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深秋,北方已转凉,广东却是最好的时节。桂花开了,香气氤氲在散淡的日子里。我们走来,从海之南,“不为参悟,只为触摸历史的脉动”。
游与学
1
崖门古战场
700多年前的崖山海战,一个时代结束了
如今,我们站在古战场上,缅怀那风雅成颂的岁月,青碧山水的秀美,那曾经挺起的脊梁和做人的风骨,那份家国情怀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江水滔滔,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2
梁启超故居
这里,走出了蜚声中国20世纪的风云人物;这里,诞生了“一门三院士六专家”的罕见家族传奇;这里,可寻找到中国文化巨匠和家庭教育的真谛。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他精心培育的九个子女,在建筑、考古、自然科学、文学、经济、图书馆等领域各领风骚。
梁氏一门三代英杰,梁家是说不完的传奇,是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一件发生在梁启超身上的医疗事故,使他正常的肾被错摘,而患病的肾却留了下来,这也是他后来早逝的原因。但是,不同于今天的“医闹”,梁先生写了一封公开信,为了现代医学的推行,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他的发心,他的宽容,他的胸怀,他那超越小我的深思远虑,让人感佩。
3
惠州西湖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江逢辰)
榕树的气根像杨柳依依,三角梅灿然四季。千百年前东坡先生望着同样的湖水,是否想起了曾经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红袖添香的月夜,写诗、抒怀,在贬谪的岁月里,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东坡挽朝云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4
罗浮山下
罗浮山,自古有”神仙洞府”之称,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它有厚重的历史人文背景,儒释道三教并存,更是中国道教名山,曾有九观、十八寺、三十二庵。道家称它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东晋所建的冲虚古观和重建的黄龙观,香火缭绕。
走过会仙桥、东坡亭,感受东坡先生感受过的林静、鸟鸣、山幽。
我们游学,重回历史现场,透过历史事件,感受历史温度,达成我们自己的人格塑造。世事白云苍狗,唯人性的光芒照耀千古!
读书会
在罗浮山下,我们开启了本次游学活动的重头戏——《凭吊崖山,圆梦惠州》读书会。
主持人 郭瑞俊
2019年读书会游学活动如期而至。短短的两天时间驱车数百里,我们从珠海(新会崖山古战场)到惠州西湖,再到罗浮山。崖山是每个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书人永远的心头之痛,而追随东坡先生的脚步畅游惠州西湖是每一个热爱苏公之人的生平乐事。所以,此次游学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主分享 赵颖
今年的游学,我们从崖山到梁启超故居,最后汇聚在罗浮山下,一起讨论“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
讨论“崖山之后”,我首先想谈的却是:
崖山之前
在崖山海战之前,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我想解读一下:
1259年7月,在重庆合川钓鱼城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宋朝军民已经坚持抗击蒙古大军36年了。蒙古大军统帅蒙哥汗正是在这次战争中被炮火击伤,殁于北温泉寺。因忙于汗位争夺,蒙古人放缓了对宋的进攻,延长了南宋的统治。
也正因此,合川的钓鱼城也被人称为“上帝折鞭之处”。欧洲人面对蒙古铁骑,不堪一击,慌乱惊惧中认为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上帝才派蒙古人来惩罚自己,所以,欧洲人也把蒙古大军称为“上帝之鞭”。只是,这个鞭子,在钓鱼城,折了。
1273年,襄阳城破。再无悬念,只等一个时间。
1276年,杭州城破。如果算到这时,宋朝享国316年(公元960-公元1276)。而这,也是秦以后的历史上唯一享国超过300年的王朝。(严格地说,刘秀建立的东汉与西汉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除了两汉都姓刘。刘秀与西汉统治者的关系与刘备没什么差别,如果一定要算,那刘备的蜀汉也要计算在内了。)
我们说大汉、大唐,仿佛那才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刻。而弱小的宋,却独独支撑了三个多世纪,空前绝后!
