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先后举行。
校党委书记裘新为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院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院长、副校长汪源源颁发聘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作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周虎主持会议,副校长周磊为学院教学团队负责人颁发聘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艾竹宣读学院班子成员名单。
至此,复旦大学今年重点打造的6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未来信息创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新班子成员和核心团队悉数亮相。
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接轨国际一流教学模式,培养新工科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为响应母校建设新工科的号召,我辞去加拿大终身教授,回到复旦任教。”陈颉表示,在科技飞速迭代,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强国是破局的必由之路。
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将接轨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模式,探索本研融通,强化校企合作,发挥学校信息、生物、医学等优势学科特长,优化学科结构,融合学科方向,培育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掌握系统理论知识、能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敢创新懂研发的新工科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整合校内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学科力量,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建设有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脑智研究和生物传感与芯片等4个教学团队,以精准医疗原始创新与产业应用为导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健康需求,攻克一批前沿关键技术,提升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资源链接、科技产业孵化,形成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为了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院首批聘请了8位医工融合创新导师,为创新学院人才培养注入产业前沿的源源动力,分别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Mohamad Sawan 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士、联影智能联席CEO、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沈定刚教授,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首届毕业生、迪泰医学公司创始人孙建国教授,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艺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保志军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耿道颖教授。

现场,副校长马余刚为创新学院医工融合创新导师代表颁发聘书。
推进会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顾宁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Mohamad Sawan为学生带来精彩学术讲座。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传承半个多世纪。上世纪七十年代,方祖祥教授率先开展心脏起搏器的研制,王威琪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采用相互独立的双超声束多普勒效应定量测定血流速度,开创了复旦大学医学超声研究。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为后续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2000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理、工、医融合发展,助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跻身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学科行列。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高端应用型交叉融合创新人才

▲
执行院长杨珉代院长汪源源领取聘书
“成为创新学院院长,我感到使命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在外学习的汪源源在视频中表示,学院将大力进行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有组织的改革发展。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将加快建设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全面实施培养模式改革,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亟需,进行基础攻关。做好人才引育,支持创新学院每一位老师在教学科研中追求卓越,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提升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地位和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高端应用型交叉融合创新人才。
据悉,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班底,整合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密码学院、网络安全学院,进一步纳入大数据研究院、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 (AI³) 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院、先进计算系统研究院等实体运行科研机构,致力打造全球一流的计算与智能领域研究型学院。
目前,该创新学院已确立“专业建设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专项工作小组”的本研融通改革工作模式。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一横一纵,分别从人才培养的出品方以及教学内容的供给方两个维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专项工作小组则从多个方面出发,开展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化建设。

学院将打造计算机拔尖班、人工智能两个本博融通专业,以及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等4个本硕融通专业。打造计算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与算法、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等9个教学团队,围绕科创竞赛、开源实践、交叉融合、产学合作、国际化培养等工作,建设5个专项工作小组。

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为创新学院专业方向负责人、人才培养专项工作小组负责人颁发聘书。
为感恩母校、发展学科,激励更多优秀学子勇攀学术高峰,王晓阳、史一兵、姚毓林、宋小军、周礼栋、陈齐彦等六位计算机学科校友共同发起设立“伯乐基金”,支持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

常务副校长许征,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党委书记王新、执行院长杨珉与校友联合发起人代表启动“伯乐基金”。

在推进会现场,还邀请到一位特别的嘉宾——88岁的吴立德教授。他曾任复旦首席教授,是中国大陆第一篇人工智能顶尖期刊TPAMI论文作者。他在复旦创办的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开展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研究的实验室之一。
复旦大学开展计算机科学研究已有70年。1956年,学校研发中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后来又试制一系列电子计算机,成为中国系列计算机策源地。1975年,计算机科学系在“理化四楼”成立,是内地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2008年,学校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密码学院和网络安全学院均依托计算机学院办学。几十年来,复旦计算机人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在中国计算机教研发展历史上创造多项第一。
金力:组建大团队、做出大贡献、成为大先生

金力表示,学校建设创新学院,希望能够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之需,发挥复旦之能,探索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新工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源源不断培养“干细胞式”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之才。把一流大学建设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贯通起来,勇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把一流大学建设与教育强国使命任务进一步结合起来,抓牢第三次腾飞的机遇期;把一流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进一步统一起来,坚决写好立德树人的“大文章”。他希望创新学院的全体同志,用好创新学院大舞台,组建大团队、做出大贡献、成为“大先生”,为“第一个复旦”建设添砖加瓦。
建设6大创新学院,不简单是新工科门类的起手式,更是复旦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起手式,标志着学校改革从单项迈向综合,进一步强化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建设。学校始终把培养“干细胞式”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融合创新高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通过6家单位先行先试,带动全校深化改革,加快向创新型大学转型升级,早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来源:公众号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