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家庭美育 做好孩子的“生命合伙人”

2017-06-02|总会新闻


/余韵

5月19日下午,由复旦海归同学会发起的《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作者分享会在申报馆The Press咖啡举行。本次分享会主讲嘉宾戴亚楠不仅是自然体验师和国际认证情商培训师,同时也是两个男孩的妈妈、艺术爱好者。在本次分享会中,她分享了践行家庭美育理念的经验,帮助“零基础”父母做好孩子审美路上的启蒙人。

同天底下所有的妈妈一样,当自己的孩子降临到地球上以后,戴亚楠的世界突然变了。这个迎风就长的小不点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她生活的重心。作为一个早已适应信息时代的“女强人”,她也曾陷入焦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忧心忡忡。因为丈夫也在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夫妻俩的生活中有不少艺术家朋友,她便开始以艺术美育入门“折腾孩子”。她的经验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妈妈们,她们用各种新奇的法子来开展不同的艺术实验:带着孩子做彩色小包子、用色彩斑斓的调料粉作画、让孩子们设计自己的咖啡馆……从此开始了每个周末都鸡飞狗跳的生活。后来,她开始做家庭美育社群蝌蚪同学,和更多的妈妈一起分享她的教育经验。

在座的妈妈中,也有许多与她当初抱着同样的想法。在传统一代里成长起来的父母,父母双方往往都不具备艺术素养,十分担心自己无法“指导”孩子。但在戴亚楠看来,中国的教育现状是“教”多“育”少,零基础的父母也许正是家庭美育的优势所在。家长们完全可以放在“我不懂”的担忧,而在孩子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充当一个“脚手架”。 孩子好像在“打酱油”的时候,家长也不应指手画脚或者就此离开,因为这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除了面对家长自身的“艺术短板”,更多父母还面临时不时发作的急躁心态。很多家长忙不迭地将孩子送往各种机构、工作室,而每个孩子回家后带回的则是一张按照老师给的模板画的摹本。家长们总是仔细比对每一次孩子的画作,试图去寻找孩子的进步痕迹。有的家长还发现,孩子只在“该去画画了”的时间里才会作画,并不是自发式的热爱。其实,艺术存在于自然、空间以及生活的种种细节中,鼓励孩子们在自发探索中完成个性化的塑造,比机械的技术提高更有意义。并且,孩子有其自身艺术发展的时间律,涂鸦为例,在孩子年龄的增长过程中,会经历线形涂鸦(无序、无控制的运动)圆形涂鸦(重复运动)、命名涂鸦 (表现出更高的控制力,把动作和想象经验联系起来)三个阶段。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应强求孩子的“进步”,而是关注于艺术的本质——创造。

在戴亚楠看来,美和艺术教育最核心的“软件”是人,方法是多感官学习,并且“难以言传、只能身教”。父母即使本身“不懂”也无需在意,关键是不要剥夺孩子艺术体验的机会, 在生活中培育孩子感知艺术的能力。在座的校友们纷纷有所感悟,一同加入分享讨论,表示要当好孩子的“生命合伙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