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传真情,师恩永难忘—张薰华教授追思会顺利举行

2021-03-12|校友投稿

36日周六,一早就飘起了蒙蒙细雨,由于疫情未能参加张薰华教授遗体告别仪式的一些历届研究生,来到了恩师在复旦工作、生活最近的地方——南苑餐厅,举行了“敬爱的导师,我们怀念您!”的张薰华教授追思会。

他们的恩师——著名经济学家、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研究和教学、国内首位提出土地批租政策建议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薰华先生,于21日仙逝,享年100岁。大师伟岸,桃李天下,张薰华先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为表达哀思,这些学子相约复旦,但因疫情防控不便进入校园,他们便选择了离恩师工作、生活最近的南苑餐厅举行追思会。追思会由泛海书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法善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陈富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桂勇、兴业证券副总裁胡平生、南京军区上海空政副校长张克难、海云才人力老总丁志铭、上海社科院教授杨卫、同济大学杨小勇教授等张薰华先生的研究生与会。

追思会开始,全体与会人员向张薰华教授默哀一分钟。伴随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细雨,回忆着曾经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张薰华先生的学生们展开了绵绵追思。


以下是部分与会学生的发言:

陈富春:张薰华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陈富春先生首先提及自己求学时的经历,他认为是张老师唤起了他对《资本论》的兴趣。张薰华教授是真正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他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践相结合,提出系统性学说。他始终用共产党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的个人生活,不拿他人一针一线,不为名利。在编撰《土地市场》时,团队经费有限,张薰华老师作为主编,甘愿与副主编同等薪酬,心中只有对学术至臻至美的追求,无愧大师风范。

桂勇:他为人正直,坚守原则,对待学生却又充满温柔和关怀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桂勇坦言自己和张薰华先生接触的机会不多,但张老师对待学术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润物无声的鼓励,令他记忆犹新。在毕业论文评审时,张老师针对其文章尚不成熟的观点作出了直接的点评,但在论点被重新打磨修改后,亦不会吝啬给分,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

胡平生:张薰华先生教会了我们清清白白做人

兴业证券副总裁胡平生先生回忆起跟张老师的点点滴滴,提及求学时同窗们都对老师尊崇不已。张薰华先生作风正派、严谨不苟。学生们除了得益于导师的学术功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他认为,尽管张薰华先生已经仙逝,但他清清白白做人的形象将一直存在于学生们的心中。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学界,都需要将张薰华先生的衣钵一代又一代继承。

张克难:跟他读《资本论》,像喝茶喝出了味

原南京政院上海分院教授张克难回忆道,师从张薰华老师研读《资本论》,才像喝茶喝出了味道。张老师立场坚定,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穷根究底,毕生孜孜探求经济规律体系,不断创新,做出了诸多卓越贡献,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值得我们永远效法。

丁志铭:先生的光辉让我受益终身

丁志铭先生发言说,先生对我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二在方法论。

张老师具有崇高信仰和人格,一生清贫,对物质生活很满足;对追求真理却不满足,对为人民服务不满足,孜孜以求,蜡炬成灰,发热不止。“圈圈”是科学方法论,可以应用于理论研究,也可以指导其他工作实践,包括企业运营管理。先生在这两方面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我们对张老师的精神境界、思想品质不能止于景仰,需要不断学习,并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杨卫:他在用一生践行他对真理的追逐

上海社科院教授杨卫则动情地追忆起博士生面试、毕业论文撰写、接手《资本论

》原著解读课程以及负责刊物“思想者之旅”栏目等人生重要节点时,张薰华教授及师母宁荫女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帮助。张薰华先生在用一生践行他对真理的追逐,践行他的人生格言:“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做学问时,要联系实际,探索规律,不惑于表象,不随波逐流”。

丁平: 一位真正的忧国忧民的共产党员

上海理想实习就业工作联盟总裁丁平回忆说:我可能是张老师90年代招的为数不多的在职硕士研究生。记得9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刚刚拉开序幕,我工作的城市被国家列为国企改革试点十八个城市之一。一次张老师详细询问了国企改革中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问到了破产企业资产、债务如何处置,企业职工如何安置等问题,当听说职工安置中由于社保金欠缴的企业职工还无法进入社保体系后,张老师就指出:这是不合理的,国企职工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要向上面反映。后来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到国家后,确定从处置资产中划出一块补充社保金,问题得到了解决。我到上海来工作时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工作,张老师多次关心在上海的流动人口中的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特别是听说我们不仅为外地学生对接工作岗位,同时为他们提供住宿服务等,张老师说:我们都有体会,学生刚走出校门会有很多困难,你们这样做对社会是好的。

我感觉张老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追求真理,忠于信仰,坚守初心,无私奉公,关爱他人......

袁磊:始终如一,完整如一

普罗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袁磊回忆:恩师出关仙去。碌碌营营如我者,披泽沐恩,回忆往事两三,惶恐敬畏,非减犹增。作为复旦世界经济88级的本科生,18岁进入经济学院,张老师于我早已高山仰止。1994年初,一次偶然的向张老师请教的机会,张老师得知我多少还有一点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鼓励我继续深造。于是驽马十驾,95年幸运如愿晋入师门。我进师门,导师为我设定的方向就是土地经济学,那次谈话之后,张老师又让我汇报了两次土地经济学的大致理论框架,然后安排我给经济系大三学生上专业课土地经济学,授课情况定期向他汇报,张老师还亲自去经济学院了解学生对我讲课的评论。

人以为苦的种种,张老师以为乐,不仅乐在其中,而且由此悟道、得道、传道。我入门也晚,若能最终有幸体会此乐,不枉恩师一场教诲,三生有幸。

杨小勇: 张老师的“圆圈法”使我终身受益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小勇强调,张薰华先生教给我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我一直在运用,也一直在收益。我是在1986—1987学年读《资本论》进修班时首次接受张先生的教导,张先生在给我们上《资本论》脉络课程时布置了100道题,在我们独立做完这100道题的基础上,张先生专门安排时间让我们全班集中讨论,每人向张先生重点汇报2道题的做法,然后张先生及时给出点评,指出每道题的修改和完善方向。我将张先生这种做法在我后来的专业课“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了下来,我的学生也反映收获很大。张先生在“《资本论》脉络”课程中教给我们的《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成为我后来做科研的主要方法。我将张先生传授的圆圈法运用到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在论文中画了许多的圆圈。圆圈法也一直在我现在上的公共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不断运用。

在做人做事方面,从张先生那里学到了责任心、敬业心、爱心,当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惑和苦恼时,只要回想张先生的教导和他在与我交流时的孩童般的微笑,这些困惑和苦恼就很快化解了。张先生虽然现在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严法善:张先生清廉正直,刚正不阿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泛海书院常务副院长严法善老师,回忆起刚解放时张薰华先生在担任校务委员会秘书(相当于现在校办主任)的那些日子中,为复旦大学恢复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张薰华先生在日理万机的同时,还专门到南京东南大学学习学生宿舍的图纸。为了校园规划与总务长进行了严厉的争论。恢复高考招收研究生时,顶住了学校主要领导希望内招一名自己朋友小孩的压力,严格按规定录取。张薰华先生从不接受送礼,甚至连水果、鲜花也一概拒绝。无论身兼何职,始终清廉正直、刚正不阿、恪守心中准则。

山高水长,桃李天下。大师已逝,但张薰华先生高尚的情操、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未来理想,始终深留在一代又一代学生心中,指导着学生们在学术之路、事业之路、人生之路上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撰稿:李 娇 吕安琪

摄影:崔月红

审稿:严法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