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勤俭捐献母校 治道情怀濡染后人 ——我校杰出校友张治道先生追思会纪实

2010-12-06|总会新闻

为了缅怀张治道先生爱国爱校、奋斗进取的精神,也为了学习张治道先生勤俭节约、慷慨助学、支持母校建设和发展的善举,11月26日,时值张治道先生仙逝2个月,由复旦大学校友会和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共同举办的杰出校友张治道先生追思会在我校枫林校区治道楼的和汉堂举行。上医校友会会长彭裕文,副会长周剑萍、程刚,原上医老领导、老教授,复旦大学校友会第一副秘书长张宏莲,校友会副秘书长邵仁厚,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晔,校档案馆、校史室、在校医学口师生代表、张治道先生在沪亲友等50余人出席,程刚主持会议。

下午2:00,追思会正式开始。会场上播放了张治道先生生平介绍,张先生生前留下的珍贵照片、诸多的图文资料详尽地展示了张先生平凡而闪亮的一生,激起了在场全体与会者深情回忆。曾与张先生过从甚密、交情甚笃的原上医老领导、校友会负责人、生前好友以及工作伙伴等也都深情地讲述了张先生与上医、与治道楼建造的渊源,这些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有助于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张治道先生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的爱校奉献精神,有助于后来者继承和弘扬上医文化的精髓。

张治道先生捐建治道楼一事,始于1986年原上医筹办六十周年校庆。当时计划建造一座颜福庆图书馆,张先生收到捐赠倡议书后曾打算捐增30万美金。原上医校长张镜如回忆起1987年访美拜访张治道,并最终促成张先生捐建治道楼的细节。拜访张先生后,张治道把捐赠金额一下子提高到100万美金,初步想法是用于建造一栋科研实验楼。张镜如告诉大家,张治道初到美国学习生活很拮据,靠着一位美国老人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他的那种饮水思源、感恩母校培育、捐资助学、鼎力支持母校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和理念,源自于他的那段在美求学的经历。

张治道先生与顔福庆、朱恒璧、沈克非、黄家驷、钱惪、顾学箕等许多老教授一样,都是上医这所著名医学院的卓越缔造者、建设者和传承者。这是原上医外事处处长任鹿先生和原上医外事处处长、原复旦大学外联处处长叶储榕先生对张治道先生的共识。任鹿与张治道先生有过多次近距离的接触,深受张先生身上展示出的上医精神所教育和感动。他介绍了张治道先生辗转国内外求学及海外行医的一生,谈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张治道默默资助上医和国内学子出国深造。张先生历尽艰辛筹措资金,以自己和夫人的名字,在美建立了“张治道—李奉基金会”,以实现他捐资助学的梦想和目标。

张先生不是一位企业家或富豪,任鹿十分动容地谈起了他在洛杉矶张先生寓所拜访的情景。张先生夫妇生活俭朴,饮食起居清淡,不请钟点工而自己料理家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先生对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却十分慷慨,他用一生奋斗所得的积蓄倾囊相助,捐建治道楼。这对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医而言,那绝对是大手笔,也大大推动了上医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不惟如此,耄耋之年的张先生还经常去美国各地聆听学术报告,并将学术报告内容录音制作大量磁带和光碟,赠送给母校图书馆,供母校师生学习,及时获取更多最新的信息。他希望祖国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期待母校各项事业取得不断进步,他给上医、重庆医学院及湖北荆州等地提供大量的资金帮助,力求雪中送炭。叶储榕回忆到,美国每两年发布一版各类医师治疗规范,早已被世界各国同行视为医疗规范的“圣经”。张先生每年都会多买一套,将它赠送给母校图书馆。药学院老院长王振钺非常敬佩张治道先生,他回忆说,自己年轻时所阅读的很多英文原版医药类书籍的复制本,那都是张先生特意复印捐赠给母校的。

叶落归根,张先生晚年选择了回归母校,居住在他出资建造治道楼的顶楼。时至今日,步入医学院路的枫林校区大门,治道楼随即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它承载着张先生毕生对母校的眷恋和无私的奉献,也展示了张先生寄予母校快速发展的殷殷期望。一次,叶储榕看望张先生,张先生曾叹了口气说,“你看上医的周围都给高楼群包围了,当时如能再多捐出一点,治道楼还可以更高些……”

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张先生的爱国爱校善举给予了高度肯定。1999年正逢张先生90大寿,张先生荣幸地从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手中接过了授予他的“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奖牌和证书,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支持上海建设的国外友人所颁发的最高奖励。张先生一生勤俭奋斗、爱国爱校、捐资助学的精神令在场的校友、师生为之动容,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张先生的缅怀,纷纷希望继承和发扬张治道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上医文化精髓。现任职于上海市慈善捐赠基金会的上医校友会周剑萍副会长,她敬仰张先生爱国爱校的高尚情怀,希望将张先生慷慨捐赠的慈善之举和理念作为范例,向在校师生和广大海内外校友宣传。宣传部副部长周晔回忆起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在治道楼,与张先生有过几次见面之缘,因此,对治道楼和老先生怀有较深的感情。“治道”二字应该也是上医校友、学子彼此联络感情的重要纽带。他提议,考虑将张治道先生的捐赠故事纳入下一期的《复旦口述历史》中,重在教育后人,弘扬复旦和上医精神。校史室主任钱益民曾在2007年编撰《颜福庆传》的时候,采访过张治道先生,他认为,正由于张先生早年受惠于上医,所以晚年才会回馈和反哺上医,学校和校友的关系在张治道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凝练的体现。他当场商请张镜如和任鹿约稿,希望将张先生的捐建故事写成回忆文章,纳入校史,代代传颂。作为《上海医科大学志》执行主编的原上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刁承湘认为,上医精神是通过每一个校友体现出来的,老一辈上医人的故事要讲给年轻人听。张治道先生的故事,就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笔。张治道的亲属谭多铮先生认为,张治道先生最难得的是作为一个平凡人,没别的心眼,无非就是勤奋一点,节俭一点,却能够将自己养老费的90%捐给学校。对于母校的关心资助,远远超过对子女的关心和帮扶。这与其他的亿万富翁相比,就尤为难得。

追思会上还宣读了上医北京校友会会长陈克铨专门从海外发来的缅怀张治道学长的诗文:“治道楼是您的化身,沐浴着枫林桥的风雨变迁……安息吧,我们敬重的学长!上医必将重振辉煌!”

外联处处长张宏莲在追思会上讲话表示,从张先生身上看到了,我们有一批批的校友在积极努力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出力,感恩母校培育,回报母校。现在已经有一些老学长们已经将自己的部分“遗产”捐献给母校,充分体现了广大海内外校友关心母校的发展,支持母校的建设。历史证明,校友与母校始终是相互造就,共同成长壮大和互利共赢的,做好张先生典范事迹的宣传,必定会引起在校师生和广大海内外校友共鸣。

上医校友会会长彭裕文发表总结讲话。他说,张先生身处美国,积极联络海外上医校友和留学生,筹建海外上医校友会,开展各种活动,资助在校师生、校友完成海外深造。百岁高龄的他还成为上海欧美同学会中最年长的会员。治道楼的捐建,是张先生赠与母校的深情厚礼。张先生“一辈子爱国爱校,把毕生的大部分积蓄捐赠给了母校,他去世以后两个月,仍有这么多老领导、老朋友来追思他的一生,张治道先生在天之灵必将得到很好的告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