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励志前行——复旦大学2002届校友返校日活动成功举行

2012-06-06|总会新闻

6月2日上午,“2012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在江湾校区正式举行,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校友会、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共同承办,同时得到了香港智华基金的大力支持。今年是首次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值年返校活动,以2002届毕业生为主,来自世界各地的近800位校友在毕业十年之际重返母校,在风景优美的江湾校区重温当年的青春回忆,分享十年来的励志感言。

 

 上午十时整,返校大会正式开始,会议由复旦大学副校长、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晓源主持。荣休校长王生洪应邀出席大会,王校长正是2002届毕业生的时任校长,他的出席,引发了同学们的轰动和欢呼。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陈立民代表母校致辞,他介绍了母校十年来在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也向校友们介绍了校友工作的进展,陈立民引用李登辉老校长的话:“造就学生者为学校,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感谢校友对于复旦发展的重要作用。

荣休校长王生洪(右二)应邀出席大会

冯晓源副校长主持大会

 爱复旦 Forever Young 哲学系校友,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项目主管聂晓晶代表本科生发言,回望十年,聂晓晶总结复旦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自由而不自夸,二是务实而不现实,这些都是复旦以及复旦人鲜明的精神特质。聂晓晶最后以“爱复旦 Forever Young”总结,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02届哲学聂晓晶校友

02届博士,上海医学院副教授刘学光校友发言,她感怀前辈师长对自己的楷模作用,特别提到了上海医学院“正谊明道”的校训,“正如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先生所说的,学医、行医应当不计功利,全心为患者服务”。最后,刘学光代表2002届的医学院同学,“感谢学校的教诲,能使我们不计名利、明辨事理、戒骄戒躁;感谢导师和前辈们的教诲,能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远;更感谢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伴我们共同成长,我们一定会将上医的精神与复旦的灵魂继承下去。”

 

02届医学院刘学光校友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数学系82届,长江商学院教授梅建平校友、生物系91届校友与复星集团执行董事兼联席总裁范伟校友作为学长,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82届数学系梅建平校友

三十年后回到母校,梅建平教授看到复旦校园今非昔比,大为感慨。他说,“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复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期望再过十五年,校友们会把复旦作为孩子念书的首选,而再过三十年,全世界的领导人会争相把孩子送到复旦来深造。范伟校友回忆起与三个复旦同学: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一起创立复星集团的故事,感谢复旦赋予自己的广阔胸襟与深厚智慧,能让自己发挥特长,也找到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和一生的朋友。范伟强调,面临当前多变的时代,复旦学子应当积极探索因应之道,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他还将自己最近阅读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美国女作家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该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由有思想的人推动的。复旦人应当承担起这一责任。

91届生科范伟校友

设立复旦校友创业基金 此次活动的赞助者、香港智华基金主席林高演最后发表演讲,他对复旦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复旦人放眼世界的胸怀表达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复旦大学与校友之间良好的互动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高演认同复旦校友文化,认为校友关心支持母校,母校关注扶持校友,特别是还在成长过程中的校友,是校友事业的基础。因此智华基金特别赞助了毕业十年的校友返校活动和五月份校庆前后的系列校友活动,并对大会上倡议成立的“复旦校友创业基金”的前景表示乐观,愿意提供一比一配套的资金支持促进该基金的发展。林高演祝愿复旦大学在这些优势的帮助和推动下,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祝愿复旦学子也能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次校友活动赞助方,香港智华基金主席林高演先生

在林高演先生演讲之前,外联处处长,校友会第一副秘书长张宏莲老师宣读了“复旦大学校友创业基金募集倡议书”。倡议书由复旦大学校友会、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联合发起,筹备过程中已募得资金近百万元。现场也为承诺捐赠的1990届国政系陈强虎、2008届金融学博士鲁育宗和2000届电光源的孙洪涛校友颁发捐赠证书。关注创业,关注校友的成长,复旦校友创业基金的成立相信将成为增进复旦人凝聚力与影响力,促进复旦发展的重要纽带。

荣休校长王生洪和陈立民副书记给孙洪涛、鲁育宗校友颁发捐赠证书

这是一场怀旧的大爆发 在返校大会结束之后,大家在法学院楼前合影留念。校友会精心制作了“青春岁月墙”,集中了很多02届同学当年的照片。大家纷纷在照片墙找寻自己和同学,惊呼声和欢笑声久久徘徊在美丽青春的江湾校区。  中午大家到江湾校区食堂用餐。久违的大排、小青菜摆在大家面前,每一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出了母校食堂的味道,吃出了青春的、岁月的味道。下午,98世经、电工、中文系等院系的校友在邯郸校区三教组织各自的班级活动。中文系同学出资出力,为自己的班级“9811”印制了易拉宝和贴纸,宣称“9811”的集体归来。电工的同学请来了当年的系领导和辅导员,谈着母系变迁和人生历练,小小的教室里温情无限。世经系共有五对班对,今天有四对参加了返校大会和班级活动。三个系的校友分散在三教的三个教室里,室内飘出的青春无悔的旋律,刚见面就已经打成一片的“复二代”,走廊里来来回回的学生,三教前安静伫立的雕塑……让人赞叹时光流转的神奇,重聚的缘分之美妙。在枫林校区,40多位上医02届校友在治道楼和汉堂组织师生座谈会,时任老师郭慕依、梁正溜、顾云菊、张林根、朱新等再次与同学们坐到一起,畅谈心声。上医校友会会长彭裕文,副会长兼秘书长程刚和副秘书长潘俊出席了座谈会。

