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新闻学院硕士许卓: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2022-11-16|
校友走访

许卓校友于2008年来到上海开启研究生生涯,2011年毕业后选择在文化教育行业深耕。校友曾在出版社与书作伴七年之久,期间还兼职当过新东方的口语教师,目前则是在思来氏教育任职活动运营主管,主要负责从语文统编教材出发,运营B端学校、区域及教育集团中小学生“摩天轮阅读”活动。从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后,许卓校友来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进行深造。初来学校,各方面的不适应很快盖过了内心的新奇感受。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许卓校友刚到上海的第一年就怀念起北方热烘烘的暖气来。“南方冬季湿冷难捱,简直给我里里外外冻成冰棍儿!”许卓校友还笑着分享道,当时自己完全听不懂上海话,曾经闹出过很多有趣的小误会,比如把“围巾”当“浴巾”,将“东(方)早(报)听成“冬枣”等等。但对许卓校友来说,最大的挑战当属同辈压力。面对由艺术到学术的过渡以及诸多专业出身的学霸,校友难免有些怯场。好在求学期间,母校曾给予许卓校友莫大的温暖与安慰。“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在认知上还是非常肤浅的,很感激导师程师安的宽容和帮助,不仅在学术框架和内容上鼓励我从本科的专业出发,结合研究生专业继续深挖,更是在职业规划上给到了很多经验和建议。”在读研期间,许卓校友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毕业后虽各奔天南海北,在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战斗”,然而在复旦时结下的友谊始终未改。良师益友总难得,这份确幸许卓校友一直倍加珍惜,总是时常去看看导师,与朋友们相聚问候。那些一并难忘的,还有北区夜市的美食、南区旧书店的二手书籍、夏天澡堂前排队的人群……人间的琐碎日常和温暖的烟火气拉着一个外乡求学的游子慢慢落地扎根,融入到复旦这个集体中,构成人生中一段深刻的记忆,让上海和复旦的形象在校友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毕业后,许卓校友选择在出版社任职,一做就是七年。“阅读是一个能不断赋能自己和别人的终身事业,而出版行业让我打开了一扇门。别看只是一本小小的书籍,从选题策划到作者联系,从编辑内容到成本核算,从封面设计到市场营销再到产品线研发……这里面充满了学问。更难得可贵的是,在这个被短视频、朋友圈占据了大半时间的内卷时代,阅读依旧是沉淀心态,赋能人生的利器,这也是为什么我转行之后继续做着和阅读相关的工作的原因:我希望通过阅读去赋能更多的学校,让孩子们都能爱上阅读。”校友介绍道,目前自己任职的思来氏教育主要有评价和课程两个部门。评价部门的使命是通过信息化的数据呈现,“向世界解读孩子”,制作评价学生的智能画像;而自己所在的课程部门,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五育课程,尤其是阅读课程,“为孩子解读世界”,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这份工作必须从阅读出发,也从阅读生发,唯一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紧跟国家新课标变化,辅助学校、政府和教育集团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真正做到跳出应试,学以致用,在克服内卷的过程中慢慢回归教育本真。谈及职业生涯时,校友表示,自己从未后悔过一路走来的职业选择。虽然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然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求做好本职工作,无愧于本心。希望未来能够于稳定成长中有所发展,于工作之外有生活的情趣,始终保持年轻的热情。首先,要做一个理性的人。许卓校友指出,每个人都必须把握好工作、生活以及情绪的分寸感和节奏。在工作中,要以高度的自律协调安排好各种事情,想到位、沟到通、落到实,让工作提质增效。在生活中,可以多听听长辈,老师或者朋友的建议,莫要年少任性、一意孤行。另外面对情绪低落,也可以通过运动、看书来自我消化掉负能量。其次,要不断赋能大脑。许卓校友认为,现代社会较为浮躁,人们可能过度将目光放在身外之物上,而忽略了自身过程性的成长积累。实际上,大脑才是最性感的地方。要从精神和体能上有一个知行合一,通过能力的提升,赋能自己的大脑,提高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最后,要一颗有向上的心。希望青年人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依然能够坚持复旦人积极向上的情怀,在不断的摔打中反思摸索,拥抱改变,多进一步,在不确定的社会里探索到自身的确定性。与此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中国的社会环境并不接受不努力的青年人,然而只要肯下功夫,定会有所收获。采访的最后,许卓校友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夏洛的网》中的名言:面对复杂,保持欢喜。青年人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有的是时间去经历这些事情,希望大家以稳定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强大的内心去应对各种困难,发扬复旦的精神特质,创造独特的人生价值。欢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校友线上回家

校友走访活动将于每年寒暑假持续进行
您将收到复旦学弟学妹来自母校的问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