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凤校友是复旦大学2008级的研究生,2011年于航空航天系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工作。随后前往上海健康医学院任教,现任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教研室主任。
向阳而生——萌芽
谈及对复旦的初印象,金凤校友用了“向往”二字。2008年,怀着对一流名校的向往,金凤校友考取了复旦。作为医学生的她,在大家的疑惑声中选择了力学系(现改名为航空航天系)。时至今日,金凤校友仍庆幸自己当初作出这个决定。在金凤校友看来,复旦之所以一流,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就力学系而言,始终是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学习中大家能接触到各个研究方向的导师和同学,有研究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这样的学习氛围使大家感受到,在复旦做科研思维不能过于局限,多学科先进技术的融合是必然的。复旦大学润物细无声的科研环境,也让关注多学科交叉的种子在金凤校友心中向阳而生。
逐光而行——奋进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时,金凤校友逐步意识到,对肿瘤患者而言,不仅仅是生存期延长。如何让患者有尊严的活着是金凤老师更想追逐的事业。小到失能患者如何洗澡和拄何种拐杖的生活小事,大到放化疗患者如何康复,金凤校友谈及这些研究时如数家珍。在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教育背景下,金凤校友选择了康复方向为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复医学也变得举足轻重。现阶段,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金凤校友以此为己任,怀揣着对大健康及康复事业的热爱,在发展建设我国康复医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逐光而行。
行而不辍——传承
回忆复旦点滴,金凤校友认为她的导师丁光宏教授教导的“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最让自己难忘。金凤校友认为在求学及研究之道路上,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路上难免充满荆棘。这种困难是正常的,要发挥复旦人坚韧的精神,从不轻易言弃。回首求学之路,她一直践行导师的教诲,直面求学路上的一切困难——求学中她不断完善医学到工科知识的跨度,自学部分课程,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知识背景,力争上游;工作中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到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教研室主任,她重新整合所需知识内容,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咬定青山不放松,秉持着这种执着坚韧的复旦精神,金凤老师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始终勇往直前。复旦精神也在她身上,历久弥新。
未来可期——展望
保持学习的能力和态度是复旦人一生的事业——金凤校友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曾经在一次澳大利亚查尔斯王子医院访问学习时,她被该医院精湛的康复技术震撼了。面对心脏移植的术后患者,全程不需要家属的陪护,并且在手术后 24 小时内,患者竟然能自主下床行走。三天之后,患者甚至可以自己办理出院。从术前的介入治疗,到术后的心肺康复,康复治疗师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患者的健康和尊严,先进的康复技术为临床医学带来改变可见一斑。金凤校友希望未来继续发挥所学所长,为国内的康复医学领域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帮助他人,反馈社会。
采访最后,当被问及给想要给从事医学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时,金凤校友说:“复旦求学经历必将是大家人生中最宝贵,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大家记住在这里学到的点滴,立足于当下,多学多思,注重融合,不要固步自封。”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是金凤校友对复旦大学学弟学妹的寄语,但我认为,这也是金凤校友工作及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
欢迎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原力学系)校友线上回家
校友走访活动将于每年寒暑假持续进行
您将收到复旦学弟学妹来自母校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