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级临床医学博士杨橙:投身医学,向光而行

2024-02-29|校友走访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2021级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周琳


杨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02级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博士,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肾移植亚专科副主任,长期致力于肾移植研究,2012—2018年曾先后7次获得了美国移植学会和国际移植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01

追求学医理想,选择复旦上医


谈及为何选择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学长笑着说,“我是受到了当时所说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鼓舞,加上我的舅舅是一名儿科医生,我也认为选择临床医学能学以致用,治病救人,便选择了复旦上医。”于是,在2002年来到复旦上医临床医学七年制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谈及当时做出的决定,学长充满信心,他认为目前免疫靶向药和基因治疗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人工智能参与药物的研发将会成为未来的大热,在未来,会有更多创新药物和全新技术问世。


在上医的学习生涯中,学长对于朱同玉教授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方面敬佩他谦逊高尚的为人和性格,另一方面喜爱他清晰负责的授课风格。硕士期间,杨橙学长的导师是朱老师,他后来又考到朱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朱老师是知名的肾移植专家,在临床、科研上建树良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谈到恩师,学长十分敬佩和感谢,朱老师不仅仅是其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为人处事的榜样。


针对当下医学本科生普遍存在的困惑,例如对于导师的选择和未来职业及研究方向的选择,学长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大家有志向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可以选择更权威的导师,这样能够依托更广阔的平台大展拳脚,但压力也会更大;另一方面,老师的人品、性格以及课题组的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可以通过参加实验室组会或向学长学姐们询问了解。


谈及在复旦的学习生活经历带给学长最大的收获时,学长说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生涯中,他在和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学会了更好地社交、自律以及更合理的时间管理,大学生活十分宝贵,是一辈子的财富。


02

投身器官移植事业,不忘悬壶济世初心


杨橙学长长期致力于肾移植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表彰,他也多次在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成为顶尖杂志的审稿专家。


杨橙学长把肾移植作为研究方向,这一方面是因为导师朱老师就是这个方向的知名专家,另一方面在于其看到了未来在这方面存在的巨大健康需求。谈到器官移植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时,学长认为行业的研究热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异种移植、人工器官代替以及器官修复与再生。目前认为心脏是最有希望被攻克的异种移植器官;干细胞研究与类器官的研究将会促进器官修复与再生领域的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器官移植外科不会被内科取代,它的前景非常广阔。而其痛点在于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还是需要依靠理论研究和基础医学在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从而更好地将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技术,带来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被问及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如何处理时,学长说,对于在临床和科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要害怕,“病人是最好的老师”。及时查找文献,勇于学习运用和尝试新技术新方法。更重要的是相信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长认为还要及时将在工作当中遇到的新方法新思路梳理下来,总结成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对于大家很感兴趣的如何持续学习的问题,学长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以学长自身为例,在博士期间,他意识到肾移植的基础就是免疫,而免疫学本身又是飞速发展的学科,于是在进入博士研究之初,他就把免疫作为自己研读的重点。兴趣推动其持续地学习免疫学知识。先总体了解相关知识,在心中构建好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然后逐个学习其中的具体内容,同时多去阅读文献了解最前沿的发展概况。


03

校友寄语:学好基础知识,积极参与科研


谈及送给医学院学弟学妹的寄语时,学长表示首先是要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对于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大家多少会感到一些抽象,但在未来进入临床之后,会发现这些知识点马上会变得十分具体,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学长提到在临床实践当中会发现从前学习的基础知识非常有用,特别是在面对科研问题以及疑难病例时,都可以从基础知识找到突破口和灵感。


二是对于科研,大家一定要积极参与到科研训练和实践当中。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是需要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的。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到,科研不仅仅只是做实验,对于临床病例的总结、临床新技术的研究同样也是医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误解科研,更不要惧怕科研。大家需要培养科学家精神,努力成为研究型临床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