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陈婷:在科研与教育中找寻人生意义
文章来源:2025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梁赢文
陈婷:复旦大学201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求学经历与职业选择
陈婷学姐的本科和硕士阶段均在华中师范大学主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后,学姐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方面继续深造,于2012年考入复旦大学马院攻读博士学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氛围非常浓厚,有很多学术造诣深厚、爱生重教的老师。她特别感谢了导师肖巍教授和马院其他老师。“复旦的学术精神非常纯粹,老师们在科研上追求卓越,非常关心学生们的成长。”她这样回忆道。
深造的道路充满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她认为,做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现实问题。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她选择了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主题,这一选择也深深影响了她后来的研究方向。学姐目前在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在谈到职业选择时,她引用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观点,认为职业选择应该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并且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学姐坦言道,从本科时期开始,她就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教师这一职业虽然不一定是物质上最富有的,但在精神上却非常有意义,在她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职业,更是塑造灵魂的工作,与医生为身体健康服务一样重要。因此,她一直将教师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目标。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能够为学生带来思想上的碰撞和启发,助力学生成长。个人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学院的引路和培养,她在硕士、博士期间遇到了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她也会将这一精神传导下去。
学术研究心得:古为今用,以人为本
陈婷学姐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她着重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威武不能移”的品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精神修养和生命体验,这与现代社会中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她特别提到,自己在阅读《道德经》、《论语》等经典著作时,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精神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在提倡“两个结合”的如今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谈到学术研究面临的挑战时,学姐坦言道,学术研究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申请项目和发表论文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个人想要在学术领域获得成功,可能需要天赋、持之以恒的坚持以及浓厚的兴趣,而促使学姐选择并坚持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正是其兴趣。她始终认为,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承前启后,接力前进,在于关注现实问题。作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领悟也是她在复旦马院求学时的最大收获,也成为了她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给学弟学妹的寄语:学无止境,全面发展
“年轻人充满活力,同时还拥有很多机会。”陈婷学姐对马院的同学们表达了美好祝愿,也亲切地传授了一些经验。
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姐认为,做学术研究必须要有广泛的阅读,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她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本科和硕士阶段要多读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博士阶段需要阅读大量经典著作,能为后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保持共情的能力和共鸣的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读书之外,同学们要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情感感知力。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她还鼓励同学们在就读期间多与导师和同伴交流。
对母校的感恩与祝福
在访谈的最后,学姐表示自己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与复旦的联系从未中断,她始终对母校和马院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她提到,复旦马院有着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和研究基础,老师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也在生活和职业发展上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帮助。2025年正值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她希望母校越来越好,也相信复旦马院能够继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