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复旦新闻传播教育90周年主题活动隆重举行

2019-11-07|院系校友组织新闻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这所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迎来了她的90华诞。今天(11月2日)上午,复旦新闻传播教育90周年主题活动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周慧琳,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二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冯建忠,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中国社科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国家应急新闻办主任张小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米博华,以及部校共建委员会委员,曾任职新闻学院的老领导、老教师在主席台就坐。国内外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各年代校友、在校学生等两千余人出席主题活动。


据悉,1929年复旦创建新闻学系以来,至今已薪继火传90载,从未间断过办学。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新闻传播人才12000多名,此次活动吸引了1000多名校友重回母校。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不能没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



周慧琳在讲话中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持续输出一大批讲政治、高素质、专业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新闻学院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全面加强全媒型人才培养,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周慧琳对新闻学院提出殷切期望。他说,在新形势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肩负着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应体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市委宣传部将一如既往把部校共建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与复旦大学一起,携手将新闻学院打造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制高点、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的制高点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制高点。

周慧琳还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未来表达了深切祝愿,“衷心希望新闻学院广大师生秉持爱国之心、牢记报国之志,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党的新闻事业中去,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业绩!我坚信,有着90年光荣历史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再立新功!”



吴岩对90岁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致以祝福,并对其办学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他强调,大学是镇国、兴国、强国的“国之重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重器”。在新时代,中国的大学要想成为“国之重器”,必须不断在思想理念、理论方法、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努力探索 。

同时他也指出,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下,舆论的生态、传媒的格局、传播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时代赋予新闻传播学院更多的使命担当和责任,也使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要求和考验。

对于新闻学院的下一个90年,吴岩寄予厚望,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勇当新闻传播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领跑者;二是希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要在“全能型、国际化、会讲故事”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中勇当领跑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复旦新闻学院应该有一流的专业、课程、师资和文化,让复旦的‘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



焦扬代表复旦大学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新闻学院的上级部门、全体校友和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向为复旦新闻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致以敬意,向新闻学院全体师生表达祝贺。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更是重整行装、再创辉煌的新起点。”焦扬回顾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波澜壮阔的90年历史,重温了复旦新闻人几个时代的奋斗辉煌。她说,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作为中国新闻传播的教育研究重镇,复旦新闻学院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好作为,把前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坚持正确方向,培养一流人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发扬“好学力行”院训和“两典一笔”等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新闻教育;勇立时代潮头,产出一流成果,密切跟踪重大前沿问题,加强谋划、创新布局,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做出更大贡献;服务国家发展,作出一流贡献,深化部校共建机制,为新闻宣传事业、媒体融合转型、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一流的服务;坚持人才强院,汇聚一流师资,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热爱新闻教育、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坚持开放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大力拓展全球格局、增强国际合作实效,在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复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没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焦扬希望,复旦人为党和国家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谱写建设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的新篇章。


两个机构今天揭牌

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吴岩、许宁生为新闻学国家级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揭牌。



“全球传播把视野定位在全世界,全媒体把突破口定在跨界跨学科,国家教材把育人核心内容抓住了,这些核心要素加上复旦新闻的传统优势、红色基因,构筑起了一套组合拳,给大家留下了无限的期待。”许宁生说,两个机构的挂牌,标志着新闻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希望新闻学院自觉承担起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探索新路、开拓新局的历史使命,在建设“双一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希望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持续锻造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开创新闻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服务国家、服务上海中再创新的辉煌!



米博华深情回顾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向的90年办学历程,并代表新闻学院全体师生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新闻学院发展的同志、同仁、同行、同学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面向未来,他说,“新闻学院将以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为长远目标,以学科创新和发展为关键抓手,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重要依托,以新媒体教学科研服务为主攻方向,以创新教学科研体制机制为驱动引擎,努力开创新闻学院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排头兵。”



