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平:捕捉中子的人

2018-05-11|人物


欧阳晓平1961年生,湖南宁远人。1983年毕业于零陵师专物理专业,1986年-1989年攻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攻读实验核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2002年在复旦大学攻读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师从霍裕昆教授。2004年11月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科学与技术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和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并首批入选“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1998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实用工程奖),并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获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10年获全国发明创业特等奖并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文 本刊记者:阿细  晓也

本刊学生记者:徐驭尧 


夜深人静, 月朗星稀, 欧阳晓平如果睡不着,就会推开窗户,看看窗外的月色凝神沉思。披着如霜的月光,“觉得整个身心都被梳理了,心里面亮堂得像柔美的星空,一点垃圾都没有。”这时候,他推想着新的实验和那可能的结果,把天马行空般的思绪抛撒在那无边无际的夜色中,或许这是欧阳最为醉心的时刻。


欧阳近三十年来一直从事脉冲中子诊断的技术研究和相关诊断工作,完成了十余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先后创建了五种重要的中子参数诊断方法,主持研制成功十八种先进的脉冲辐射探测器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子诊断探测体系。


从一个师专毕业的专科生,到复旦大学博士、清华的博士后,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从新疆的一名中学教师,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的学术经历可谓传奇。通过在核物理中子探测领域的不辍耕耘,他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和跨越,也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实验研究有时是需要意境的。”欧阳说,因为中子本身不带电,不会引起直接的电离作用,不直接产生可观察效果,所以,从事中子物理研究,仅仅依靠想象力是不够的,只有实验做到一定意境,才能做“捕捉中子的人”。


“野路子”出生的学术新星


1961年冬,欧阳晓平随父母从海口回到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此后,在那块贫瘠的土地里,父母用微薄的收入供欧阳和弟弟妹妹上学,对他们的未来抱着极大的期望。“父亲鼓励我努力学习,将来做伟大的科学家。”欧阳是个懂事的孩子,父母对他的期望没有成为负担,或者枷锁,反倒成为他追求成功的动力。欧阳说他“从小就喜欢琢磨事情,就想改变周围的世界,变得与众不同。”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欧阳说自己算是被幸运眷顾的那一类,努力的方向一直“正确”且“硕果累累”。小学升初中考试,欧阳是全公社所有考生的第一名。高考的英语、包括大学的许多课程他都是一路自学过来的,也都一帆风顺。


记得考大学时,手头连高中的教材都没有,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就跟同学借书,等他们睡觉了就能看在路灯下看一两个小时。”零陵师专毕业后,欧阳志愿来到新疆当了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在新疆他接触到周围从事核事业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鼓励和激励下,他开始准备考研,投奔我国的核事业。而在此之前,欧阳没有系统学习英语,外语基础很差。“那时候我下定决心,发誓一个月要背5000个单词,这个很难啦,人家说几乎不可能,我说你不相信你来考我吧。一个月下来我还真的背下来了,也没有多难。”考研第一年,报考导师觉得他是“野路子”出来的师范生,没有坚实的物理基础,因而并不看好欧阳。到第二年,“我报考的导师愿意要我,我就跟着他,开始了我的科研人生。”


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开始,欧阳的学习和科研生涯仿佛进入了一个高速通道。如饥似渴地学习,认真细致地做实验,超速完成很多人需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的知识积累,前方道路上一盏一盏灯陆续点亮,羊肠小道汇成了康庄大道,欧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世界。


欧阳的研究生基础课,是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完成的,一年下来,不包括英语政治,他已经修了41个学分;某计算机语言课程,由于选课太多互相冲突,有时只能上一半的课程,凭着自学和悟性,最后考了90多分。公派留学期间,欧阳国外的电脑自动笔试中,专业拿到92分的高分。考复旦博士时,欧阳已经是核探测圈里冉冉上升的“学术新星”,完成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奠定了他未来学术和研究的基础。


这么一路“ 所向披靡” 的优异成绩背后,除了“超级大脑”,当然还有着九十九份的勤奋与付出。欧阳说,“做学术是要遵循牛顿第三定律的,有作用力才会有反作用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何况欧阳是一只早起的有天赋的鸟儿呢?