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大臣文天祥在之前被捕,押解到北京。忽必烈钦佩他的为人,亲自劝降,不忍杀之。四年之久的等待,文天祥依旧选择殉国。军民投海殉国者难以计数,以致堵塞河道,山河为之变色。
宋朝是秦以来唯一亡于外族入侵而非内部人民起义的王朝。(明亡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而非清军入关。)
当宋朝拉开序幕的时候,没有人看好这个王朝;当宋朝灭亡的时候,人们却惊异于它创造它的奇迹。
我是大宋
宋朝,说起来总是那么没有面子。但是,它却相当有里子。也正因此,它的覆灭才那么让人不舍,那么令人疼惜。
宋朝,一个温情脉脉的时代。“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权臣的威胁,相比历史上残酷的权力斗争,总有一抹温柔的暖意。
“不杀文臣”的祖训让宋朝的士大夫活的好不快意。东坡先生虽一贬再贬,却依旧可以俏皮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以凌厉著称的宋神宗,想杀一个失职的文臣,却被大臣以祖训劝阻。神宗想退一步吧,给他刺字充军,结果大臣说“那还不如把他杀了,士可杀不可辱”。杀也杀不得,辱也辱不得,气得神宗叹道:“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
宋朝时有设立慈幼局(孤儿院)、居养院(养老院),虽然不比现在的福利国家,却总也有一份人情的温度,跨越三百多年的历史,让我们在回望时,轻轻一叹:原来你是这样的大宋。
宋朝,一个富足快乐的时代。宋朝的富足,有点超出我们的想像。宋朝取消了唐时的宵禁,常常是这边厢夜市结束,那边厢早市开张。灯火不夜城,繁华上河图。
工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让宋朝一度成为工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王朝。我们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原来早在宋代已达成。
政治宽松、生活富足,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娱乐生活。宋词和唐诗并列。文人作词,平民百姓在井水处“歌柳词”。运动项目丰富多彩:捶丸(高尔夫)、蹴鞠(足球)、角抵(相扑)、扭秧歌······论玩,宋人是祖师爷。
这样的一个大宋,如何不让人怀想?
崖山之后
有这样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那么,是哪一个层面的“中国”呢?
如果说是当今盛行的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那么,这一说法显然不成立。
历史上,我们定义中国从来不是从民族国家这个层面。而是从文化中国这个层面。就像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不是为了维护“异族”(满人)统治,而是续“文化道统”。他认为太平天国信奉基督教是对儒家道统的破坏,所以他们才是中国的敌人。
从文化中国的层面来说,崖山之后,不管是哪一朝统治者,都依旧尊崇儒教,祭孔庙,拜孔子。文化的道统并不曾断,所以,也无“无中国”之说。
如果说是从做人的风骨、义节的层面上说中国,那么,“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倒是值得讨论。
都说儒家文化的忠、孝、义,“日本独得忠,韩国独得孝,中国独得义。”
文天祥遗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像是很好的注解。
相比于宋朝的崖山,明末士人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是崖山之后士人的风骨不在,节义尽失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毁灭的。如果说一定要找到那个关键的节点,我倒是想把时间回溯到公元1521年,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义之争”。这是一个没有被足够重视与深入研究的历史事件。
“大礼义之争”争的不是简单的称呼,而是意识形态主导权。是明朝士大夫信仰的“宋明理学”与嘉靖“朕即国家”的意识形态之争。随着嘉靖的胜出,士大夫信仰的天空坍塌,“理崩士坏”。从此以后,代之以庸俗的享乐哲学。
但即便如此,节义未断。我们去梁启超故居,看到的不正是梁家三代的气节与风骨吗?不正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吗?梁从诫说:我们梁家三代都是失败者。梁启超变法失败,梁思成保护古建失败,梁从诫保护环境也不成功。但是,他们是失败的英雄。一件事,我们去做,不是因为它能成功,而是因为它值得,因为做才能“庶几无愧”。
中国永远都在
我们愿意把中国赋予一个美好的意念,当我们说起它的时候,我们想像的是一个富饶的、美丽的、温情的中国,是有风骨、有气节、有尊严,挺起脊梁做人的中国。
但是,谁说中国就一定是美好的?那个疲惫的中国,衰弱的中国,贫穷的中国,荒诞的中国······不都是它曾经有过,也许未来还会有的面相吗?
