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刘明:在否定中不断前进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2023级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朱思渝
一、与复旦结缘
“我这个人其实很笨,不会考试。”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考上复旦的全奖学金研究生,刘明学长这么回答的时候,我以为他是谦虚。但在交流中,我逐渐明白他所说的“笨”其实是“笨鸟先飞”的“笨”,是“大智若愚”的“愚”;他所说的“不会考试”其实是扎扎实实打好平时功,而不采取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的应试行为。
“我一直很清楚地知道平台的重要性。”复旦心内科博士毕业后,他面临就业的选择难题——是选择进入市级大医院的非本专业科室,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还是选择进入区级医院的本专业科室,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刘明学长的答案是前者。当然,选择本无对错,关键在于个人的追求。在他心中,平台对人的塑造力是非常大的。在刚从学校出来,毫无临床经验的时候,倘若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想自己成长为优秀的专科医生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选择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的全科工作,虽然没法从事自己的本专业,但毕竟这就是“现实”——一个并不理想化的现实,一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并且,这个选择也为他提供了继续做科研的大平台。在全科工作了几年后,他转入健康管理中心工作,和导师一起做“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相关的课题。虽然欠缺AI相关理工科知识,但他所具有的大局观也使他能够轻松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所具有的探索精神也使他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热忱。
二、科研之路
“我做实验一定讲一个字,真。”问起刘明学长在复旦学习生活中最大的收获,他的回答是明确了自己对科研的态度——求真,而非求快或正确。他还谈到了自己的科研信条——“做科研就要敢想,有天马行空的科研幻想;还要敢做,有大智若愚的科研态度,踏踏实实地动手做。”无论是在复旦读研读博,跟着导师做实验,还是现在在医院工作后自己做实验,刘明学长始终坚持着这份信念。
一方面,他积极大胆地探索“无人区”,开辟全新领域。“我做得最久的一个课题做了七年,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结束。”说起钻研了很久依然无果的实验,刘明学长没有丝毫沮丧,反而很坚定和自豪,因为他说那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实验”,还是“如果能取得成果,将是对整个人类都可能有益的实验”,这也的确很符合他自己所提倡的大局观。他还举了马斯克的例子,大多数人只看到马斯克在造机器人、火箭,其实马斯克真正的计划可能是星际移民。所以当一个人站的层次更高时,他所关注的东西将完全不同,他所看到的事物也将不再浮于表面,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四角天空”里,而拥有更广阔、深刻的世界,拥有更迷人、丰富的幻想,拥有更热烈、长久的动力。
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求真的态度,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敢于质疑,哪怕是对于《自然》《科学》这类大牌国际期刊上的文章,他也不盲目相信,而会自己用准确的方法进行求证;诚信实验,哪怕自己做实验得到的结果再差,但只要是遵守了实验的规范,他也不会随意修改,不追逐虚假的名利;保持主见,哪怕是在听复旦所请的著名教授的讲座,他也不会照单全收,而是会自己去对观点进行一定的判断。
三、青年寄语
采访最后,刘明学长给我等医学生后辈们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在求学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看书,把知识融会贯通。无论学什么东西,都要养成先广泛了解再自己思考提问的习惯。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不盲目跟从;随时怀有大爱的精神,不过度物质化;做事强调效率,提前做好规划……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节奏,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才走得更远。”这是最后刘明学长送给我们的话,短短一句,其实蕴含了他整个从求学之路到进入社会工作之后的人生智慧。人生不是100、200米的短跑,而是上千米、万米的马拉松。在这条人生长跑中,你的对手也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确切地说,是过去的自己。“不要固化自己,而要不断否定自己。”这个“否定”不是打压式的,而是反弹式的。敢于否定过去的自己,才能收获向上进步的空间,拥抱未来更好的自己。在否定中不断前进,人生没有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