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4级博士生,现任教于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Ecology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篇获F1000 Prime推荐。现担任中国湿地环境生态保育与功能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委员。
Q:您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该项目的进展如何呢?
项目主要研究中高纬度地区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机制,该项目目前进展顺利。由于湿地环境异质性明显,采样监测数据代表性不足,为大规模开展野外工作制造了难题,为此,团队内部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各项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Q:研究中是否与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科交叉呢?
大数据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中,各学科所特有的一些算法便是学科交叉的成果,我们也将对大规模的数据进行整合,使用相应算法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Q:从博士生到教授,您的身份转变非常大,作为一名教师,您认为学生的哪些品质比较重要?
成为教师的这几年,一个深刻感受是做好学生和做好老师,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我们所希望的学生,首先,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挫折时不要低垂,这对个人成长和团队氛围都是有益的;其次,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自主决策,而不是依赖他人,虽然有的学生前期在老师帮助下走得很顺,发了高水平文章,但当他脱离帮助时,却很难主动承担起独立自主创新的科研命题;最后,需要在勤奋的基础上做到专注,很多学生在拉长时间故作假勤奋,这往往是自我感动,作为老师,我也基本不看学生的考勤,更多地是看学生能否专注于做某件事情。
Q:在求学之路上,您是否也遇到过困境?您是怎么度过的?
每个科研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低谷,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我在博士一二年级的时候,研究方向受方法限制一度中断,与导师商量过后直到博三才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而同期的同学都已经发了文章,我当时的压力很重,一度想过退学,导师问我后续的想法时,我回答导师“给我两星期时间吧,我自己想一想”,然后我就去图书馆对新领域的文章进行精读,那时候真的非常专注,从早到晚整整看了15天文献,便有了一些研究的眉目,再之后便是去东北去做采样,这段过程也是十分的辛苦,会熬夜通宵地去赶进度,导师也很给力,在交稿前熬夜帮我修改,时间很仓促,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好的,论文拿了三个优,也是顺利毕业了。
之后还有一段低谷期,在我博后期间,当时只有一篇文章,对于就业很焦虑也很迷茫,也曾想过靠着复旦的牌子去一些不太有名的学校任教,而且我短时间内很难发出好几篇文章,既然在数量上难以取胜,那我便要在论文质量上超过其他人,也可谓是背水一战。那段时间我也是非常专注,一直都在琢磨创新点和如何打磨文章,最终用了五个月投了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这篇文章的心路历程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的第二年,我投了一篇更顶级的期刊大刊,也顺利接收了,在这之后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我也有了更多选择。
这两个事情回过头来看,也比较难忘,很感谢过去的自己,首先是我当时没有放弃,其次是自己那段时间足够努力,也高度专一,专注和独立思考起了80%的关键作用。
Q:又是一年毕业季,您给复旦的学弟学妹们留一个寄语吧~
我是在复旦待了七年的学生,复旦的同学们是我遇到过思维最发散、最有前瞻性的一批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有着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复旦学生时刻仰望星空,“自由而无用”是复旦人的精神理念,也是独属于复旦人的浪漫。
现在的学生竞争大,就业难,但很多事情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希望复旦的毕业生同学们不要急于求成,而是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静下心来,扎根到行业中去,几年的时间中不断地打磨自己。先深蹲下去,再站起来,厚积薄发,一定会有了不起的成绩。
作者:孙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