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载道,通达一生——记洪文达先生追思会

2014-04-11|总会新闻

01 

2014年3月29日,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洪文达先生的学生们联合组织的纪念洪文达先生追思会在经济学院801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前党委书记、上海社联主席秦绍德,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石磊、院长袁志刚,经济学院同事、洪文达先生生前的大批学生和洪先生家属共八十多人出席。座谈会由黄亚钧教授主持。

乐观豁达的老人

三月的午后,阴雨绵绵,洪先生生前的学生、同事纷纷从各地赶来,参加这场特殊的座谈会。13点40分,座谈会正式开始,黄亚钧致开场词并带领全体默哀。现场淡淡地单曲循环着《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的悠扬曲调,这是洪先生生前最喜欢的歌。大家一起观看了追忆洪先生的幻灯片,从英俊爽朗的黑白记忆到淡定从容的汇报讲学,再到精神奕奕的白发留影,旧照片上的洪先生时而严肃,时而欢笑,伉俪情深,一段段记忆浮现,感伤了现场所有人。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回忆与洪先生相识的三十年岁月,“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听各位师生回顾洪先生的点点滴滴,缅怀洪先生的可敬事迹,寄托我们的哀思、想念和尊敬之情,洪先生特有的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更激励我们将经济学院的学术事业传承下去。”袁志刚院长介绍,洪先生生前一再关照对自己不要过度医疗,后事一切从简,“作为逝者,他希望平静地走,并不增加任何人的负担和麻烦。但是作为后辈,我们还是有些纪念活动表达我们的哀思和共勉。”朱民、黄亚钧等一批洪先生的学生,同事和学院一起进行了筹划。2月25日,朱民专程从美国赶到上海,和筹备组见面讨论了两项重要的纪念活动,并落实了后续的操作环节。袁志刚院长感谢众多参与筹备和支持的同志,特别是远在海外的朱民,他一直关心和牵挂此事。洪先生留给大家的印象,首先是一位乐观豁达、豪爽健谈的老人,他积极达观的生活态度令人记忆犹新。经济系原系主任张熏华老先生说:“我与洪老认识多年,他为人豪爽,乐观开朗,去年我和他在同一个医院住院治疗,他住楼上,我住楼下,我们就成了病友,经常话家常,他的乐观精神非常鼓动我。”第一届世界经济系学生、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回忆:“洪先生在生活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我们俩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的‘忘年交’,第一堂课下课,我们就成了‘烟友’。洪先生一点教授的架子都没有,气量大,心胸宽广,是我非常敬佩的人。”在文革中,洪先生遭受不公正待遇,在座者回忆,洪先生对此几乎从无怨言,也鲜少提及,其开朗豁达的态度令人感叹敬佩。

02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

03

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

04

经济系原系主任张熏华教授

05

第一届世界经济系学生、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

严谨开放的学者

袁志刚院长在发言中对洪先生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回顾洪先生的一生,复旦经济学院欣欣向荣,学科互勉互溶至今,袁志刚感念洪先生当年为此所做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洪先生于1979年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经济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先后培养了大批在世界范围有卓越贡献的经济学者,他们都是“洪门弟子”。洪先生还力排众议,积极参与了上海高校第一个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首届中心主任。后来北京大学林毅夫筹建北大中国研究中心,还专程到复旦来学习经验。“洪老师对自己的学术要求很严,从不轻易发表文章。”洪远朋教授回忆。洪先生参与编写《世界经济》教材,要求很高,几易其稿,至今仍是草稿。“洪先生留下来的文章和著作是不多的,但接触以后就知道他的经济理论很扎实,经济思想很开阔。”伍贻康教授评价。郑励志老教授还记得80年代末与洪先生一起去日本参加研讨会,“洪先生每到一所大学都积极热情地和学者交流,关心新鲜事物,关注日本现代化的经验,希望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向日本学习。”“当时经济系思想最解放的是洪老师。”座中洪门弟子纷纷回忆。“洪先生对待学术严谨认真,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眼光,让我们受益匪浅。”洪先生亦没有门户之见,一位学生说道:“我师从洪先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次交流活动上我留下了简历,后来先生通过他的学生联系到我,让我到他门下深造,再后来他和学校沟通破格录取了我。上课的时候我可以和他据理力争,他会尊重我的意见并细心指导,让我终生受益。” 07

洪远朋教授

08

伍贻康教授

10

郑励志教授

亲切热心的长辈

“洪门弟子”为数众多,名满天下,他们与洪先生情同父子,对儿子、对弟子来说,洪先生都是一位“好父亲”。“如果说真要把洪先生比喻成什么,那我说先生是一棵树,一棵笔直向上苍翠挺拔的大树,他不止是学术严谨的学者,更是我亲切热心的长辈。”洪先生的学生陈伟恕说。“先生慧眼识人才,不拘一格,并且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家庭和生活,先生经常教导我,家庭和事业对男人来说同样重要,先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和先生在一起完全没有束缚或隔阂,他经常邀请学生在他家书房探讨问题,精力充沛热情开朗,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也不愿意停下去休息。先生做的一手好菜,经常下厨请学生吃饭。”和蔼、亲切、没有架子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形容词,洪先生用真挚的心浇灌出一片树林,所有学子都跟着他这棵大树蓬勃向上,笔直生长。洪先生生前一直希望有能力、有机会资助贫困学生,现场的不少洪门弟子再次提及此事,纷纷表态,如果能够成立基金,愿意鼎力支持,也希望基金能助推复旦经济学派的发展,告慰先生一生的追求。 06

洪先生学生陈伟恕

09

洪门弟子

诚挚坚定的爱国者

经院党委书记石磊做了总结:“洪先生的一生,让我们缅怀的有三种精神,一是正直的人格,二是慈善的爱心,三是严谨的学风。洪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坚持不守旧,发展不离道,时刻不忘根,不忘祖国,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有一种由内而生的善,‘人文载道,通达一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11

经济学院书记石磊教授

12

洪文达的儿子洪陶

13

洪文达先生的儿子洪新致辞感谢

座谈会最后,洪先生的家属代表洪新致辞感谢:“父亲老了之后一直自言自语:‘我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刚刚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替父亲找到了答案。父亲生病之后不希望大家去看望他,因为他想要留在大家心里的,是那个声音洪亮,乐观开朗,很有气场的他。我的父亲度过了多彩绚丽的一生,这都得益于大家的体谅和帮助,他的学子如今都各有成就,相信父亲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洪文达先生于2014年2月5日与世长辞,而今安葬于嘉定。依照先生遗愿,在原经济学院(邯郸校区11号楼)的楼下,栽种了一棵生长十五年的银杏树。春风中,这棵银杏抽枝发芽,寄托着所有人的哀思。先生千古,经济学院将铭记“洪文达”这个名字。

  14

纪念洪文达先生的银杏

book

文/《复旦人》记者 蒋丽君

摄/《复旦人》记者 安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