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计算机学院硕士朱菁华:从复旦到微软
2022-11-16|
校友走访
文章来源:2022年暑假复旦校友走访朱菁华校友是复旦大学2008级计算机硕士,现任上海微软研发经理。在和他对话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和特斯拉前高管任宇翔先生类似的青春朝气。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希望成为那个“实现从0到1的画图纸的人“。同时,学长也从自己职业的角度给母校和学弟妹们提供宝贵的建议。家住上海,选择在本地读研似乎理所当然。然而促使朱菁华学长决定在复旦深造,是一场理性和感性混合的抉择。除了与自己意愿研究方向的相关性以及与昔日学伴在复旦留下的美好回忆之外,学长坦言:“我希望去往一个更加综合性的学校。”“复旦是一个很多元化的环境。”在复旦,每个人都愿意追求并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同学,所有人都会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你。打破条条框框,没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有多元化你才会有更多活力,才会有更多的空间。”与复旦的多元化环境相契合,朱菁华学长自身也是个多元化的人。他的朋友年龄跨度很大,从比他小12岁到比他大10岁,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你会发现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在里面。”谈及学校带给他的收获,朱菁华学长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广义的学习两个层面进行了介绍。对于学校的专业课程知识,学长尤其对算法课、操作系统课、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结构课印象深刻。“大学里学好课本知识,这个只是60分。”除了应付考试的“书面知识”外,课程内容能给同学们提供更多“书本外知识”。如算法课上可以领悟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如排序、分治等;操作系统课上能够学到很多设计经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灵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结构等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知识,广泛涉猎有助于厚积薄发……从广义学习的角度,学长首先提到,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可以给人更多的职业发展可能性,而英语教学也正是复旦教育的重点之一;另外,复旦自由的学习氛围教会学生“如何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辨别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毕业以后一直工作到现在,朱菁华学长依然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这个社会就是很卷,而且永远高处不胜寒冷,越是高处越是卷。”把握在学校的时间、学会合理分配自己有限的精力可以为工作后的时间管理打下基础。特斯拉前高管任宇翔曾在《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访谈中透露自己的职业追求是“主动寻找变化,在自己喜爱的领域从0到1创造新事物。”朱菁华学长也是一个勇于成为画图纸的人。从复旦毕业以后,学长先从简单开发做起,2015年转型后一直深耕于云计算领域。谈及促使自己转型的原因,学长认为互联网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自己的职业追求共同促成了这一决定。比起自己先前所做的工作,“希望能够一边自己学习,一边能获得将来往上走的可能性”。投身于新兴的云原生相关工作,“从0到1,你会接触到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怎样从最初的一张图纸成为一幢高楼大厦;而不是说这幢高楼大厦已经建好,请你进去做个装修这么简单。”在回忆当年职业经历的过程中,朱菁华学长尤其强调“偶然因素”对于职业发展的作用。“事先的规划和方向也只是暂时的,最终的决定还是需要一些偶然的因素把你推到哪个方向。”这也是左右学长进行未来规划的关键因素。评判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学长会从未来的事业发展目标、当时的人生状态、自己的兴趣喜好这几个标准出发,然而面对未来职业规划“太多想不到的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面对大环境的偶然因素,我只能考虑长期的想法: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同时不忘初心,努力成为一个管理、技术、业务齐发展的多方面复合型人才。”朱菁华学长将工作比作一路“打怪升级”。研发经理(Manager)与之前担任IC(Individual Contribute)相比,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不仅是去思考我要做什么,还要思考下面所有十个人他们要做些什么。”学长现在需要负责领导团队工程上的工作、管理和培养团队成员、以及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业务。学长自爆刚开始做manager的时候也会觉得有压力,但他认为“这是个好事情”,“你的挑战变大,压力变大,代表你的责任也越大”,也反映出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打怪”的过程自然有许多困难。学长分享了自己“升级”之路上遇到的三个困难,并且十分热心地介绍了自己解决困难的“心经宝典”:“首先你要意识到这是个困难,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一步步从小进步成为大进步”,最终可以克服它。刚毕业的时候,作为踏入职场没多久的萌新,学长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不善于表达自己”,自己做的成品也没有及时和旁人分享。学长便先从团队内部的周会开始,逼迫自己每次开会都要提一个问题,或是一个想法。尽管一开始不习惯,也有一些不成功,但由于选择试错的平台容错率很高,团队内部包容性高,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自信心,也最终能够很好地和他人交流沟通分享。