 这是一场怀旧的爆发,这是一场友情的重温,这是一份时间不能抹掉或冲淡的记忆,关乎复旦,关乎青春。文/秦慕周 杨凌曦  图/复旦人小记者

 作为2012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活动的预热,5月31日的复旦大学校友会携手励志讲坛举办了一场“回望十年,励志前行”校友论坛,邀请了六位02届同学返校,他们是(补充),六位校友来自各行各业,事业刚刚起步,十年间,他们有选择,有挫折,有感动,也有奋斗后收获的喜悦。他(她)们通过自己的故事,与学第学妹们分享了他们初入社会的酸痛苦辣,也分享了他们对人生对事业的感悟。主持人请他们对自己十年打分,所有人都给出了80分以上,他(她)们笑言,因为自己奋斗了,努力了,所以无怨无悔,要继续鼓励自己。展望未来十年,他(她)们都显得信心满满,他们希望学弟学妹们坚持理想,执著前行,也祝福母校校誉蒸蒸日上,早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下为6月2日活动当日花絮 花絮一(文/姚舜) 98级化学系姚小琴,在人群中很显眼,有孕在身的她很开心的说,毕业十年这么特别的纪念日当然要回来看看。05年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她也回来参加过活动。现在她在上海的一家外企工作,马上要升级做妈妈的她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们寝室六个人,当年一起住在东区16号楼,她们约好现场签到之后,聚齐了六个人,一起进场。98级管理学院的曹瑜和苏多坚是管院校友的联络人,曹瑜毕业后留校工作,苏多坚则在留校一段时间后离校工作。也会经常回校看看,复旦这些年的变化很大,学校越来越大,复旦在社会上的声誉还是一如既往的好。苏多坚说当年毕业典礼时的情形最难忘,因为即将分别,大学同学间深厚的情谊让他很感动。有一对从校园里一路走到现在的校友夫妻,妻子是98会计系的,丈夫是98化学系的,这次带着一岁多的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 花絮二(文/汪圆) 98哲学聂晓晶复旦人共同拥有的复旦记忆是他们在五湖四海,人群迷茫中发现彼此,越走越近的最好标示,有复旦人在的地方就会形成复旦人的气场。工作多年,他的感悟是,复旦人能够从现实生活柴米油盐的琐碎俗世中抽离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能够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复旦人谈论的话题来源于生活,又不仅仅是生活。 98级一位准妈妈:四年复旦生涯给你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毕业之后,到外企工作,复旦留给自己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复旦学风开放,能让自己开拓眼界,接纳不同的思想,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和不同背景的人沟通无障碍。同时,复旦毕业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它能让你迅速融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因为总有非常多的复旦校友遍布各地,使得她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哲学系校友和98级辅导员 哲学学院书记胡华忠、副书记邵强进、哲学系当年的辅导员也参加了返校大会,哲学系校友非常高兴母系领导和老师前来。校友们谈到:学校对校友联系特别重视,我们能通过校友办找到昔日同窗,特别有组织的感觉,是一种重新找到根的感觉,真正地回家了。希望校友活动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形成一个系列,举办下去。也许第一个十年,成就还不大,但是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成就就会积累,校友们的感受会更加深刻,形成一个梯度的积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花絮三(文、图/李兆明) 98级世经班共有97位同学,今天参加聚会的有52位,他们是通过各自人找人的方式联系的。这个班共有五对班对,到场的有四对,其余一对也快要有小宝宝了。第一对朱超、阚春。都在花旗银行工作,毕业以后的生活重合在一起。

 第二对马婕、郑海,两人的ppt是分开做的,以为没有谁是谁的家属之说,最近最开心的事是每天收到更多同学的资料。

 第三对马弘、徐嫄,两人现在都在复旦工作,而且办公室就在隔壁,所以两人的简历都是一样的,只是换个名字。

 这是杜晏琛,名字的意思是迟来的珍宝,对她来说毕业后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结婚、蹦极和滑翔伞。

 这是刘苑茉,大学里常常宅在宿舍,但毕业后到处旅游。

 这是徐思嘉,现为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总裁,在大学里喜欢睡觉,但毕业后没觉睡,一周工作100小时以上,他忠告同学们的小孩“珍爱生命,远离投行”。

