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级中文系博士倪兰:唯有热爱和坚持,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

2024-03-20|校友走访




03级中文系博士倪兰:唯有热爱和坚持,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2021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顾竞元


倪兰:中国语言文学系2000级硕士生、2003级博士生,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大学)副主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手语和盲文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多次参与撰写国家语委系列皮书报告,出版一部学术专著和两套教材。曾荣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上海市育才奖”,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优秀指导教师等。

 

 

01

复旦:永远的精神家园

 

2000年来到复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倪兰学姐在复旦度过了七年的时光。独立思考”“不盲从是她对复旦学术氛围的概括。她犹记得当时去二教听各类讲座时的盛况,带着对学术与知识的渴望,同学们常常把讲堂挤得满满当当,甚至坐满了走道和教室空地。在一场场讲座和日常的学术交流中,学姐发现,在这里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会有对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甚至可能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颠覆。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她这样总结到。正是在这样一种提倡探索精神、不怕试错的氛围中,倪兰学姐开始了手语语言学的研究,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未被认识到的崭新学科。


手语语言学的研究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龚群虎教授在2002年将这一学科带到复旦时,国内对手语语言学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还缺乏对手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深入研究。倪兰学姐跟随导师龚群虎教授参与到国内最早对于中国手语的研究中来。


从本科阶段的少数民族语言,到硕士阶段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姐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与语言教学经验。手语其实和其他有声语言一样,都是一种语言材料。倪兰学姐认为:“我们所有的语言学研究,最终就是探索人类是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怎么命名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的语言是如何反映人类的认知。手语作为一门以视觉方式进行表达的语言,更接近人类认知图像表达的语言现象,而在其他语言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手语中也同样存在。因此手语研究在理论语言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手语研究中,如何用基于有声语言研究的语言学概念体系来描写手语,同时又能准确描写手语的语言学特征,让学界可以接受、理解,这是一个不断试错、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复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学术氛围使倪兰学姐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踏入这一未知领域,不断向前突破,也使她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位手语语言学博士。


博士毕业后,不论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忙于繁杂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学姐始终铭记在复旦接受的学术训练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始终保持着与复旦的学术联系,2012年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龚群虎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和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复旦,是她永远的精神家园,她总能从中汲取到支持与力量。

 

02

责任:沟通聋听世界,构建无障碍社会


中国手语的研究,让原本只关注中国手语本体研究的倪兰学姐和同门们走进了手语的使用者---聋人群体之中,也让他们开始关注语言政策的研究。调查中学姐发现因为听力障碍,聋人在教育、就业、就医、法律事务、社会生活等各领域都面临挑战和困境。而为听障人群提供语言服务是保障他们的语言文字权益,促进其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10年,我国听力残疾人口有2054万,我国每年新增听损儿童逾30万人,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各领域的逐步发展,对各类群体民生福祉的持续关注,国家在语言规划上也更加关注手语及盲文的使用情况。2009年倪兰学姐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撰写了手语及手语使用问题的报告。之后多次参与《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上海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皮书中有关特殊人群语言文字的报告。

 


参与编写国家语委系列皮书


虽然我国听力障碍人数多,由于听障人群的社会隐形属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偏见,手语不为一般公众所熟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无声世界的语言,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聋人群体的发展,倪兰学姐自2017年起在上海大学开设了通识课《中国手语文化》,并编写了相关教程,开发了在线课程资源,2023年该课程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人文学科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人们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与我们不同的人,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姐希望通过手语课程,不仅让同学们改变以往建立在有声语言基础之上的语言观念,重新认识人类的语言,以及不同语言模态对人类认知的影响,并能深刻思考生命与残障问题,建立无障碍和融合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感悟生命的残缺与韧性,从而建立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习用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便是这门通识课最大的价值所在。选修这一课程的同学来自于上海大学的各个专业:经管、理工、人文等,他们未来会进入各个领域,也许会在某一天需要面对聋人群体时,能够想起多年前在这样一门课中,他们曾了解过如何进行换位思考、如何从聋人的视角去看待、解决问题。

 

03

寄语:唯有热爱和坚持

 

在采访中,倪兰学姐反复提及的词是“兴趣”与“热爱”:出于兴趣,她将语言学研究看作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出于热爱,她从零开始从事中国手语语言学研究,搭建手语实验室、调查采集手语语料。倪兰学姐希望未来能够建成一个真正的中国手语语料库,将全国各地的手语语料都采集、保存、标注出来,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中国手语的本体研究,还可以支持中国手语识别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数据和相关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聋人群体融入社会,让他们能够同健听人群一起共享社会文明的成果。

 

上海大学语言学实验室“蓝箱”


最后倪兰学姐寄语复旦的学弟学妹们:“唯有热爱和坚持,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学姐鼓励学弟学妹们能在大学学习中寻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做自己有兴趣、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并全身心投入其中。兴趣是起点,但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不断地坚持,只有真正热爱的事业才会让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会成就我们的人生价值,才会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