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来:中国的创新药正在路上

2021-03-05|复旦人物

本文转载第35期《复旦人》


今天一起来看看,生命科学学院校友汪来,他是如何用制药人的初心与坚守,把制药做在神州大地上的故事。


汪来校友

图片

汪来,1991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究及亚太临床开发负责人



2015年12月,冬寒料峭,一年一度的美国血液学大会座无虚席。在这里,泽布替尼的临床数据与抑制结果第一次公开汇报,掌声雷动,几百名与会者无一不热情高涨。汪来安静地坐在那里,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就是她!泽布替尼会成为百济神州的重磅新药”。彼时,汪来已经跟随导师王晓东院士回国5年,所创立的中国企业——百济神州以新药研制为方向,已经在业内初露锋芒。


2019年11月15日,汪来的预感成为了现实。百济神州宣布,其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泽布替尼成为迄今为止第一款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中国原研抗癌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14岁考入复旦,24岁美国博士毕业,34岁加入百济神州,作为泽布替尼研发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究及亚太临床开发负责人的汪来博士,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把更多吃得起的好药带给老百姓。”


01

少年大学生:不一样的复旦体验


图片

1996年毕业前与生科同学在相辉堂前合影留念:(左起)许其开、张鹍、张江立、汪来、张柔坚


《复旦人》记者跟随汪来参观百济时,不时有公司同事过来与“老板”打招呼,办公室氛围轻松自由,科技公司的朝气与活泼扑面而来。汪来语速极快,走路也快,他笑着说,每年的公司年会,他都是重量级表演嘉宾,同事们都很期待;他也笑着跟我们调侃因为大学入学太早,在复旦找不到女朋友的“苦闷”。


小时候的汪来,是大家眼中的神童。读书比同龄人早,而且跳过三级,1991年,年仅14岁的汪来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少年大学生。彼时,复旦大学的新生都要去陆军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军政训练。


在大连的一年军训,对于南方人的汪来来说不仅仅是好奇,更多的是适应。需要“仰视”的同伴、白菜土豆萝卜“冬天老三样”和啃馒头的生活令他印象深刻。“偶尔能吃上鸡皮就算是荤菜了。”他认真地和记者说。军营生活艰苦,但也磨炼了意志,汪来最大的变化是长高了十多厘米,离开大连回到复旦,再也不需要像刚入学时“仰视”同班的同学们了。


年龄没有成为汪来与同学之间交往的鸿沟。“那时候我们同学关系特别好,每晚熄灯后的宿舍夜谈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大家聊聊校园生活,说说青春心事,非常有趣,有一位室友正在谈恋爱,当时我们全宿舍为了帮他,大家没少花心思。”汪来笑着说。


虽然一直被视为神童,但汪来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学霸,他喜欢玩,“说起来也有点‘悲催’,由于年龄小,当别的同学在外面花前月下的时候,我就只能宅在宿舍里打牌、下棋、玩游戏”。在汪来看来,复旦人会玩也是一种能力和特质。同辈竞争其实始终都在,但复旦不会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90年代初的复旦校园氛围自由开放,这成了他和同学们很深的复旦烙印,让他这个还需长个丰满自我的少年大学生,在校园里没有“压抑”地自然伸展。


在复旦的生活自由而有趣,这些也在无形中塑造了汪来的精神气质。


02

举家归国,把制药做在神州大地上


1997年,汪来前往美国深造,仅仅4年就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在很多同龄人刚刚大学毕业之际,年仅24岁的汪来博士意气风发地来到了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王晓东团队做博士后,王晓东院士是该中心生物医学方向的首席科学家。汪来信心满满,决定在热门的“细胞凋亡”领域大干一场。


做博士后期间,求学之路向来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遇到“瓶颈”。当时,细胞凋亡领域已经出了很多成果,所以虽然看起来非常“热门”,但要做出新的内容,非常不容易,汪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一次王晓东来到我的座位旁边,很认真地和我说,汪来,你很努力也很聪明,可为啥就是不出成果?这让我特别沮丧,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可正是这段经历,让汪来触摸到科研的真实,这几乎是新药研发的“常态”——时刻面对失败,长期出不了结果,以及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和释然,如今汪来都能坦然面对。


通过7年的努力,2008年汪来终于在Cell成功发表了首作。对于留在学术领域创建自己的实验室还是去公司,汪来也思考了很久,最终他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业界,“节奏更快,有更多刺激的东西”。他加入了Joyant Pharmaceuticals,负责研发,这是一家专注小分子癌症疗法的生物科技企业,也是王晓东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立的第一家公司。可是公司成立不久就遇到了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项目进展非常缓慢,可不久,导师王晓东的选择,让汪来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折。


2010年,王晓东与汪来讨论,想在中国创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百济神州。王晓东非常看好中国以创新药为方向的中国医药企业的未来。他找到自己的学生汪来,希望他回国,一起参与创办百济。


