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复旦大学经济系1993级硕士、1998级博士,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助理研究员,现任江西省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
因疫情及工作地点等原因,采访只能通过电话进行。电话那头的肖市长沉稳、健谈。正值职业生涯黄金时期的他,对过往的记忆如数家珍,不用过多引导,他便会将自己丰富、生动、富有意义的人生阅历讲述与我,每次与他通话都会被一段段有趣的经历所吸引。他说,人一生的追求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满足物质需要,第二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种则是融入和奉献社会。如今的他,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走在服务社会的征途中。
复旦时光:博学而笃志的传承者
1989年,恰逢高校招生大幅缩减,肖云虽取得了贵州省前十几名的成绩,但面对清北复交少得可怜的招生名额以及相对冷门的专业,他最终决定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国土开发与整治专业。这是一个专为国土系统培养人才的新设专业。自此,怀揣梦想的少年踏上了上海这片热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少年的梦想扎根、发芽,绽放出了不一样的花朵。
大三时,他下定决心要读研,去复旦读经济。要知道,跨校、跨专业考研放到现在来说也绝非易事。当时房地产行业正值热门,大多数同学们都选择就业淘金,但他总觉得自己还要再多读点书。“不着急,再积累一些。”这既是他对自己的安慰,更是对自己的鞭策。随后,肖云辞掉了所有学生职务,扎进图书馆一心备考。他说自己“幸运地”考上了复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我想,只有努力挥洒过汗水的人,才有坦然说出“幸运”的底气。
“那时候复旦的氛围非常自由,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整个南区像一个活跃的社区,里面住的研究生有统招的、委培的,还有只是来进修的。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不同观点自由迸发。” 浸润在复旦自由空气中的肖云尽情汲取着营养。
图书馆里有读不完的文献,3108的讲座成了他每一次都不会错过的盛宴,邯郸路200号的经院教室里有他和同学慷慨激昂讨论的身影。在宿舍他也闲不住,住在南区17号楼的他常去学长宿舍串门,听他们分析提炼文献著作中的理论和观点。今年一月调任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的吴富林就是他的“老师”之一。
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经院的课都是讨论课,教授大牛们站在一旁聆听学生的观点,不时点头或摇头,偶尔才会插上两句话,给学生充分表达的空间。有工作经验的同学往往能够给他更多更为成熟的观点,这也让他能够更快地吸收所学的知识。
学习之余,他重拾起一直热爱的学生工作。在华师大读书期间他就是学生会副主席。来到复旦,从经济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到经济系学生党支部书记,他深度参与了经济系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现在的《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正是在他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6年,上海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向前。临近毕业的肖云认为,宏观经济的学习一定不能只在象牙塔内,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还是要紧跟时代,到实际社会当中去体验和感悟。上海的发展可能代表着中国城市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最终他来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开始自己的从政生涯。
1998年,工作两年后的肖云想起了恩师张薰华教授要他一定回经院继续深造的叮嘱,也越发觉得自己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或许可以在学术中找到答案。就这样,他又回到经济学院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3年他先后完成博士学位,并在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经济学研究,其间他多次荣获奖学金,2003年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时他还荣获优秀博士后。至此,他在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已小有建树,扎实的理论学习也为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政岁月:改革开放的亲历者
“那时的上海承担着制造业中心的角色,到处都是工厂,黄浦江、苏州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没有什么游客,也根本不适合休闲。”那是肖云对1996年上海的印象。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周年,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让世人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经济特区。都说上海开发开放30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置身其中很难体会到“翻天覆地”四个字的真正内涵。
在那个年代,无数身处上海的人都在思考着这座城市的定位和命运。在黄菊同志的亲自倡导和关心下,一项关于上海未来15年发展的重大战略研究—《迈向21世纪的上海》悄然开展,身处于奋进时代的肖云也在上海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上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综合处的主要工作是起草诸如政府工作报告之类的大型文稿。虽然在研究生时期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但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肖云来说,直接从宏观的角度判断和审视上海的经济发展谈何容易。
