型磁共振系统。在超高场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系统前,“复二代”们看到一只“小白鼠”正在接受扫描,于是有了上述问答。陈振森、王前锋两位老师为校友和“复二代”们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特色,并带领大家近距离观察了先进的磁共振成像设备。


▲参观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
类脑智能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自动驾驶如何精准感知环境?脑机接口如何打破大脑与机器的屏障?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段雯佳、马宁宁、付丹妮、陈梅四位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这些问题在讲解中逐一得到解答。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携手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策划并呈现的首届“Brain & Mind X: 脑智——科学与艺术展”。展览围绕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展开,通过视觉、声音和互动装置,将抽象的科学研究转化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表达。老师们详细介绍了每幅作品背后的科学含义与象征意义,使大家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中,感受到脑智科学的独特魅力。
此外,展览还重点呈现了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医学诊疗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从精准医疗到智慧城市,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工地,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参观,我和孩子都很有收获。这些前沿技术使我们直观地看到类脑科技如何改变未来,也让人思考起人工智能的更多可能。”有校友表示。


▲参观首届“Brain & Mind X: 脑智——科学与艺术展”
目光移向江湾,廖凯原法学楼一楼大厅褪去往日的学术肃穆,化身光影交织的梦幻剧场。由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管委会主办的“江湾光影”摄影展,以镜头为笔,用光作墨,绘就一场关于江湾校区的视觉诗作。展厅中央,12米长的弧形照片墙如时光隧道,几十余幅作品在暖调射灯下渐次展开。晨雾中教学楼玻璃幕墙的镜面倒影,黄昏时江湾体育场的剪影,樱花季法学楼前的落英缤纷,湖面上悠然而行的黑天鹅……长焦、短焦镜头里涌现出的江湾校区不同立面,为校友带来一场生动的美学体验。

▲“江湾光影”摄影展现场
从绿色生命到运动赛事,从科学到艺术,四校区共同联动,为校友们打造了一次充满智慧与灵感的探索之行,也为“复二代”们带来一场春日的知识启蒙。
复旦百廿诞辰之际的这场春日盛会结束了,但校友与母校的情感交融将继续在复旦园里“生根发芽”,期待下一季的满树繁花。






文字|沈笑晞、常煜华、赵惠怡、马昊宁、陈炳佐、王森、
岳冠东、李佳慧、李玲璘、吴佳卉、刘先洪
图片|赵惠怡、赵乾朗、刘先洪、吴佳卉、李佳慧、李玲璘、王
森、岳冠东、陈炳佐
编辑|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