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级国务学院博士郭忠华:知而无涯,乐在其中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2023级国务学院硕士胡皓玥
郭忠华:教授、博导,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1级政治学理论博士,研究领域为:吉登斯思想、国家理论、公民理论、政治概念与中国政治。曾任教于中山大学,获中山大学教学名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等荣誉称号,兼任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 等期刊国际顾问或编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多次在法兰克福大学、欧洲大学学院(EUI)等大学发表讲座或任教,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曾出版《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吉登斯思想地形图》等学术专著,出版翻译著作十余部,包括《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权力的来源》(第四卷)等。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回顾三十多年来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从语言学到政治学,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郭忠华觉得这是一段偶然而又奇妙的人生历程。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的农村大学生,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郭忠华高考后进入当地一所专科学校学习英语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然而,怀揣着更大的梦想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郭忠华于1998年考取厦门大学研究生,师从陈炳辉先生,正式开启政治学专业的学习。研究生阶段,郭忠华近乎疯狂地“补课”,弥补自己在政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亏空,尤其是导师所重点从事的国家学说研究,对他更是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政治理论的厚度、政治思想的深度为他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他领悟到钻研政治学理论的无穷乐趣,并萌生继续深造的想法。实际上,在那个并不“内卷”的年代,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学历已经能为郭忠华谋取足够好的工作岗位。在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家乡党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厦门大学选调,他顺利入选并签订就业合同。他的许多硕士同学也纷纷投身于公共部门任职。然而,郭忠华却没有多少犹豫就决定继续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他希望在高校这个“象牙塔”里自由地吸取思想的营养,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2001年,郭忠华正式进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学习,攻读政治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孙关宏老先生。与硕士阶段进行克劳斯·奥菲(Claus Offe)的人物思想研究相似,在博士阶段,他选择了对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进行人物思想研究。遨游在政治思想史的海洋里一方面固然乐趣无穷,另一方面挑战也是巨大的。相较于政治学其他分支或研究方向,政治思想史研究内容丰富、材料浩繁。尤其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除了在研究内容上的繁杂以外,在技术性条件——语言和图书资料方面也对当时的学者构成了一大障碍。幸运的是,他曾经的英语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派上了用场。对外语的娴熟掌握使他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功底。在硕士阶段,他就将研究对象的原版著作一一复印并研读,并独立将奥菲的《福利国家的矛盾》一书的初稿翻译出来;在博士阶段,将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等著作翻译成中文。通过这些训练,自身学术素养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
从英语到政治学、从语言学到社会科学,看似是跨度极大的两个学科,却被郭忠华加以巧妙地结合与运用。在他看来,从工具性价值而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以为国际交流和写作赋能,使自己具备更广阔的视野。从2009年至2019年,凭借着英语方面的优势,郭忠华频繁出国访学,甚至还在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过短期任教、举办讲座,从而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网络,形成国际学术共同体。同时,这些独特的经历还开阔了他的研究视野。在他看来,从事学术研究,一是学术研究主题要专,二是学术视野要广,不能闭门造车。从内在价值而言,语言学所涉及的语法规则、语言传播和生产与概念研究息息相关,这些甚至给郭忠华带来新的研究启发,本土政治概念成为他近些年来主攻的研究方向之一。
孜孜不倦,深耕学术
“与其无谓焦虑,不如静心读书”,郭忠华在采访中平淡地说到。无论是研究方向,还是人生的职业规划,于他而言,似乎并无什么捷径可走,都是从大量阅读与潜心思考中找到的答案。其实早在硕士阶段,英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进入到他的阅读范围。当时,《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民族—国家与暴力》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三本书曾深深吸引了他。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求学之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吉登斯研究。他从图书馆复印了吉登斯的几乎全部著作,经过反复阅读、琢磨和思考积累后,终于体会到吉登斯思想的深邃性和连贯性,对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成为当时国内学术界系统研究吉登斯思想的代表性学者之一。
在阅读、翻译与学术之间,郭忠华不断创造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机会。2007年,郭忠华邀请吉登斯参加他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吉登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学术研讨会,全国四十余名政治学、社会学者与吉登斯本人展开面对面对话。自此以后,他与吉登斯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后来,他有幸前往英国做访问学者,两人的交流更加密切,至今仍然是经常交流的好朋友。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保持着密切的来往,让他感慨“真是人生中一段奇妙的经历”。
在郭忠华看来,阅读是做研究的首要前提,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来充实自身,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提升自己理解政治学基本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注意将习得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串联起来,进行反思与评价。此外,还要勤于写作,将想法付诸文字,落于纸上。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与写作,郭忠华相信,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意义的研究主题并不是一件难事。当问及当下多数研究生尚没有特别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生涯规划时,郭忠华给学弟学妹以建议,那就是无需特别匆促、过分焦虑,只要是认真学习、读书、思考,问题终究可以解决。
传道授业,薪火相传
百年问学家国同命运,作育国士政治谱华章。对郭忠华而言,复旦大学是一个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的地方。回想起在复旦校园的求学生活,郭忠华认为最难忘的莫过于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底蕴深厚的老师,意气风发、热衷阅读、自发研讨的同学,以及挑战与收获并存的专业课程。
在林尚立老师的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课堂上,高度的知识凝聚让他第一次对当代中国政治问题萌发了兴趣,而林老师对十多个专题的深入讲解,又给予他新的思考和启发。在孙关宏老师和王邦佐老师共同开设的政治学基础理论课堂中,丰富的思维训练让郭忠华很是受益。时隔二十余年,他至今记得,自己曾是这门课上第一位做主题发言的同学,但当时却由于准备不充分而未能收获较好的效果。自此以后,他时常鞭策自己,每次课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还有洪涛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通过系统学习从古希腊至20世纪晚期的政治思想演变,为他研究吉登斯思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复旦大学校园中浓厚的研讨氛围也深深镌刻在郭忠华的脑海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博士期间自己住在刚刚建成的北区宿舍,同专业的陈周旺、刘建军等师兄常常来宿舍,同学们自发组织读书交流会,不仅聊阅读感想,还聊论文选题和思路。有时也会去宿舍周边的茶馆,形成悠闲的理论研讨茶会,洪涛、何俊志等老师都曾参与过,这的确是一段非常难忘而又纯粹的求学经历。
弦歌未止,薪火相传。郭忠华继承了各位良师益友的精神、情怀与担当,并带到了自己后来任教的地方。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郭忠华由衷地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不仅因为他可以拥有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而且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时,也为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在他看来,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所比拟不了的。或许,对真相刨根究底、对真知锲而不舍、对真理孜孜以求,正是复旦师生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现在是一个内卷的时代”,郭忠华直言。从事学术研究无疑是一条艰辛的道路,近年来的学术生态愈加内卷化,非升即走的考核模式、水涨船高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希望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学的念头。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和同学们的担忧,郭忠华认为,这是一种个人很难抗拒的结构性力量,他特别强调,“不要把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放到眼前来,导致过分担忧和焦虑”,青年人要抓住眼前的机会,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终究会抵达梦想的彼岸。
寄语:
享受大学生活,在复旦大学和政治学的一流学科平台上尽情遨游,练就坚实本领。本科阶段多读书、习得知识,硕士阶段多积累、模仿做学问,博士阶段多融汇贯通、学会创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