在转型之后,学长想在公司做一个机器学习平台相关项目,但他并不擅长机器学习。面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件事这一难题,学长更多地从效率角度考虑问题,“传统教育鼓励自己努力克服困难,实际过程中很多困难不一定硬上,学会怎样寻求他人的合作或是利用多种资源,帮助把事情更好地解决”,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同时学长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游说能力:“要想游说成功,你需要reputation、前期想法和真正的自信。”成为manager以后,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分走了团队很多人,剩下的团队成员人心惶惶,如何在自己的心情也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去安抚失望失落的成员们成为了学长当时的难题。尽管当时学长自己心里也没底,“我作为一个leader,无论何时你都要在团队面前展现积极的一面”,加上他不断和成员们进行理性地交流开导,“带领大家走出低谷”。不论是学长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很多很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慢慢地学会总结自己遇到的困难,再去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学长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们不缺规划、不缺想法,但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遇到瓶颈时怎么去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困难,才是更重要更长久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朱菁华学长从一位参加过校招的面试官的角度谈用人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毕业生的能力品质。首先要求面试者具备基本素养,包括有基本的办公能力、代码能力、英文资料阅读能力等等。其次是面试者的潜力,经过公司投入时间精力培养之后ta是否能有可观的成长。最后是面试者和公司、团队文化上的相容,是否可以融入团队集体。从实习角度来说,一向被过分强调的“经历”反而不是关键决定因素。学校、专业和相关经历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导面试者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基本素养的情况,但是更多时候还是面试时的感受更占决定因素。“不必过于去追求一些太过模板化、同质化的东西”,只要你能证明自己具备基本素养,有自己感兴趣从而擅长的领域,基本就可以达到门槛获得面试的机会。“经历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谈及自己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时,学长从个人职业生涯角度出发,用股票作比喻:“长期看好,坚定持有,但是短期内会有震荡调整,这很正常。”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本质是在已有的信息和技术上做改善,提升工作效率,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正因为它几乎可以为所有的行业提升效率,“有多少行业就可以拓展多少提升效率的地方”,学长用“朝阳行业”来评价它。然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都非常依赖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没法一个人独立,这个发展机会是要相互相交的”。同时,随着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策会越来越多,规范性会越来越强”,“实体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趋势也可能和某些行业水土不服”,如何应对各种改变做好平衡发展,是行业未来发展的痛点。在采访的最后,学长对母校和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学长认为,如今这一行业的未来是十分多样的,去工程业界、从事科研、在国内或国外深造、还是去做公务员等等,选择有很多。现在的学生不缺信息,也不缺渠道,更重要的是“学校怎么样帮他们甄选合适的信息,引导学生,并且为他们提供各方面后续策略的完善信息。”比如,学校可以从大一开始引导大家思考本专业的未来走向,以及对应各个行业发展,大学四年的规划应该注重提升哪些能力,注重哪些方面。复旦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拥有更多探索交叉学科的可能性、拥有更强拓展计算机为其他行业赋能的能力,这在未来会有更大的优势。此外,学长认为,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一定不能浪费校园时间,要做好规划,强身健体,勇于尝试,广开言路结交友人。在大学的时间里,可以积极勇敢地尝试各种自己想做的事,无所谓是高大上的,还是接地气的,是出去旅游参观人文环境,还是体验不同的行业都可以。“大学这几年是一个转折点”,作为一个试错成本极低的宝藏环境,大学可以帮助大家找到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但同时在尝试的时候“一定要自己规划,管理好自己的路线”。管理自我也包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作为“过来人”学长强调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事业上成功的人都具备一个特点,就是精力旺盛,身体不好不可能精力旺盛。” 除此之外,复旦综合性且自由的校园为结交不同专业的朋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把握良机结交友人使得自己更为“多元化”,“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才能更成熟”,更好地面对未来人生路中的各种挑战。欢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校友线上回家

校友走访活动将于每年寒暑假持续进行
您将收到复旦学弟学妹来自母校的问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