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做人生的长期主义者

2022-10-12|复旦人物


图片

校友名片

刘宁

上海坤澜律师事务所主任



从初中开始,他便立志通过学习法律改变社会;毕业那年,他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中经历了两年的摸索,最终找到了职业的方向;在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他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寻项目的最优解……从年少到成熟,从职场的磨砺到个人的修习,刘宁始终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在每一次徘徊与困顿之后,见证了“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只要在某一领域保持专注长期耕耘,一定会有所获。”


图片


01

求学生涯:“法律是终生的追求。”


2001年高考结束,在刘宁的志愿表上,第一志愿填写的全部是法律专业,没有别的选项,且不服从调剂。谈到与法律的结缘,他说:“当时年少轻狂,理想就是通过学习法律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初中时,因为偶然的机会,刘宁开始阅读《半月谈》。印象中,当时《半月谈》出了十几期连载,讲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从那时起,刘宁便对时事政治产生了兴趣,逐渐养成了阅读报纸和刊物的习惯,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高中时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今日说法》栏目和南方周末。刘宁由此感受到了法律和政治之间密切的关联,并开始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7年,国家提出依法治国,更是让刘宁觉得法律大有可为,立志选择法律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


图片

和史大晓老师一起成立公益法律事务部


回想那段高考前的生活,身边的同学都忙刷题做试卷,每天生活都很紧张。尽管如此,刘宁依然有着自己的节奏,用大量的课外阅读建筑起自己的一方世界。刘宁笑着说:“当时全社会都在提倡和讨论素质教育,我就自以为多看课外书籍也是一种自我素质教育,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有点误导了,作为自己不想刷题一种逃避方式。”但从小对时政、法治类节目的兴趣,立志通过法律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理想,还是让刘宁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考上研究生后,刘宁开启了在复旦的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时往往是被动地完成学业,大学意味着一个自我独立、自我发展新阶段,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规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意味着自驱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将变得格外重要。


复旦法学院似乎秉承了复旦的风格,“自由而无用”,对刘宁来说,在法学院读书的日子是最快乐最纯粹的时光。很多老师知识分子情怀和高尚品格让人如沐春风,潘伟杰老师的激情、王志强老师的博学、侯健老师的儒雅等都让他印象深刻。刘宁回忆说,在复旦研究生的法学课堂上,老师会提前开列书单供阅读写读书报告,然后分享和讨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在讨论课上,大家就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法理学的课程都是偏形而上的,比如法哲学、法社会学、西方和中国法律思想史、宪政学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律推理,和现实有一定距离。形而上好像任督二脉,大量的阅读和学习锻炼了人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对法律的感觉,这使人终生受益的。“法条的背后是自然正义的体现,是各种法律价值平衡的结果。有了形而上的基础,更容易理解法条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能更好地理解法律;即使有时在不知道这条法条的情况下,也能对法条大致内容有一种基本的预判。”刘宁这样说到。


图片


研三时,刘宁和他的同学们作为第一批来拓荒的学生,来到了江湾。他回忆说,江湾的校园很大,当时还只有两百多人。同学每天都能见面,大家交流互动比较多,饭后大家就在校园徜徉、畅谈,研究生同学间的感情非常好。对于刘宁来说,三年的复旦生活就像一座灯塔,在纷繁变动的现实生活中,让他保持着学习法律的初心,也为日后的执业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02

职场浮沉:“走着走着,路也许就走出来了。”


谈及自己职业经历,刘宁坦言:“一路走来是比较曲折的。”刘宁毕业那一年是2009年,正好遇上百年一遇的2008-2009年金融危机,很多律所和公司岗位基本全部取消,工作特别难找、特别艰辛,同届的许多同学都转考了公务员。那两年,刘宁自己也一直处在摸索阶段。读书阶段,他从未想过从事律师行业,也从没去律所实习过。刘宁坦言,刚开始自己对律师行业有些误读,感觉律师行业不稳定、行业口碑也不是特别好;自己最初的梦想是想去当老师做研究,后面发现自己并不具备研究的天赋,接着就也去尝试了考公务员,结果笔试过了面试未过,后来又想去从事投资行业。经过2年左右折腾,刘宁才忽然明白,法律专业是自己最大优势,法律行业才是自己的职业出路,法律行业是能够使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职业。


