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下午14:00,由孟晓犂校友担任主讲人的第十七期复旦大学校友讲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顺利开展。复旦学子们济济一堂,分享了孟晓犂先生独到而国际化的治学方法与教育理念。本次讲坛由复旦大学校友会、复旦大学学生会联合主办。孟晓犂是复旦大学82届数学系校友,现任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永久院长、统计学系主任、终身教授。他也是统计学极高荣誉的“统计学COPSS主席奖”(COPSS Presidents' Award)获得者。如此丰富且传奇的经历着实令人敬仰,慕名而来的同学们在讲座开始前二十分钟就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讲座伊始,以亲和力著称的孟晓犂先生幽默地对复旦学子们说:“给你们两条建议:一要保护好你们的眼睛,二要保护好你的头发!"顿时拉近了这位大学长和学弟学妹们之间的距离。首先,孟晓犂先生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传奇的人生经历。15岁时尚在念初中的他便跳级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成为复旦“史上最牛班级”的一员。他直言在复旦的大学四年、研究生院两年,给了他扎实的学术基础训练,这亦成为后来哈佛读博,芝加哥大学任教以及哈佛任教的必要条件。“我仍是个复旦人,这里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提及热爱的统计学,孟晓犂先生十分动情。他强调统计并不是像大家普遍想象的那样枯燥,因为大家普遍对于统计的了解是片面的。“统计可以运用在在医学中的临床试验随机抽样,同样对于统计不是以其数理方法去理解,而是以其应用去理解,更能产生兴趣。”对此他进一步阐述道:“在分析数据时,有两种方法:table & mathematic forum。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几何的方法,即大家都学过的比较斜率。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大家通过正确理解数据了解事情的真相。比如大家看书读报时应该有critical thinking,比如作者是用的什么来源的数据?是否令人信服?在以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思考都会帮助我们作出决定。”用数据看生活是孟晓犂先生推崇的理性判断方式。而作为教育家的他也不忘因材施教的准则:“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同样是做统计,有人要用公式,有人看重数字,有人通过几何,有人则是从形象的动画去理解。虽然大家不是每个人都会从事教育工作,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方法,对待每个人也用适合他们的不同方法。”这样视角新颖的阐释让同学们接近了真实的统计学,也为大家平日里的分析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这也正是他在哈佛作为鼓励跨学科研究的领导者,使得统计学突破传统研究范围系成为哈佛最具跨学科特点的系所之一所秉持的信念。作为教育家的孟晓犂是哈佛大学校长佛斯特口中“真正的创新者”。他将其教育理念具象地阐述为:“首先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再从中找例子。一旦他们知道这就是我要学的,或者还不只是那么简单,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了。用学生感兴趣的作为起点,再一步步把理论的专业知识升华。”沟通能力强是孟晓犂先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突出的能力与特质。在专业研究外,他也重视教学与服务的风气。“换位思考非常重要,精简也非常重要。”对此,他举了一个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为同学布置作业不够详细的例子。他认为学生对于其不熟悉的领域不清楚并不是愚蠢的表现,是作为教育者规范的不够具体。这充分体现了他作育英才的热情与投入。在教育理念之外,他也向同学们传授了一些使用的学习技巧:“作为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做的课题?我曾经让我的学生向对数据完全不感兴趣的受众作presentation。这对他们很有帮助。”提问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位同学就哈佛和复旦共有的通识教育理念发问:“您支持通识教育,但自己并没有经历过。那您为何认同通识教育呢?”孟晓犂先生这样回答:“我们那时学的专而深,除了政治课和体育课外都是数学课。当时我并不觉得缺什么,后来做老师时就觉得问题出来了,到当系主任之后则觉得缺少的东西更多。通识教育只是要知道基本的概念,并不要学的很深。而知识的广度对于任何学科都是具有极大重要性的。”另一位同学的发问则对于复旦学子更具有现实意义:“您对申读哈佛有怎样的建议?”对于这个热门话题,孟晓犂先生回答得十分具体:“考试成绩好并不代表你能进去,但考试成绩不好你一定进不去。非常重要的两点:推荐信(强调确定的重点,比如你做过的某些研究。并不是泛泛之谈,而要抓住老师的眼球);自我陈述(不要强调太多你多么好,能来申请的都是非常好的学生。要讲你为什么要学你报的专业,让对方觉得你对我们的行当真的感兴趣。)我们挑人就是挑已经有些基础但并不用特别专业的学生。”讲座接近尾声,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眼前这位热情而平实的大学长并没有因其沉甸甸的经历和头衔而变得遥远。他的个人魅力与其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丰硕成果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讲座中他所提及的成功的事业需要的“3C特质”(Creativity、Communication skill、Citizenship)正是他本人品质的最佳写照。相信孟晓犂先生所具有的学术及教学热情、企业家的创新视野及其领导能力,一定能继续对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作出卓越贡献。供稿:复旦大学学生会附:孟晓犂《从复旦到哈佛》演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