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青校友事迹在甘肃引起强烈反响

2010-08-24|总会新闻

卫生及科教系统人员纷纷表示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甘肃日报兰州讯(记者宜秀萍李欣瑶):7月28日,本报在一版刊登了长篇通讯《“草原曼巴”王万青——一个上海大学生在玛曲草原行医42年的故事》,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文章发表后,在全省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卫生、科技、教育系统率先开展向王万青学习活动,广大医护人员、科教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本报通讯发表当天,省卫生厅网站便全文转载,并发表了省卫生厅组织撰写的报道——《为了草原人民的健康和进步——记在藏牧区工作42年的上海医生王万青》。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表示,下一步将以王万青的事迹作为医德医风的生动教材,在全省卫生系统发起向王万青学习的活动。同时,将组织人员采写报告文学,创编现代京剧,深入挖掘这一先进典型。

省妇幼保健院院长仇杰早在1986年就曾深入采访过王万青,现在重读王万青的事迹,感触颇深。仇杰认为,在王万青身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42年来对医生职业道德的那份坚守,还有对家庭、对事业的坚守,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忠诚胜于能力,能留下来就是伟大的、令人敬佩的。此外,42年来,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挚的爱和包容,给了王万青强有力的支撑,成为他留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最大限度地回报了当地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7月31日上午,省第二人民医院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开展了学习活动,在学习了通讯报道全文后,大家纷纷结合实际,发表感想.

该院泌尿科主任赵立明说,王万青是我们身边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艰苦地区创造条件、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为藏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尊重和认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当初的誓言。王万青的事迹证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学习王万青,就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恪守医生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转8版)

急诊科护士长李琦表示,这几天在网上和报纸上看了王万青的报道,深受感动,一个上海重点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能够42年扎根草原,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几十年来,从容、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变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为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以王万青为榜样,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践行王万青那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周自强研究员被王万青的事迹深深打动,他说:“王万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这些平凡的事能够坚持做42年,的确很不容易。”周自强说,我们身处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的省份,年轻知识分子有时候会对环境和条件有不满情绪,可是王万青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要能够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甘于为之奉献。周自强感慨地说,王万青工作的玛曲县我也去过很多次,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工作上不断创新,实属不易,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得到了草原人民的认可,得到了工作单位的认可,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这就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只要我们肯坚守、肯为社会作出贡献,就一定会得到认可。

王万青的事迹让兰州城市学院大三学生冯引仓更加坚定了去农村工作的决心。在此之前,冯引仓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有着另外的打算,他希望能留在大城市,希望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读完王万青的有关报道后,冯引仓被王万青那种扎根藏区、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也为王万青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所折服,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毕业后要去基层农村服务的决心。“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应该是最能体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地方,”冯引仓说,与其在城市里找一份工作安逸地生活,还不如去最需要知识、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干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我相信,只要能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今年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卢敏目前正在找工作,“家里希望我能够留在兰州,找一个教师之类的稳定工作。”卢敏说。王万青的事迹却对她触动不小,“王万青这样一个东部发达省份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到咱们省最落后的地方工作,我为什么非要留在人才济济的省城呢?”她这两天开始试着和家里人沟通,“如果再遇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也许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非留在兰州不可,我会考虑哪里更适合我发展,我会考虑在哪里才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雷鸣怀着感动与钦佩之情读完了王万青在玛曲草原行医42年的感人故事。雷鸣说,西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王万青始终坚守自己青春时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从一个外乡客到草原人的转变,他以草原为家,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藏区人民的认可和尊重。雷鸣说,王万青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给我们大学教师深刻的启示,我们人生坐标的设定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只有在基层实践中获取新鲜的工作经验,汲取成长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