“复旦教会我做学术”


1997年,欧阳晓平手里的科研项目告一段落,他满怀激动,决定在工作之余备考复旦大学的博士,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我特别崇拜当时的杨福家教授,决定报考复旦的博士研究生。记得当时距博士生报名还剩不到20天的时间,我就赶紧报了名。”由于手头工作多,时间紧,欧阳仅仅复习了一个多星期,就走进了考场,其中有一门专业课考了90多分的高分,顺利进入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有了跟偶像杨福家院士接触的机会。


欧阳最早了解杨福家,是因为一本叫《核仪器与方法》的国外权威学术杂志,这本国际专业权威刊物唯一的中国编委就是杨福家先生。在复旦时他师从霍裕昆老师,复旦物理系给了他很深的影响。直到现在他还记得杨福家在进校之初告诉大家,“你要感受复旦的气氛你才能成长。任何事情在复旦都可以讨论,你能在这里看到学术应该怎么做。”


“我基本上是比较外向的, 不受任何约束,没有思维定式,我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去做、就会去想。所以,复旦自由的学术氛围特别对我的路子,”接受采访时,在北大、清华都学习过的欧阳毫不犹豫地说,“复旦让我获得了一种对于学术的敏锐和判断力,教会我从做传统科研转为做学术科研。”


博士期间,欧阳已是研究员,在复旦校园,他继续高效地学习、钻研、做课题。基于这段时间的工作,他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一个部委级的一等奖、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一篇全国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


“写博士论文只花了20天。我在复旦的宿舍是一个小房间,为尽快完成论文撰写,他坐在地毯上进行写作构思,什么时候困了,就伏案而眠。”初稿出来后,欧阳晓平拿去给导师和现代物理研究所的老师审查,导师进行了认真修改,老师们也提出了修改意见,但学术内容改动不大。论文答辩时,这篇分量十足的博士论文《低强度脉冲裂变中子探测技术研究》得了96分,其中一位评委还给了满分。20天完成撰写的博士论文,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如果了解欧阳的学术积累和风格,我们就不会惊诧了。与同龄人相比,他的学术境界已然一骑绝尘了。


“以前我们一项工作做得很漂亮,然后就得一个奖,大家都认可,评价也很高,觉得这就是做学问,实际上不完全是。做工作跟做学问有时是两码事。恰恰相反,学问做好了,科研工作才可能做得更漂亮更有深度。通过复旦浓浓学术氛围的浸泡,我开始将科学思维和工程技术研究结合起来,科学思想有了工程实践作为验证,工程技术有了科学作为基础,所以课题研究的成功率很高,做砸的很少。”从复旦毕业,从一个工程型科技工作者转型为一个学术型学者,这让欧阳非常自豪,充满感恩。欧阳晓平对于复旦的情感,正像他的博士论文里面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复旦在心头。”


“我就想做别人做不了的”


在欧阳晓平看来,做研究做学术最难的是找到问题,做别人还没有做成的东西。“别人觉得做不了的,我特喜欢去尝试,看到底有多难,难在什么地方,做不了的原因是什么。我成天琢磨,总有一天就被我琢磨出来了。”


早年“ 散养” 的经历, 让欧阳晓平养成了超强的自学能力,一切凭兴趣切入,以问题做引导,不畏权威,不畏险阻,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一路狂奔。做硕士课题的时候,欧阳决定使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粒子输运。而他的导师当时并没有研究过这种方法,导师建议他使用国外的一个计算软件来完成这项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个模拟程序安装调试工作量极大,需要二年左右的时间,因而无法在硕士期间完成。请示导师后欧阳决定,在国外的计算软件之外自起炉灶,重新开始,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事后经过推导,欧阳晓平还发现,外国的软件中,有一个运算环节的公式推导不正确,所以才导致在这个软件基础上做出的结果始终不能让人满意。经过这件事,老师觉得欧阳思路非常独立,自己能做东西。从此,对这个“野路子”高徒彻底放心放手了。


