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源”落成在即,一源五馆!

2025-04-01|学校新闻

在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标志性建筑“复旦源”落成在即,将形成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在内的“一源五馆”新格局。


今天(3月31日),“复旦源”公募正式启动。“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区内涵建设项目捐赠签约暨公募活动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复旦源”内涵建设项目1200万元,同时支持依托基金会开展“复旦源”公募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筹集内涵建设资金。


图片


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校长金力,常务副校长、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许征,副校长陈志敏,校党委副书记周虎,校党委副书记钱海红,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蒋红,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基金会特邀专家洪民荣,复旦大学校董、龙盛集团董事长阮伟祥,松江区泗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长城,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黎瑞刚,复旦大学福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郭洪志等在“复旦源”相辉广场草坪上,一起种下象征“文化沃土,百廿树人”的香樟树,共同启动“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区内涵建设公募活动。


图片

裘新向王荣华赠送感谢状


图片

金力为王荣华颁发捐赠纪念牌


图片

许征与王荣华代表双方签署“复旦源”内涵建设项目捐赠协议


在捐赠签约仪式上,王荣华表示,复旦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已成为问题共答、使命必达、部市合作、市校联动、同向发力、讲究实效的伙伴,双方双向奔赴、互相赋能、相互成就,实现共同发展。真理之光、信仰之源、科学之路、报国之志,始终是复旦精神的底色,复旦文化的根脉,也是复旦魅力之所在。“复旦源”不仅涵养复旦人文精神、涵养上海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人文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场馆育人的最佳实践案例和标识。“复旦源”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从教育救国迈向教育强国征途上的关键线索,是展示上海教育发展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方面,也是充实“上海教育博物馆”展陈资源及表现形态的重要依托。基金会努力在上海助力率先打造一个中国近现代教育博物馆,彰显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教育强市,填补上海博物馆体系重大空白,而“复旦源”的落成,将使上海教育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更加光彩、更加坚实。


裘新对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长期以来对复旦基本建设、学生培养、人才引育等给予了巨大支持和帮助。“复旦源”项目旨在打造复旦精神的新地标、文化育人的新场域。学校将以“源”明志,将复旦百廿校史与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海城市发展史衔接起来,体现到五大场馆尤其是校史馆的建设中;以“源”树人,开展好博物馆育人专项工作,将“复旦源”历史风貌区打造为上海教育博物馆的重要承载地、先行区;以“源”惠民,坚持开门办馆,加强与相关顶尖机构合作,推动历史、艺术、科技等多重元素交相辉映,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助力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相信会有更多复旦校友和“复旦之友”加入,把“复旦源”这座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复旦源”的前世今生

一源五馆,打造文化育人新场域




图片

亨利·墨菲设计的复旦校园规划图


1918年,复旦大学时任校长李登辉先生亲赴南洋,募集共15万银元,为学校在上海江湾先后购地70余亩作为校地(今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邀请自己在耶鲁大学同届毕业的同学、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为复旦规划校园。


1922年,复旦大学江湾新校舍建成,这片校舍就是相辉堂大草坪四周区域。它是复旦校区的起源之所、复旦精神的溯源地,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图片

“复旦源”航拍图


2023年底,学校启动“复旦源”历史文化功能区建设。这片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的区域,是现在复旦邯郸校区的发源地、复旦精神的溯源地,综合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命名为“复旦源”。区域内根据物理空间条件,综合师生校友和专业设计意见,规划新修校史馆、博物馆,新建艺术馆、文化中心、校友馆。


在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源”将建成“一源五馆”。在“复旦源”的这块草坪上,将落成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奠基人李登辉的雕像,命名为“相辉广场”。


其中,校史馆基于丰富的历史档案、照片、录音、视频、模型、文物等,采用多样化的展陈形式,着力凸显复旦人120年来着力突显复旦人120年来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奋斗历程,反映120年来复旦由私立而公立,由专科而综合,由文理而与医科相融相济,以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创新历程。


博物馆坐落于邯郸校区相辉堂草坪西侧,由100号相伯堂、200号简公堂(董顾丽真艺术博物馆)、300号景莱堂(蔡冠深人文馆)组成。今年,博物馆将推出一系列精彩展览,以崭新的面貌向观众开放。


作为面向社会的文化枢纽,艺术馆特别打造多功能报告厅、艺术公共教育空间和艺术文献资料室,定期举办公益导览、演出、工作坊与跨界学术讲座,构建全民美育实践平台。


科技成果馆采用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多元化展示手段,以“探索基础科学”“突破重大技术”“融合交叉研究”三大主题展区为核心,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系统呈现复旦大学近年来取得的高水平、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复旦硬核科技实力,生动诠释复旦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校友馆前身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与合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导览,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性空间。


“复旦源”将向世人全面展示复旦人教育救国、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打造植根上海、辐射全国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展示传播中心和精神传承枢纽。




纳入上海教育博物馆建设规划




目前,“复旦源”已被纳入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推进的上海教育博物馆建设规划,力争率先建成上海教育博物馆的一个馆区,与“玖园”项目形成集群效应。


以《为上海打造一座教育博物馆》为题,洪民荣介绍了基金会开展上海教育博物馆筹建研究的情况。他表示,为上海打造一座教育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建设综合性教育博物馆,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一项必要举措。这将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提升文化软实力,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实现“教育强市”,深挖教育红色资源、传承上海红色基因,填补上海博物馆体系重大空白、全面落实“大博物馆计划”。


长期以来,基金会支持复旦立德树人、事业发展。2018年资助修缮陈望道旧居、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捐赠珍贵油画《真理的味道》;2021年再次资助,建设“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二期,并依托基金会举行项目公募活动,使项目再获众筹捐赠。


如果你是复旦校友,抑或是复旦之友,想为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可以点击下面图片,扫码参与本次公募!

图片
来源:复旦大学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