经过慎重思考,汪来决定回国,而且是带着全家一起回国,颇有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绝。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灰霾中,汪来隐约觉得,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而他一直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觉。


03

泽布替尼:改善潜在药物的“缺陷”


泽布替尼的研发成功,汪来有着独特的感触,这个药是他向公司提议,说起“她”来,就像是他的宝贝一样。


BTK是泽布替尼针对的靶点,以前有过一代药物叫做伊布替尼,但伊布替尼不够好,无法完全、持久、精准抑制BTK。百济在2012年立项,决定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更好的药。以一代 BTK 抑制剂伊布替尼作为改良“靶点”,以这些缺陷为出发点来优化化合物结构,设计新一代的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


在有关泽布替尼的研发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反映汪来的特点。关于药的服用频率,对于病人来说,一日一次可能更方便,很多研究者会循着消费者的思路去突破,但汪来坚持地要去做一日两次和一日一次的比较,通过临床实验的科学证据证明,一天吃两次药,会对病人的疗效更好,能够对这个靶点有更好、更完全的抑制。因此,汪来和同事们决定这款药要一天吃两次。


路径选择正确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与同行竞跑更是随时随地悬在头上的利剑。在泽布替尼之前,已有两款竞品上市,都来自国际制药大厂。


2013年11月,强生和艾伯维联手打造的伊布替尼在套细胞淋巴瘤中获批上市,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用药的患者中,有21%得到完全缓解(肿瘤表现为消失)。而令汪来和百济人骄傲的是,作为后起之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其二期临床结果显示能达到59%的完全缓解率,完全超越了伊布替尼。


泽布替尼是百济跟随和“寻找缺陷”战略的代表。百济神州在起步之初,倾注力量关注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验证性数据,同时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缺陷”的靶点,争取弯道超车。


创新源自站在前人的肩膀,来自对科学的尊重,来自顺势而为。2015年,在美国参加血液学大会的汪来,气定神闲,非常有底气。2015 年中国启动药政改革,新药的临床试验速度加快,中国的新药审批时间与国外的差距急剧缩小,以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热情被激发。汪来也由此更坚定了泽布替尼的光明未来。


科学,常识,精准,坚持,以汪来为代表的百济团队以国际视野、中国智慧,在缺陷中寻找生机,在大势中把握方向,最后成就了泽布替尼,实现中国原研抗癌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04

生死之间:制药人的初心与坚守


矢志“做生物制药产业的变革者,为全世界的癌症患者提供有效、可及且可负担的好药”的百济神州,将公司的愿景表述为“建立全新一代生物制药公司,以我们的勇气,不断创新,挑战现状,让最高质量的治疗方案惠及全球数十亿人”。而其精神要义浓缩为八个中文字:百创新药,济世惠民。


中国药企擅做仿制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讲到创新药、专利药,基本都是进口的,癌症药更是进口药的天下,而价格动辄上万的进口药,常常让患者望而却步。


爆款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格列宁”的原型——格列卫,2002年在中国获批上市后,每盒的价格是2.35万至2.58万元,病人一个月需要吃两盒。这个价格,是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市场的两到三倍。


汪来相信,中国研发出来的重磅新药,在未来一定可以非常好地服务于全世界的患者,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可能颠覆国际上创新药高不可及的模式,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吃得起好药,这就是中国创新药的明天。


拥有自主创新的药品,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定价权、议价权。


在百济之前,2003年成立的贝达药业,其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获批上市。这是中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用于肺癌治疗。此前,这类病人只能依赖英国药企阿斯利康的易瑞沙,和瑞士罗氏的特罗凯,二者月均费用分别在1.65万元和1.98万元,一粒药堪比一克黄金。2019年9月底刚结束的国家集中采购中,易瑞沙每盒价格已经降到547元,月均费用已经降到了2000元左右,约为9年前的十分之一。


对于很多肿瘤病人来说,确诊的那一刻,几乎就被宣判了死刑。汪来见过很多肿瘤病人,他们强烈的求生欲与患癌后的绝望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一些年轻病人,本该风华正茂的年纪,只能无能为力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深深地扎进了汪来心中。


“当你跟这些人接触以后,你发现你能够把很好的药物带给他们,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个更有成就感”,这就是百济神州的初心,“我们要为中国人民做最好的抗癌药,我们中国人民要为世界人民做最好的抗癌药”。


汪来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两位胡子花白的澳大利亚病人穿着白色的T恤,上面印着“Living Longer with BGB-3111”,他们自发做了这件T恤,并拍照发给了研究者,是泽布替尼给了他们活得更久的权利。