说起那段日子,欧阳晓平充满成就感,从89年硕士毕业到96年的七年间,“相当于我做了三个国家级奖项的科研工作,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生这几年里面完成或奠定的。”


1995年底,国家开始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选拔培养那些处于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1996年,欧阳入选了首批选拔名单。除此之外,他还先后斩获了省部级的一系列重要科研奖项,成为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挑担子”的研究人员,领导一度舍不得欧阳到复旦读博。


欧阳的事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曾有领导给他两个选择:“你是打算做学术,还是将来做领导?”欧阳几乎没有犹豫,选择了学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科研和教学上来。“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欧阳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去做开创性的课题。欧阳几乎每天都会到学生办公室去转一圈,看看他们的研究进展如何,相互切磋,开拓思路,推进研究。欧阳晓平最爱和学生探讨问题,甚至在凌晨一两点钟,学生都可以给他打电话。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如果你跟着我得不到自信那是我的失职,如果你不努力,那就是你的失职了。”


名师出高徒, 欧阳门下的学生亦“身手不凡”,屡获佳绩。“我有个学生2012年在国外一个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来显示,这篇文章是该刊物创刊以来浏览次数最多的,达八万多次。据说排在第二的才浏览几千次,况且他还是一个硕士啊。”欧阳自己都不敢相信,门下已经有这样显山露水的“初生牛犊”,欧阳语调中充满了欣喜与感慨。


欧阳目前从事脉冲中子的诊断和探测技术,捕捉和准确测量中子时间过程非常困难,因为不同能量中子有飞行时间弥散,源中子束一旦飞行一定距离,相互间就会被分离,时间过程特性就会畸变,故而国外学者一度觉得核反应产生的中子时间谱很难被准确测量。但是欧阳晓平和他的团队却做到了,他们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子探测体系。欧阳觉得道理很简单,只要把因果关系掌握好,他做了一个比喻:“你从我跟前跑远了,我抓不到你,但是在你还没跑的时候,我就能拉住你手了。核反应也一样,不让它展开,时间点把握就准确,一开始就捉住,后面就不会麻烦了。”玄奥的物理世界,无论如何复杂精妙,渺茫不可及,欧阳总能自如地出入于微观与宏观的世界。是天赋,是勤奋,还是上帝的眷顾,我们说不清。站在核物理研究的最前沿,欧阳仍然保持着赤子的情怀,仰望星空,吟诗高歌,快乐游弋。


2013年12月19日, 52岁的欧阳晓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想念复旦的白玉兰”


除了科研, 欧阳晓平喜欢吟诗唱歌,对欧阳来说,科研学术的严谨与日常生活的诗意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学习靠脑子,不是靠身体。但是你身体很愉悦,你的脑子就会很有效率。”他热爱大自然,在新疆当老师的三年,他喜欢那里的幅员辽阔,瓜果飘香,夜色苍茫。独对宇宙学习思考的剪影,画面如此清晰,在记者眼中是他最传神的诠释。直到现在,这位五十多岁“捕捉中子的人”,嗓音清澈,天真纯粹。谈到加入复旦研究生合唱团一事,电话那头的欧阳随即放开嗓子,唱起了当年的《乌苏里船歌》中的艄公号子。在复旦时,他交了很多复旦文科生朋友,经济、政治、新闻、社会学无所不谈。篮球、网球、游泳也都是欧阳的强项。欧阳觉得复旦不同于其他的学校:学术性很强,没有那么浮躁,人文气息浓厚,这是他最享受的地方。最近,他还和当年读博时的一位复旦朋友跨界合作一个有趣的课题,希望能够运用特殊的思维模式,突破瓦斯等气体爆炸的机理,为治理煤矿瓦斯爆炸提供新思路。