进入单位的第一个任务是给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匡迪写一篇市政府例行会议的讲话稿,主题是服务市场和推动开放。在当时,年轻的肖云还没弄明白如何为上海的经济服务,却已经需要去思考更高、更远的问题。
徐匡迪把肖云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写东西眼界一定要开阔,胸怀一定要宽广。我们一定要在为全国服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发展自己。上海在近代就是世界金融中心,上海一定是全中国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要让全国到上海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展。”这次谈话给了肖云莫大的启发,他开始积极思考上海的定位,站得更高,也想得更远。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综合处任职的近五年时间里,他多次参与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重点负责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调研。多篇参与起草的调研报告获得市领导批示肯定。
2001年,肖云来到长宁区任对外经济委员会主任助理,从基层经济运行角度思考上海经济发展。不久,长宁区提出建设“数字长宁”,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热的口号。世纪之交,放眼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一个省区市以“数字”打头。大力推进信息建设,拥抱互联网,这在当时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工作。
年轻的肖云被调来参与办公室的组建工作,并做了信息办第一任副主任。他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一方面,大力引进高新企业,诸如联想科技、神州数码之类的企业顺势入驻长宁虹桥经济开发区,推动了信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与社区、居委会进行交流,获得相应服务,极大提高了政府社区的服务效能。尤其是在长宁区有大量外国人聚居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将国际友人顺利拉进服务圈内。在他的努力下,“数字长宁”建设很快有了进展。
2002年,为了更好地迎接党的十六大,长宁区特意举办了一场高端人才座谈会,集结了长宁区几乎所有高学历人才,一起探讨十六大报告,肖云也在其中。
“上海要完成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从传统城区管理向现代城区管理、从传统生活方式向国际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三方面转型。上海的发展一定是跨越式的,不是简单地跳起,而是充分助跑、起跳、达到新的最高点。”
会上,他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自己对上海未来的展望,从长宁区当前经济的现状谈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政府的政策和布局,提纲挈领、言简意深,赢得了阵阵掌声,也让他得到了时任区委书记姜樑的认可。
2003年5月,他被调任区商业党工委副书记、商业委员会副主任并主持行政工作。此时的肖云32岁,是整个上海最年轻的三位委办局主任之一。“只有储存足够的知识和能量,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展现出来。我想,这是厚积薄发的能量。”肖云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在信息办的工作只是是小试牛刀,那肖云在商委任职期间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
刚到任的肖云还没来得及熟悉各条线的具体工作,就被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任职商委的他被任命为物资小组组长,负责为长宁区的公职人员筹措口罩等防疫物资。听到这里,联想新冠疫情初期“一罩难求”的情景,笔者心里也替他捏一把汗。
接到命令时,市场上已经没有大批量可供购买的口罩。他立即奔赴一线工厂,协调相关企业转到口罩生产。那阵子,他不知道跑了多少家工厂、多少个夜晚都在为第二天的口罩焦头烂额。还好口罩的生产线很短,多家企业一起转到口罩生产,这才补足了区公务人员口罩物资的空缺,区里的疫情防控工作才得以有序有效推进。
任职期间,他还亲自操刀了长宁区的多项商业规划,中山公园商业区、虹桥天地、天山路娄山关路商业区等项目相继规划并落地实施,长宁区的商业经济越发活了起来。
2008年12月,在长宁区人民政府历任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的肖云结束了长宁区的任职生涯,来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自己的企业家之旅。
商飞之旅:C919首飞的推动者
从商飞组建到第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落成,肖云都深度参与其中,为推动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中国商飞刚刚组建成立,起步阶段的商飞急需大量人才扩充队伍,形成合力谈何容易。肖云被调到商飞任人力资源部领导干部处(机关人事处)处长,半年后任人力资源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细碎、繁杂的任务,为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也并不容易。
几年间,他奔波于全国各地,到企业、高校考察和招募人才,“当时很多人来到商飞第一个认识的就是我,现在我还和当中的一些人保持着联系。”肖云对商飞那段最初的岁月记忆犹新。
2012年,他从人力资源部调任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党务建设、干部安排、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保证了整个C919总装期间制造中心技术之外工作的有序进行。
肖云慰问中国商飞南昌基地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工作人员