图片


在法律业务工作中,刘宁经过做过不少大额并购、投融资交易、处理过不少大案要案,最大的交易投资标的有500多亿。然而,令他印象最深刻,是处理陷入困境的某省PPP项目。当时,刘宁和他的团队代表投资方,之前政府口头承诺可以由中标方成立的基金签署协议,中标后,政府则要求按投标主体签署协议。投标主体是国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一旦签约就会在财务报表上多出30亿负债。经过几轮沟通,当时政府告知若不签约,便要罚款2000万,并将中标方列入黑名单以逼迫其签署。由于担心废标,合作的施工方也给与很大压力。项目的棘手使所有项目具体对接的投资人、融资人员全部离职。最后,基本只剩下刘宁一个人,他从交易架构设计、谈判、合同条款拟定、投资、融资各个环节亲身参与和办理,经过三个月的沟通、协调和处理,刘宁终于找到了各方都能接受的交易方案,最终签署协议,代表中标方从可能要亏损2000万到赚取6000万管理费。


回想起这次经历,刘宁说它让自己收获了最宝贵的工作经验:首先是对交易架构设计和商业本质有更多的理解,明白业务、财务和法律是三位一体的,从事商业活动必须对业务、财务和法律都所有了解和涉猎,才能促进交易和投资。同时,学会不单从法律的文本上考虑问题,在达成交易和从事商业过程中,需要关切到彼此的利益诉求点和寻找共同点,进而达成共识促成交易。更重要的是,“这一件事告诉我做一件事要全力以赴,不到最后不要轻言放弃,走着走着,路也许就走出来了。”


03

学海无涯:做脚踏实地的“法律工匠”


尽管毕业以后,刘宁未能留在校园继续在学术道路深耕,但他还是学校和学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担任高校里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在复旦大学、南昌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为法学院的学生提供法律实务专业辅导……


图片

上海坤澜律师事务所主任年会(和史大晓老师和胡雪梅老师)


教学相长,在复旦的求学时光让刘宁至今印象深刻:与许多良师益友在课堂的交流与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这也是刘宁理想中的大学课堂。刘宁在复旦开设的课程名称是“房地产法律实务”。课程设计聚焦于房地产法律与实务课程,通过房地产这一资产属性把房地产法、金融法、公司法、破产法、仲裁法、诉讼法等相关领域知识点和法律实务串联起来。在和学弟学妹的讨论中,刘宁注重带给每一个学弟学妹参与感,在和学弟学妹们的互动中,他发现自己也能不断有所感悟,收获新的启发。


在刘宁看来,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我希望,学弟学妹们通过学习我们开设的课程能够对房地产及商业领域基本理论与实务有一定的体系性了解,对房地产全流程的法律实务有初步认识,具备从事房地产法律实务和应对工作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大到处理几百亿的投资交易,小到平时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二手房买卖、租房问题等等。”他相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做出更有生命力的法律。“复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对复旦、复旦法学、复旦老师有更多的感恩之心,我的心和复旦法学在一起。”他如是说。


就律所的建设而言,刘宁同样希望将坤澜所打造成为研究型的律师事务所,成为金融、房地产和不良资产领域的精品所。实践性法律研究包含有立法、司法、执法三个层面,刘宁则是站在一个法律适用者的视角,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做一些适用性研究。未来,刘宁还计划成立团队内部的研究中心,专门对团队的核心业务作更深入和持续的跟踪研究。


图片

和研究生导师杨心宇老师


在刘宁看来,“现在社会已经到了精细化阶段,现代人需要更多的认真、踏实,追求卓越品质,需要更多的工匠精神,律师行业需要更多的法律工匠。”从专业领域的律师到坤澜所的管理者,他希望自己团队中每个律师都成为某个法律领域的专家和法律工匠。


04

助力公益:“为依法治国贡献绵薄之力”


法律是社会最低道德要求,法律工作者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有靠谱的职业精神。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刘宁始终坚持,秉持常识、常情、常理,以常人之理,析常人之事;以常人之心,抒常人之情,做一名专业而有温度的法律工作者。


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刘宁带领下的坤澜所主动为疫情防控工作、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为全体医护工作人员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此外,坤澜所还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和能力,公益法律服务主要聚焦于证券纠纷、环境污染纠纷、产品质量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等。具体而言,对于一些涉及群体性的纠纷,坤澜所希望能够通过个案,对一些生产厂家、商事主体形成约束,从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刘宁说:“目前,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今年及以后我们也会继续加大力量和力度推进公益法律服务。”


图片

和志强老师一起拍的照片


谈及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刘宁坦言,自己在职业经历中遭受过一些曲折。他希望通过经验,告诉学弟学妹职业选择时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并坚持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长期坚持和耕耘下去,相信必有所获;然后就是多读书,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和思维能力。这无疑是一趟艰难的旅程,长期主义的一头是人生的理想与对社会的责任,另一头则扎根于孜孜不倦的深耕。当感到迷茫或者无望的时候,就试着把时间拉长,不断地累积、沉淀自己,相信最终,我们会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  王瑞琳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