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级物理系本硕博沈宏:更坚定一些,前进!

2024-03-18|校友走访

96级物理系本硕博沈宏:更坚定一些,前进!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2022级信息学院本科生陈琪


沈宏:2000年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2008年至2018年在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研究员。2019年至今任研究员。2010年至今,兼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执行主编。


研究内容主要为铁电功能薄膜材料的生长与优化。在Scientific Reports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制备出了聚合物探测器,性能与无机陶瓷探测器相当。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上海市科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半导体量子结构中的自旋量子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

 

Q1:您在校的时候有哪些有意思、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我到了读博第四年的时候,申请了学校第六届的支教去了宁夏那边支教了一年。那个时候的话,课题其实已经基本上做得差不多了,当时想支教一年回来之后再毕业吧。我在那边支教的时候,教的是高一物理和初二地理,后来也给高三理科班做一些物理答疑。去支教的时候建了一个博客,名字叫“第七教学楼”。因为复旦本部是六个教学楼,我觉得支教过程中,教学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感受西部贫困地区的状况,所以起的名字叫“第七教学楼”,这个名字也一直用到现在。我们当时第六届支教团队还留下不少东西,比如说后来有本支教刊物叫《西望》。支教学生的力量不见得很大,我们的主要任务也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援助,还是希望通过支教引起别人的共鸣,然后改善当地学校和学生的状况。比如说复旦支教队在西吉的时候,募资改造他们的水房,改造学校的硬件条件,建计算机机房,然后建篮球场、改造道路,照明条件都有一些改善。

 

Q2:您本科阶段有没有这个接触专业相关的科研训练?您对这方面的感悟是?

有一段时间,我在周鲁卫老师的指导下做生物芯片的研究,生物芯片有点像光盘,其中关键的步骤是做一个类似于光驱的读出装置,这里面需要有各种硬件,包括光学和机械的内容,然后要去编程进行控制,扫描获取了信息之后,在电脑上显示出来,课题内容比较综合。其实我们现在用到的很多东西,里面有一些原理都挺复杂的,自己要从实验室动手去做一个原型,没有那么简单,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如果在其中任何一点卡住了,这个东西就做不出来。当时时间有限,所以做了一些阶段性的工作之后,就没有接着往下做,如果当时能够坚持下去的话,可能现在做的研究方向会很不一样。


我们说很多时候做科研其实是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只有在解决这些具体的技术或者说工艺的问题了之后,才可以去更深入地去看这个背后的科学原理。当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可能你们之后也会去接触到这些东西。一开始导师给你的这个题目,不是你觉得自己特别能做的方向。但是一个课题或者说一个研究内容的提出,还是会有它的一定的依据,做成功了就会有很好的意义,或者说很可能会对某一个方面会有促进和推动。但是如果因为当中碰到一些困难,不主动去找办法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离你越来越远,你就会偏到其他的一些方案上去。


现在我自己也在带学生,那么我也是希望说给学生一个方向之后,学生还是要去坚持,碰到问题不要总是绕开走。那些问题总有一天还是要解决的,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你更主动地去想解决办法。

 

Q3:临近毕业,您是怎么考虑未来就业方向的?

当时的考虑可能还是觉得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读书这么多年了,有些东西力所能及能继续就做下去。当时的社会也没有现在这么卷,如果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环境的话,那么也不错。研究所相对比较自由一些,虽然说我们所里面做工程任务的人比较多,他们对进度和时间的把握会比较严格,但是我们部门以基础研究为主,可以有一些自由空间去探索自己的想法。


Q4:您现在也招收研究生,您在招生的时候最看重哪些能力、品质等?

我们首先看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有没有建立起来,比如说相关的基础课程等等,然后不管是学习还是科研经历,如果直接跟我们的体系相接近、和我们的需求相吻合的话,那么可能会更倾向于招收这样的学生。


另外学习跟研究其实是不一样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递进和深入的过程。虽然大部分时间可能是简单的重复,但是这些重复当中会出来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告诉我们的可能是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当然这个过程中,一是你别固守在实验预期上,如果不达预期就有意回避偏差的话,可能你会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一个简单实验的重复上,它没有递进和深入的关系;另外如果实验在某些技术上确实需要简单重复,也许你会觉得这不是一个研究者应该干的事,但是当完成了这一步技术积累之后,你得到的其实是一个科学上很有意义的结果,有时候也要有耐心在一些新的技术方法上反复打磨,然后推动整个研究再往深入走。

 

Q5:您对毕业的复旦学子在生活、工作上有什么建议吗?

第一,工作和生活还是要平衡。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是又保有自己一份感兴趣的事情,保持这样的探索状态,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能够让你始终有一个平常心看待这个世界。你如果在这里得不到满足,在那里也会得到满足,如果长时间没有这种平衡,只有一个方向去走的话,你很有可能会觉得说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公平,可能会心理上有些极端,所以说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还是很重要的。

 

第二,靠一个人的成功毕竟极少的,很多时候成功要靠团队。如果你在这个团队中没有一定的服从性的话,很有可能会因为步调不一致,难以做成你想做的事情。

你想做的事情与整个团队要做的这个事情完全一致的情况很少,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应对?好比是读研究生的时候,给你一个课题,至少要先去试一下,然后从中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结合进去,后两方面融合起来,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的抗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