“首架C919客机样机在中国商飞上海浦东总装基地正式下线时我就在仪式现场,亲自送它走出了厂门,这在当时轰动全国、轰动世界。中国人造出了自己的民用大飞机,这对我们来说深受鼓舞。”
2015年11月2日,首架C919客机如期而至,目送大飞机走出厂门的那一刻,肖云和商飞上海的其他同事一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是中国民用航空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商飞人铭记一生的珍贵回忆。
之后,肖云做回自己的老本行,负责集团投资业务。2015年12月,他又被委以重任,作为商飞代表牵头与波音公司进行合作项目洽谈。这次合作是习近平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雅图亲自敲定的。作为筹备组组长,肖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合作,没有人会想到商飞和波音这两家公司能够共同出资组建一个合资公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中美关系的影子。”无数个日夜、无数次谈判、磋商。最终,肖云顺利完成任务。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波音完工中心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随后,波音737MAX在舟山正式出厂,中美民用航空的这次合作也成为佳话。至今,他仍担任波音完工中心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继续与波音公司保持密切合作。
肖云在舟山航空培训中心揭牌暨开训仪式上讲话
中国商飞主要在涉及民用航空领域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投资。肖云之后来到江西南昌工作也与商飞的投资业务开展密不可分。
舟山波音完工中心项目顺利完成后,商飞紧接着在全国其他省市投资建厂。肖云作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规划部巡视员主管几个省份的投资项目,江西在其中规模最大,投资体量最高。因此,肖云与江西的接触也最为密切。
在江西项目顺利推进的大背景下,肖云也被留在了江西,作为市委常委、副市长主管江西的航空产业,而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任职南昌:“愚公精神”的践行者
江西南昌,从汉代设立豫章郡开始就是一座名城。虽然历史上它的称谓不断变化,但繁华的城市中心几乎没有离开过赣江两侧。新世纪以来,低调、沉稳的江西在耀眼的邻省环绕下显得有些失落。
作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江西具有深厚的航空工业基础。近些年,江西将航空产业作为重现辉煌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大航空产业”,2018年江西就提出“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加快实现千亿航空梦”的目标。2019年,江西的航空产业实现总收入1020亿元,增长18.16%,标志江西航空产业正式加入“千亿元产业俱乐部”。
近两年,江西航空产业发展也逐步驶入快车道。首个4D级A类通用机场瑶湖机场正式建成,C919大飞机105架机成功转场南昌瑶湖机场试飞;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落户南昌航空城,今年底将生产交付首架机。与此同时,国内首张无人机物流运营配送许可证落户江西;“通航+旅游”“通航+运动”“通航+应急”等通航服务新业态蓬勃发展。
2020年10月31日,南昌飞行大会在南昌航空城顺利开幕,C919也在本次大会上作为特别“嘉宾”,亮相南昌天空,第一次在航展进行动态展示。11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考察江西时,来到南昌航空城,他登上一架C919飞机实地查看并鼓励江西发挥独特优势,努力建成重要的航空研发制造中心,为实现航空强国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在商飞成绩突出的肖云应势而来,任职南昌,主管科技、开放型经济、工业与信息化、大数据局发展管理、投资促进方面的工作,推动江西的航空产业向前更进一步,是他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江西的航空产业有辉煌的历史,我更希望它能有更加辉煌的未来。然而这项事业一定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我只希望自己能为整个江西的航空事业贡献一份力,也重振江西的经济发展。”
其实,肖云对江西有着特殊的情感。恩师张薰华来自江西九江,师母来自江西南昌。在11月8日庆祝张薰华先生从教75周年座谈会暨“经济规律探索”学术研讨会上,肖云作为张老的学生代表深情回顾了张老热血纯真的革命生涯。会后,他去看望恩师,并邀请老师一起去江西,回家看看。张老没有答应他的邀请,他的心里清楚,老师的身体状况可能已经不允许长途奔波,此生恐怕再也无法踏上江西这片革命热土。
肖云与恩师张薰华合影,摄于1996年
“师母宁老师看着我说,‘张老师这辈子可能没办法再去江西看看了,他知道你在南昌工作,希望你一定不要辜负组织安排和人民期望,为南昌、为江西多做点事情。’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张老的一生都心系着祖国的人民、家乡的人民,百岁老人心里想的还是家乡的发展,当时的我眼眶都湿润了。”电话那头的肖云又有些哽咽。建设好江西不仅是组织的信任,更是恩师的嘱托,他岂敢有丝毫懈怠。
回复旦期间,肖云还参观了陈望道故居,“真理的味道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陈望道先生、张薰华老师,一代代复旦人在信仰的感召下,汇聚一点点微光照亮咱们民族的前进方向。我们经院经世济民的价值观也与这种信仰一脉相承。我觉得作为经院学子、作为复旦学子眼界和站位一定要高,不仅为上海作贡献,要为全国、全世界作贡献。”
肖云(右)与复旦许征副书记在陈望道纪念馆
不忘初心、厚积薄发是肖云对自己的要求。他说,人一生的追求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满足物质需要,第二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种则是融入和奉献社会。49岁的肖云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当过大学老师、官员,做过合资企业家、也做过研究员。阅历之丰富,让他品到了个中滋味。如今的他,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走在服务社会的征途中。
来源:“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