我们不能释怀的,是我们的执念——一个对更好中国的追求。
历史的微光,闪烁在罗浮山下的夜空。虽然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但文天祥也在用更久远的声音回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都有一死,我只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庶几无愧”。
主持人:赵博后不愧是我们读书会的学术担当,她的分享不仅让我们体味到北宋盛世的人文温度,而且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肯定了崖山之后中国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格平兄拟定的读书会的题目是“崖山之后”,但我们不仅凭吊了崖山古战场,而且参观游览了新会梁启超故居和惠州西湖,结合前面读的《一念桃花源》(见东坡书院读书会),我们今天的读书会可以轻松一点,大家结合所读所游,谈谈自己的感想。
王格平
想去的地方——崖山;喜欢的人二个半——苏东坡、梁启超,半个是“邓小平”,喜欢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与苏东坡有关的三个西湖,我去过杭州西湖,也去过雷州西湖,这次到惠州西湖,所以此行也可以说是“凭吊崖山,圆梦惠州”。
在崖山凭吊,缅怀大宋。宋的文化也流播日本,日本的《源氏物语》就是成书于南宋时期。日本的天皇制度也是在宋时成型,天皇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宋朝理学有君主立宪的萌芽,日本的天皇制度正是受其影响。
季洪兵
这是我的处女秀游学,通过参观梁启超故居,到东坡先生贬谪地惠州,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有种穿越感。
梁启超先生的才情有很多面,他的学术、他的革命思想,将会被后人一直传承下去。他以自身经历践行“少年中国说”。尤其是他对子女的教育,通过书信方式的思想沟通,对儿女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九个儿女个个成才,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我们学习苏东坡,要学习他的人生态度,他的豁达,他的无所求以及他精神世界的丰盈。
我们在惠州,注意到当地非常重视对东坡文化的发掘。而事实上,东坡先生对海南的影响可能更大,海南的第一个举人、第一个进士都是东坡先生的弟子。可是,海南对东坡文化的发掘并不深入。我们海南要发展,首先要找到海南文化的根,并加以传承和光大。东坡先生留下的文化和精神,就是海南寻找自身文化的不二选择。
主持人:梁启超是真正的学问大家,过去总觉得他高高在上,敬而远之。此次游学通过参观他的故居及展览,特别是他对子女的教育和他辞世前对协和医院医疗事故的态度,感觉到他的可敬可亲,似乎伸手可以触摸到他的体温。回去后要把他的书翻出来好好读一读,这正是游学的魅力所在。
苏鹏
参观崖山古战场,我感觉非常悲壮。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但在我看来,中华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元朝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我们要通过战争学会战争,通过战争认识战争。历史在进步,文化也没有中断。我们通过行万里路,促进我们的学习,加深我们的认知。
主持人:“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不我欺也!过去读东坡“食荔枝”诗,只记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两句,今天在罗浮山下,罗浮山触手可及,那首诗的起首两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是如此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当然,我们的游学也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少不了观点的碰撞交锋。
吴秀玲
宋朝是高度文明的时代,有了民主、自由、审美、人性等的解放,我从内心深处热爱它。
都说“项羽之后无贵族,崖山之后无中国”,我想这句话也是表达了人们对大宋的强烈认同。崖山之后,日本全国戴孝三天。文天祥这样的一代英雄,连忽必烈都不舍得杀他,他就是这样伟大到让敌人尊敬。
吴晓丽
我这次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刚才大家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更有动力参加我们的读书会。
主持人:最后,我也想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东坡先生并不是一个超人,他也有他的恐惧,但是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克服恐惧,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从东坡辞世到现在,已近千年;从崖山海战到现在,也已经七百四十多年。我们凭吊崖山、游学惠州,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游学,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和谁一起游。我们是一群有趣的灵魂,在路上我们教学相长、互爱互助,每个人都发光发热。这正是支撑我和格平兄办好读书会的无穷动力,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读书会和游学活动进行到底。
段曹林
读书是隔空对话,游学是实地访谈,二者结合,感受和收获大不一样。
梁启超的多“变”是他最宝贵的特质,也是时代使然,内驱力是他的强国梦。人们说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这是为什么东坡先生能历经磨难依然乐观坚强地活着,他有这么大的成就,这么大的影响,都因为他首先是接地气的人,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崖山之后无中国”?岂止崖山!也许中华文明正是有了碰撞融通,才得以生生不息。
罗浮山下的读书会,我们谈东坡,谈梁家,谈大宋,说不完的千古,品不尽的荔枝,不如长作岭南人!
享与乐
“唯美食不可辜负”。追寻东坡足迹,秉承老饕精神,一路上,味蕾绽放,空气中都是食物的味道。
美好的游学从一碗热腾腾的肠粉开始
每一个出逃的皇帝都会用生命成就一道美食,如朱由榔之于“大救驾”,如赵昺之于“古井烧鹅”。
惠州盛大的晚宴在等着我们。段教授的同门师弟也是我们的复旦校友臧总,把一个山东人的热情和对我们的欢迎都融在了酒里。酒酣耳热之际,臧总兴致勃勃地和我们回忆起段教授“最浪漫的事”······(此处省略一万字)
山野的美味
薛自华校友寄来阳澄湖大闸蟹,陈瑜校友盛情款待。校友们的热情,我们“吃”出来了。
“苏粹”——江苏精粹,媲美国粹。是什么呢?就是伴随整个游学期的掼蛋。夜深、酒醉、疲惫······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掼蛋的向往。
幕后花絮
格平师兄临行时被告知不能走,结果晚上又批准了。一大早四点起来,坐最早的六点多航班赶来。一顿饭都没少,全赶上了。千里奔袭,只为了买一把好扇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郭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比比谁的腰更好?
大师兄的三不:不看、不听、不说!
师妹在给受小伤的师兄擦药
毫无违和感的“一家人”
彻底放飞自我的季行
特别感谢小摄影师
结语
不管有多少不舍,归程似箭。隔着琼州海峡,此处与彼处,都是奔腾的生活。游学像是桥,让我们在彼处回望熟悉的地方,在此处怀想远方的夜空。
烟花易冷,而生活永恒。致敬——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来源:“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公众号
原文链接:罗浮山下四季春 花香月影读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