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百年五四钟声!复旦大学生中学生同上思政课

2019-06-08|总会新闻

1919年5月6日早上8点30分,复旦老学长邵力子先生伴着洪亮的校钟声,集合复旦同学,慷慨陈词。随即复旦学生通电全国,发起成立全市学生联合会,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复旦成为五四运动在上海的指挥部和大本营……


2019年5月6日8点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中学在中学校园内“五四上海第一钟”亭前联合举办主题班会,一百年前这个瞬间,再一次被重温,百年的五四钟声再次响起,“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的主题词格外鲜亮。


仪式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佳宣读了《复旦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倡议书》,院、校、区领导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全育人’复旦中学基地”揭牌。


仪式后,复旦大学和中学思政教师以“五四上海第一钟”原件为教具,为大中学生上了题为《五四运动中的复旦人》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此次,由复旦大学校史专家周桂发、复旦中学郭洁平联袂主讲的思政课以“五四精神与复旦精神”为主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和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在上海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通过邵力子、陈望道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讲授了在复旦学生的发起下,上海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声援地,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发源地;讲解了五四运动和上海党的诞生地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复旦新闻系老系主任、老校长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等。


100年前,复旦青年敲响了上海学生响应五四运动的第一钟,站在了上海各界爱国斗争的最前列。


“今天仪式追忆的主人公邵力子和思政课上提到的陈望道先生,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与我们一样的复旦人。我们用‘穿越’百年、故地重温的方式来教育学生,通过讲述自己校史的故事、利用现场和实物来引导学生体认‘五四’运动一百年的伟大意义、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特别有说服力、传播力,特别能入脑入心,我们策划这个活动,就是启发新时代的学生:知史明志,感受肩上的新使命,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表示,“复旦大学作为全国‘三全育人’试点单位,新闻学院是第一个行动起来的,因为我们感到复旦的‘红色基因’是最好的育人教材,‘爱国、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与‘五四精神’高度一致,这种基因和精神流淌在我们复旦大中小学的血脉中,我们最有条件探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把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把一切育人元素利用起来。”


《复旦之门》诗朗诵的大学生代表、复旦新闻学院学生游天航在参加完活动之后,心潮澎湃,他说:“没想到思政课可以这样上!这种身临其境的复旦校史思政课,让我热血沸腾,铭记在心。今天一早跨入百年前的老校门、站在百年‘上海五四第一钟’前朗诵,再加上与中学师弟师妹们一起听思政课,我不断对自己说,我们这代人应该也能够‘听党话、永奋斗’,把血液里流淌着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复旦中学原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周国正也全程参与活动组织。在他看来,5月6日的上午,对复旦、对上海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上海这一党的诞生地的进步青年,因为百年前,这座校园里上海五四钟声的鼓舞,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凝聚民族力量、谋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周国正指出,今天我们大中小学携手,用老学长们的故事和校园宝贵的红色史迹,与这些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宣讲和缅怀复旦、上海的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永久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勉励他们锐意开拓进取,勇做只争朝夕的奋进者、上下求索的开拓者、舍我其谁的奉献者,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编辑|金冰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