90年来,新闻学院领风气之先,创造多个“第一”。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细数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历史贡献:主编第一套新闻学教材,发表第一篇传播学研究论文,出版第一本传播学专著,首创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机制,成为首家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等等。她说,“九十年来,很多成果和做法被推广到全国新闻院校形成了复旦模式,使复旦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先行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在致辞中讲述了人大新闻学院与复旦新闻学院的深情厚谊。他说,人大早期的九位教授全部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第十位教授童兵是两院的桥梁。“我们只有重返学术史、重返教育史的造基立业之处,唯有回到具体的人,才能真切体认和表达我们对一个学科、一个学院的赞叹、感激和敬意。”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Fritz Cropp 在致辞中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九十年来在培养新闻记者和传播人才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福,并特地带来了他们精心设计的纪念铭碑,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院与中国历史最长的新闻学院长期交流互鉴的见证。


在新时代扛起新的使命

朝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奋斗前行



新闻学院的今天离不开老一辈教师、学者的默默耕耘。学生代表向八位老教师代表献花,掀起了现场气氛的小高潮。



作为新闻系校友代表,与复旦新闻学院同岁的校友蓝聚萍先生在主题活动上发言。1949年,蓝聚萍先生报考了复旦大学;工作后,他又回到复旦,他担任了十年陈望道先生的秘书。复旦新闻学院既是他的学习求知之地,又是他的工作奉献之所,他的身上已打上复旦新闻人的深深烙印,在一生中坚守着复旦新闻人的理想、骄傲与使命。90岁的蓝聚萍先生不忘嘱咐复旦新闻学子:“在这个新时代,你们更要扛起‘新的使命’。”



看到今日活动的盛况,教师代表刘海贵教授感慨,这是新闻学院九十年历史前所未见的。他的发言语气澎湃昂扬,“九十年来,复旦新闻学院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时而处在顺境,时而又处在逆境,但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复旦新闻人始终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定力坚固,初心不忘,坚定地朝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奋斗前行。”



“在新闻学院求学的近十年里,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和视野,更收获了深沉的专业涵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新闻学院学生代表、2017级博士研究生范佳秋表示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励志笃学,求真务实,把“好学力行”写在中国大地上。



今天的学子,毕业后就成了校友。在学院90华诞之际,多位院友热心为新闻学院发展基金捐款捐赠。现场,米博华为王长田、曹国伟、黎瑞刚、其实等校友及其代表颁发证书。


铜像、文献展揭幕,学术研讨会举行


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下午,在新闻学院新媒体实验中心的一楼大厅,还举行了王中铜像揭幕仪式,近50位校友出席活动。王中原名单勣,1950年8月奉调到复旦大学工作,并兼任新闻学系教授。在其主持下,复旦新闻学系在学科研究上作出了多项突破性、独创性的贡献,在全国新闻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


与此同时,在同一栋大楼的三层,筹备近一年的新闻学院文献展揭幕,近100名国内外一流新闻学院院长、嘉宾莅临现场。展览展出多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老教授手稿原稿、新闻学子手绘报纸,不少校友看到当年自己和同学的作品、照片十分感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留声”录音室,给参观校友提供留下珍贵口述史的空间。



在校友活动陆续开展的同时,学术研讨会也在有序推进。当天下午,2019年“转型与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构建”国际高峰论坛在复宣酒店召开,近百位海内外知名新闻院系院长、学科负责人出席。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签署了双硕士项目协议,共同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视野和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被誉为“记者摇篮”。90年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复旦新闻系应时而生、应势而起;中国第一个新闻专业教育机构,就这样诞生在海纳百川的上海、诞生在综合性大学复旦。谢六逸等先进知识分子深感“社会教育、有赖报章”,提出“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方针,扎实办学、声誉鹊起,成为当时国内新闻教育的准绳。陈望道带领复旦新闻前辈,在抗战炮火中竖起“好学力行”大旗,把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作为新闻教育的精髓。师生追求真理、光明和进步,位于重庆北碚的新闻馆被称作“民主堡垒”“夏坝的延安”。

1952年院系调整,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自关怀下,复旦新闻接续办学、学脉延绵,王中等老一辈学者打破苏联模式,探索出社会主义中国新闻教育的自主道路。改革开放以后,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这是国内高校第一家新闻学院。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签约共建新闻学院,开启了新世纪发展篇章。今天的新闻学院,已经成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新闻教育研究机构。



组       稿


党委宣传部


来       源


新闻学院


文       字


刘甜  张浩容

夏周祺


编       辑


丁辰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