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迎来90周年华诞之际,上周我们推出了一篇名为《千封信笺载师道|葛新立:一本书的力量可以有多重?》的文章,通过校友讲述与叶春华教授之间不为人知的感人师生故事。以此致敬叶春华教授在新闻学院(系)执教40余年来,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对国家一片赤诚,好学不倦、严谨治学,与学生通信千封为学生授业解惑、鼓励关怀、指引人生的高尚师德情怀。
师爱如水,润物无声。新的一周,一起来听听1977级新闻学院(系)校友贺越明和1995级新闻学院(系)校友王昉与叶春华教授之间温暖有力量的师生情谊。
▲
叶春华教授赠给部分系友的诗作
▲
叶春华教授写给学生的书信
▲2019年6月26日,《千封信笺载师道》首发式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隆重举行。
春华秋实 桃李芬芳
文 / 贺越明 1977级新闻学院(系)
“
沪上老同事转发新闻:《千封信笺载师道——叶春华与学生书信选》在复旦大学首发。我读后颇为感慨:这位教授退休前,在新闻学院(系)执教四十年,不说曾经给难以计数的莘莘学子上过课,单讲写给毕业生和求教者说学业谈工作话人生的信达千封之多,就不难想像他为教书育人花费了多少心血!叶春华于我是编辑之师,和他教过的众多学生一样,但我对他还有着独特的认知和尊敬。
1980 年 1 月下旬,大三的学业开始前,系办公室通知我去叶老师家一趟,并告知时间和地址。这有点突兀:他时任系副主任,我仅在全系大会上听他讲过话,怎会要我到他家里去?按时间到校园对面的教师宿舍区找到叶老师的家,开门的正是他本人,他让我坐下后,说下学期要给我们班上报纸编辑课,想请我当课代表。也许知道我会吃惊,他解释道:“我向你们班一二年级的老师了解过,都反映你的习作写得好,语言文字规范,连标点符号都不错的。”那时我连“老师过奖”都不会说,只是一口应允。
在班里我属小字辈,开学后叶老师上第一课宣布我任课代表时,有不少同学露出惊讶的神情。他教这门课已十四五年,循序渐进,很有章法,课堂作业包括改稿、标题及排版,那时没有电脑,是用笔在版样纸上划版。我的职责,是下课时收齐作业,交给他阅批,然后取来分发同学。叶老师对学生期望高要求严,不时吩咐我安排晚间与同学座谈。记得上课到第三周,他已在三间男生寝室和二间女生寝室进行教学交流,勉励大家坚定地确立专业志向,在新闻工作上有所成就。
我尚未读到这本汇集叶老师与学生书信的书,但深知四十年、一千封绝非易事。这是他把教育延伸到课堂、校园之外的理念长期付诸实践的心血结晶。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多年来,叶老师在课堂内外讲过的一些话,如“编辑,是一份良心工作”“做编辑要有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编辑不光要与作者交朋友,还要把读者当作朋友”,一直鞭策着我在不同岗位履行编辑之责。或许,很多曾受教于他的媒体人有着和我同样的心愿:对久卧病榻的叶老师说一句:“谢谢您!”
愿老师的学品和人格常照我心
文 / 王昉 1995级新闻学院(系)
“
读师母写的序言《千封信札的背后》,知叶老师与学生书信选出版,心中涌起巨大的暖流,本科时光瞬时再现。那四年,我忝列师母所谓叶老师“私淑弟子”之列,吃了四年“小灶”,对叶老师和师母,感佩至深。
记得大一刚进校园,还在懵懂之间,我和同班另一位同学、如今在北大国发院的陆静斐被叶老师选中,每周一次,去他家“谈谈学习”。叶老师具体是怎么选的,又是如何通知我们的,皆已淡忘,但仍清晰记得,得知有这等好事时的惶惑。第一次,战战兢兢,去了,见到叶老师,才宽下心来,就是闲聊:这周学到什么新知,有什么困惑,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社会上的某个热点。到了学期末,再聊聊,哪门考得比较好,哪门考砸了是为什么。
去多了,见叶老师,成为每周的一个注脚。叶老师家里书多报多,总有股淡淡的油墨味。夏天去了,会有小小的果盘招待,冬天去了,还有热水袋和电炉暖手。叶老师和我们聊天,师母就笑盈盈坐在旁边搭话,要么在隔壁静静地看书读报。几年之后,才意识到,这是叶老师在用带研究生的方式带我们。而今,对比上了新闻的那几则师生故事,我觉得,我们当年从叶老师那里得到的,甚至远胜今日大部分研究生吧!
叶老师始终是春风化雨的,从不居高临下。他乐于倾听,对年轻人的想法总是抱有好奇和理解,讨论总是平等又宽容。我大三在《解放日报》大实习半年,成绩还行,毕业时已被党报录取,这在大部分人看来是极好的去向。但我天人交战数周,决定不去,最担心的就是不能向叶老师交代。鼓起勇气告诉他,他果然很惊讶,但几天后即表示理解,我长舒一口气。
毕业两年后,我要去美国读书时,叶老师和师母设宴为我送行。他说,去看看那边的新闻是怎么做的,好事!他还手书一首诗赠我:
送学生王昉负笈赴美
别意宜将寄墨痕,离情自古总销魂;
东西阻隔万千里,记着今朝梅园邨。
(2001.8.20“梅园邨”是沪上酒家名)
之后多年里,我跑来跑去,换了好些地方,和身边人的联系方式,也由电子邮件取代了书信,回忆起来,和叶老师好像只通过寥寥几次手写信。今见这本《千封信笺载师道》,对师兄师姐们,真是感慨又羡慕!
这些年里,家搬了很多次,手机换了好多个,但叶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始终在我的通信录上。这些年里,同学们大多走上了领导岗位或转了行,还在一线做采访的不多了,我的坚持里,大约也还有叶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
前一阵给叶老师家去电,师母接的,说他这几年病了,长期住院。师母文中说,叶老师如今常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读了很心疼。但愿我们这些学生,能给他如今神思畅游的世界里,增添一丝甜蜜的感觉。也愿叶老师的学品和人格,常照我心。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文字|贺越明 王昉
编辑|邓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