汪来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药人,一定要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新药研发最大的特点就是失败率特别高。从确定一个靶点(一种体内蛋白)开始,通过无数实验证明这个蛋白与某种疾病有相关,以此切入,通过小分子药物、生物药等手段,针对这个蛋白做出药来。看起来简单,但是要想做出一个好药其实非常难。从确认靶点到最后做出一个药,平均至少要10年。而在此过程中,会面临无数次失败和无路可走的绝境。很多时候,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不得不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每一项制药成果的背后,是深夜实验室中记录数据的严谨与精细,是一次次前路未卜时的坚持与信念。支撑他们的,有越来越友好的政策,越来越接近成功的希望,以及解救疾苦,造福千万人的初心与使命。


“探索多靶点多机制药物联用,将肿瘤变成慢性病是我们的愿景”,作为制药人,汪来正坚定地走在这条充满荆棘,也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05

百济神州:做中国的创新药


图片

2016年汪来(左一)见证百济神州在纳斯达克上市


春华秋实,从2010到2020年,以十年为单位的新药研发周期看,百济神州的十年成绩可谓亮眼,也从某个视角让人想象“中国速度”。


十年间百济神州自主研发推动了 11款产品进入临床,已有两款获批上市——PD-1 单抗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以及 BTK 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前不久,另一款临床后期产品 PARP 抑制剂帕米帕利也于 7 月在中国递交了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这三款成熟产品,是从百济神州研发管线中突围的第一梯队药物,也是百济神州在过去 10 年中自主研发能力的证明。


以跟随为主,寻找缺陷的战略,是百济创立之初的研发思路,成功帮助百济在国内创新药企中突围。未来十年,百济将迎来第二波研发浪潮。近期,汪来在接受生辉采访时认为,两波研发浪潮不仅代表着百济神州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映射出中国新药研发格局的发展与更迭。


目前,在百济神州的早期临床管线中,有超过30 款候选药物,其中9个拥有全球权益。这些覆盖了 TIGIT、OX40、TIM-3、Bcl-2、HPK1、PI3K 等大量热门靶点的候选药物,构成了百济神州的“第二波研发浪潮”。据汪来介绍,百济神州目前会在靶点发现的早期就展开布局,因为从更早期阶段切入,可以极大增强药物的全球竞争力,中国药企完全可以做出首创新药(first-in-class)。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生物医药行业获得市场的追捧,很多不熟悉该行业的企业纷纷入场或进入赛道,“受资本追逐的新药公司估值有明显的泡沫化趋势”,汪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同时,他也担心新的药品集采政策对新药价格压得太低,处理不好会挫伤创新药企的积极性和对研发的投入。毕竟新药研发需要大量投入,而且是充满风险的长距离长周期的赛跑。刚刚起步的中国新药研发需要各方共同维护。


和回国时一样,汪来依然看好中国创新药产业未来的发展。中国有那么大的人口基数,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健康是重要的内容,新药研发无论是企业实力还是人才储备也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时刻。汪来乐观地预计,中国医药市场将由2019年的2470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5070亿美元,其中,创新药的份额将由7%提升至69%。“未来将是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国内的许多传统药企都将向新药研发转型。”汪来相信,当年留学时美国超市充斥着“Made In China”的低价生活用品,未来在美国的“pharmacy”,中国新药也一定会占据一席之地。


06

复旦91生科:生物制药的未来


以谈家桢院士为旗帜的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生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育的摇篮。汪来和复旦91级生科院的同学们,在校期间正逢浦东开发开放,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因此而带来的改革开放春风的鼓舞,91生科思想特别活跃,不仅在学校里就体现出兴趣爱好广泛,喜欢探索和创新的特质;在毕业走上社会,选择也是丰富多彩,有创业做网络游戏公司的,有做财务的,也有在4A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各行各业,各有千秋,成绩斐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1生科一批同学,活跃在生物医药行业,从基础研究、研发、创业和投资各个领域,正展示峥嵘。基础研究领域有在美国UCSD获任大学终身教授和系主任的张鹍同学为代表产业研发方面有在百济神州担任高级副总裁的汪来同学为代表投资方面有操盘金浦健康基金的吉冬梅为代表;而直接下海创业的更多,包括创立近岸生物的朱化星同学、鹍远生物的张江立同学、Micronbrane Medical的吴梦楚同学等等。同学们虽然选择不同,但始终谨记复旦老师们的教诲,以投身于生物医药产业,为让老百姓用得上好药,用得起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而努力奋斗着。


身处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周围围绕一群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同学挚友一起在奋战,汪来相信,未来,人们不会再谈癌色变,癌症将会成为一种慢性病,会有不同的药物来对抗,甚至治愈它。“中国制药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未来一定大有可为。”


让中国制药走向创新之路,代表中国去参与世界竞争,为人群健康谋福祉,为人类文明奉献中国智慧,这既是汪来和百济神州的愿景,也是一批批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的中国科学家和中国企业家们的初心与使命。


未来已来。


 来源|第35期《复旦人》

 撰稿|章晓野 吕京笏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编|褚菊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