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级国务学院博士毛光霞:从政治学到思政教育的坚守与探索

2025-03-28|校友走访



16级国务学院博士毛光霞:从政治学到思政教育的坚守与探索

文章来源:2025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4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高严清淳

 

毛光霞,201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务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获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改革开放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层社会治理。


(一)求学之路:跨越学科的学术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毛博士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外交学系,研究生就读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则进入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攻读政治学。她的学术旅程始于本科时期,外交学专业的学习为她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硕士阶段,在导师秦德君教授的启蒙下,她研读了大量政治学经典著作,从而萌发了继续深造的念头。于是硕士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全力备考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生考试。


(二)复旦时光:名师引领与学术成长

“山水有时尽,师恩日月长”。在复旦大学求学的时光是她读书经历中最宝贵的一段回忆。她回想起刚到复旦的第一周,博士生导师臧志军教授亲切地询问了她入校以来是否适应,有没有什么困难,并叮嘱她要注意身体。虽然是简短的师生交谈,但是臧老师的亲切和儒雅让本来紧绷着神经的她一下子放松下来。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臧志军老师给予了她充分的自由空间,总是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建议。提及自己去台湾访学的经历,她还记得来回的机票都是臧老师给“报销”的。这三年求学时光对她来说是充实的,她还聆听了许多名师的授课,包括陈明明、桑玉成、郭定平、刘建军、扶松茂、包刚升等老师。据她回忆,在上陈明明教授的《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时,每周围绕一个选题展开研讨,最后由陈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是最让学生奉为精华的部分,几乎每节课都有其他专业的学生前来听课,而每一次课程都让他她备感学术的魅力。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刘建军教授在上《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时对自己学术与教学的训练,她回忆第一次汇报时被刘老师打断,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建议,她都悉心记下并在接下来的课堂汇报中越来越好,这为她日后走上讲台积累了经验。


三年的求学时光是充实的,但也有一些遗憾。因为她是跨专业读博,很多精力都花在专业课学习中,没有来得及把国务学院“男神”和“女神”们的课都听一遍,她笑言这是一大损失。如今成了一名教师后,她每每回忆起这段求学时光,都能重温老师们给予的温暖与关怀,也学着恩师们样子努力站稳讲台。


(三)职业选择:从政治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而今迈步从头越”。博士毕业后,她应聘到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从中外政治制度转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她提到,虽然两个方向同属政治学范畴,但她在适应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挑战。最初,她尝试研究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但很快发现这一领域与她的专业背景存在较大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她回到自己的专业范畴,将研究方向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及其中国化,特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研究。此外,她也在继续探索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相长”是一个不断给予和收获的过程,在她从教的五年里,她每一年上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的反馈和互动也让她更加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内涵,她深知,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深刻的课程体验。


(四)生活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协调之道

“不疾不徐,行稳致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努力摸索平衡之道。刚参加工作时,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学院领导的支持与同事们的关爱。学院院长王治东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女性科研者的经验,比如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在晚上8点前入睡,以便在孩子休息后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她深受启发,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科研成果,今年她刚刚通过了副高级职称的评审,她笑言可以松口气缓一缓了。此外,她还强调了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她热爱瑜伽和健身,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应对高强度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她建议大家培养一项运动爱好,这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当做释放压力的途径。


(五)寄语未来:希望与信念的力量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她经常用来寄语自己的一句话,在此也分享给学弟学妹。她认为,无论是在学术道路上,还是在人生旅途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心怀希望,就一定能找到前进的动力。她鼓励大家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她相信,希望、信念和家人的爱是支撑人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同时,她也表达了对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的美好祝愿。她感激母校给予她的学术滋养和成长机会,希望母校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