欧阳晓平对诗歌有着超常的热情,他认为,诗歌的逻辑和表现形式,与做学术是相通的。他常常用顾城的《小巷》做比方,告诉大家做学问的方法与诀窍: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欧阳非常喜欢这个意境, 也常常以这个意象自比。“做学问就像在小巷子里面找门,没有找到的时候,一眼望去,始终都感觉又暗又长。但是你得不停地去找门,还要有钥匙。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可能也没有找到门。”欧阳说,只有找对了逻辑,才能找到成功的那条路,打开成功的那扇门。53岁的欧阳晓平高大魁梧,有着过人的胆识,充满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在他心里,已经在琢磨,如何在物理研究的壁垒中,用旧钥匙,开启未来之门。他说这是他的秘密,等琢磨出来了再和我们分享。


欧阳还记得,第一次从西北来到南方的复旦,对校园里盛放的白玉兰一见倾情,这是他对复旦的第一印象。多年后只要一提到复旦,洁白无瑕的白玉兰花瓣就总会浮现在他脑海中,随着春风摇曳。欧阳喜欢白玉兰,更希望自己“能做像白玉兰一样纯洁无暇的人”。


电话采访后不久, 欧阳到上海出差,特地回了一趟复旦。燕曦此时春光大好,车子停在理图旁边的小草坪外,欧阳与记者谈笑风生,他的背后,一树玉兰静静绽放。



6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201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于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欧阳晓平院士作为校友代表寄语毕业生进行精彩演讲:




“文韬武略任我展”| 复旦校友寄语2018届毕业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家好!


六月的浦江,在涓涓奔流和涌唱,为即将毕业的复旦学子奏响未来的乐章;毕业季的校园,鸟语花香,洁白硕大的玉兰,款款深情津津流淌,仿佛诉说着即将离校的学子对母校的无比眷恋和依依回望。此刻,我有幸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分享你们的快乐和向往,谨对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对为培养你们和一代代复旦优秀学子的全体母校老师、教职员工表示最深深的敬意!


十六年前的这个时节,当我在现代物理所通过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论文答辩,戴着博士帽与同学在校园拍照留念的时候,心情同你们现在一样,是那样的激动和难以言表。而今,你们满载母校赋予的知识和学养,带着毕业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期盼,即将奔赴新的征程,投入新的生活,融入建设伟大祖国的时代洪流,将人生的精彩画卷绘就在祖国的大地上,人类发展的时空中。我羡慕你们,更祝贺你们!


就如一首诗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今天你们同母校挥手作别,只为今后创造荣誉与精彩。如何实现梦想,创造未来,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下面三点感悟愿与大家分享。


第一,学习与奋斗都永无止境。


毕业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奋斗和自我完善。人生精彩也在于奋斗,在于创造价值,在于永无止境的追求。


1983年,我从湖南零陵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毕业,主动要求到新疆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在那里我接触到了许多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那种为振我国威、军威不懈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我。在他们的感召下,我决定考研,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可以想见,当时对于我这个师专物理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的毕业生来说考研有多困难。我下定决心以学英语为突破口,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个月背5000单词。周围的人都不相信,但我真的做到了。通过艰苦的自学,我终于考上了实验核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且英语还考了第一名。从此我走上了核科学研究的道路,一直走到现在。


硕士毕业后的八年时间,我主持完成了三个国家级成果的研究,并在1995年首次获得国家发明奖。由于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与不足,1998年我慕名考取了复旦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的博士研究生,师从霍裕昆教授。在这里我度过了最有收获的四年。尽管获得博士学位时我已经41岁,但在复旦的求学生涯确是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风景和记忆。1999年,我同时获得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奖。记得撰写博士论文那二十天,我就没有上床睡过觉,困了就趴在桌子上迷糊一会,醒了又继续撰写,直到完成博士论文。最后我的博士论文“低强度裂变中子探测技术研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结合后续工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此后,我到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这些经历给我的启示是,人生是长跑,要始终拥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活力,始终保持奋斗者的热情和精神。