 忘记这位校友姓什么了,但他名字里有一个“彧”字,他介绍自己的名字与曹操的大谋士荀彧是一样的,或字加两个撇。这时下面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他当年开学自我介绍也是这么说的。哄堂大笑,这就是同学,这就是所谓的同窗情谊。

 花絮四 本次返校日活动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看到“2012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的海报,他激动不已。已经很久没有和同学联系了,这几天心里一直期待有同学会像他一样看到海报,参加活动。这位43届毕业的校友今年已经92岁了,他的名字叫蔡立宇,是1943年复旦商学院银行系的学生。看到都是年轻的面庞,他脸上难掩失望。同学们,你们都在哪里?当扶着他离开江湾校区时,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志愿者鼻头有点酸。 花絮五(文/韩笑)江湾再相聚 6月2日,风淡云轻、阳光明媚,江湾校区法学楼前的喷泉在欢乐的喷洒。今天,2002届的复旦学子从全国各地重回魂牵梦绕的母校,参加十年返校日活动。

 早晨九点,不少“老学子”已经来到了江湾校区。昔日好友相见,还是能一眼就认出彼此,叫上对方的名字。“你的头发怎么变的那么少了?”“十年不见你都发福了啊!”校友们三两相聚的攀谈着。毕业十载,同学们大都已经立业成家,不少人还带着妻儿一同前来,感受母校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用毕业照片组成的巨幅照片墙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人们站在照片墙上寻找自己熟悉的面孔,“快看,这不是小华吗?这是阿七、这是我!”“这照片是从哪里来的啊?可真有意思!” 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拍下自己都没有保存的珍贵影像。看着十年前稚嫩的同窗和自己,大家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过往的种种,不禁感叹十年间岁月磨砺的变化。 大学时代的青葱回忆 那一年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门,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大城市。寝室内的第一次寒暄注定了他们一辈子的情谊。许嘉笑着说道:“还记得有个同学一来就打扫卫生,是个好同学,但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子的。”对于90年代来到上海的农村学生来说,大城市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很多人回忆:“那时的五角场远没有现在繁华,那里是卖碟片小商贩的聚集地,当年最红的歌曲要数相约九八。我们几个同学就到五角场买了盗版的磁带,回来后用录音机一句一句的放,然后一句一句的跟着学唱。”说着他又哼起了当年的旋律……“我来上海上学,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吃洋快餐。”“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肯德基、麦当劳,只记得当年几个伙伴一起去逛街,正好遇到一家快餐店,我们几个女孩子心里一商量,今天这顿就算改善生活了。记得那一顿花去了我在学校三天的饭费呢,这在当年也算奢侈了一把。”当然那样的“奢侈大餐”只能偶而为之,大部分校友的伙食还是要在校内食堂解决。“糖醋小排、辣炒土豆丝、青椒炒肉……”一位校友如数家珍的说道:“我是北方人,刚来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南方口味。那时候食材还是比较少的,食堂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特别从校办调拨了各地物资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我们当年的食堂就是一个大餐馆,南甜北闲东辣西酸总有适合你的。”正是这些出色的后勤保障,让我们的校友们把学校当成家,这里是他们可以依靠的港湾。哲学系的聂晓晶回忆起班里的超级学术男倪剑青,在课堂上他总是滔滔不绝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术倪剑青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在复旦读哲学博士的他,因为立志要写出“最有含金量的博士论文”,一读就是七年。比他小两届的太太高隽已经获得北大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开始在复旦任教,可是他还是耐着寂寞继续专注于自己的论文和学业。今年倪剑青终于博士毕业,现在正忙于找工作。“大学时代,完成功课之余,我们宿舍几个哥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本部的足球场,大家在球场上一起挥洒汗水也更增进感情,当时我们系的足球比赛还得过第三名。”管理系的邵志峰回忆道。昔日的球友今日再次相见,他们感慨离开校园后,就没有时间也聚不齐人踢足球了。原来足球场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光华楼。 时间之外的同窗情 98届中文系的同学们在会场上整齐的坐在了一排。他们一起回忆在大学时期,一起去周庄郊游,当天玩到晚上十一点钟才意犹未尽的回到学校。昔日同宿舍的三位女生,回忆着宿舍六人一同去图书馆自习,买一本小说宿舍姐妹轮流之着看,看完还不忘了互相交换心得。少女时期的她们还经常会描述自己理想的另一半的样子,畅想自己的未来。时光荏苒,现在她们早已为人母,拥有稳定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化学系110个同学来到70人,负责联络班级同学的团委副书记徐阳说:“有些同学在国外工作,实在是赶不过来。其他同学从北京、山东等全国各地赶过来。”一上午的相聚并不过瘾,他们下午相约在本部的叶耀珍楼继续畅谈,明天大家一同去阳澄湖散散心。“大家好不容易聚一次,我们很珍惜相聚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