作为复旦的毕业生,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高的起点,这是优势,但如果因此而产生贪图安逸的情绪,失去奋斗的内在动力,这种优势或许会转变成劣势,束缚自己前进的手脚。大家走出校门,正值人生最有活力的时期,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希望你们大胆地尝试,大胆探索,敢于有梦,敢于追梦,力争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升华。


第二,崇尚创新才能创造价值。


科学研究的精髓在于创新。如何实现创新,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创新选题,有时会让人十分纠结和烦恼。我们有复旦人的颜色,复旦人的芬芳,但也有复旦人的忧愁,还会有如在又弯又长的小巷,拿着一串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找不到成功大门的迷茫。但要想有所作为,就要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瞄准科技难题,瞄准科技前沿和未来需求,开展研究探索攻关,选择大时空积分特性的课题,敢于做别人没有想到的,想到还没有做的,做还没有做好的,做好了我们会做得更好的课题,通过深度创新实现超越。


我们课题组长期从事核反应中子物理诊断和探测技术研究,准确测量核反应过程中子参数有时非常困难,一是因为混合场的各种干扰,二是中子有飞行时间弥散,能谱很宽,探测时会导致反应时间特性发生畸变,故而国外学者一度认为核反应时间特性很难通过中子探测准确获得,但我们通过努力做到了!我的一个学生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其摘要被浏览了十多万次,成为该刊物创刊以来浏览次数最多的,而当时排在第二的才几千次。我经常跟学生讲,我们做就要做别人还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才叫创新。我想,对于我们复旦的学子更是如此。


复旦有自由深厚的学术氛围,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在知识海洋中尽情翱翔。进校时杨福家先生就告诉我:“你要感受复旦的气氛才能成长。任何事情在复旦都可以讨论,在这里你能看到学术应该怎么做。”复旦的求学经历让我从一个工程型科技工作者向一个学术型学者转变。在复旦的这种氛围里,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活跃,更有可能去突破思维边界、束缚和禁锢。人一辈子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总选择一些容易的事情,也许你会生活得很轻松,但是我想这不应该是复旦人的选择。如果从事学术研究,我们就应该去选择开创性的课题。从事其他工作,也应该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第三,要敢于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无论是国际竞争还是社会文明进步,都高度依赖于创新。作为复旦的青年学子,我们有能力成为这波创新大潮中的生力军。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遇到来自国内外的考验和挑战。在这一历史时刻,我们复旦人应该要有时代责任与担当。在我所从事的核科学研究领域,就有不少复旦学子在辛勤耕耘,他们为国家发展和国防安全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在暗物质探索,高能量密度高性能储能与新能源开发,先进材料与核心器件,国防装备与深空深海深地探测与感知等前沿科技领域,我想都应该有复旦学子的身影;在社会治理、经济管理,国际政治,法学与法制,历史、语言与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应该常常听到复旦人的声音;而在脑科学、攻克重大疑难疾病等医学健康领域等也应该有复旦的青年才俊参与。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我们复旦人持久投入与默默奋斗。


我个人的体会是,只要投身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并不懈奋斗,就有可能做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有可能让自己人生出彩闪光。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将自己锻造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奋斗者、奉献者、创造者和保卫者。


轻轻的你们要走了,正如你们轻轻的来。请你们轻轻的拱手,作别母校的云彩。校园绿茵下的树荫婆娑,图书馆和体育场静与动的回眸与留影,沉淀着我们多少彩色的梦想。


“复旦求学似玉兰,绽放原野十里香,期待来年再聚首,母校与你皆不凡。”


最后衷心地祝福你们,祝福母校,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谢谢大家!


原文刊于校友杂志《复旦人》第17、18期(合刊)
转载需取得授权,请联系fudantribe@fudan.edu.cn


来  源: 《复旦人》

文  字:   阿  细    晓  也    徐驭尧

编  辑:   楚  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