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荆德亭:只有相信才能够看见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校友走访
走访同学:2022级药学系本科康熙
校友简介:荆德亭,2015级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师从邱柏生教授,现任教于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升自我,圆梦复旦
荆德亭学长高考结束后由于专业填报失误,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院校失之交臂。2003年本科毕业,工作了三年后,为了追随自己的名校情结,2006年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进入上海政法学院担任辅导员。工作期间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015年考取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师从邱柏生教授。
荆德亭学长认为在复旦最大的幸运就是成为了邱柏生教授的学生,邱老师不仅给予学长专业知识上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其为人为学的不言之教也给予学长极大的激励。邱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到自己年轻时在东北“上山下乡”过程中艰苦奋斗的学习经历,这深深地印在荆德亭学长的脑海中:“在那个看不见读书出路的年代,邱老师依然努力读书、坚持提升自我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荆德亭学长牢记邱老师的教诲,不忘攻读博士学位的初心——“提高科研水平”,严格要求自己,攻读博士期间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德育》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以优良的学术成果成为“一名合格的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生”。
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读书不要太功利化”,功利化的学习态度会引发行动上的不坚定,加之越发严格的博士毕业要求,行动上的不坚定就可能导致攻读博士半途而废。在他人眼中,他是学术科研方面的偏执者,但正是这份坚韧恒久的相信,让他能够克服攻读博士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遇见更好的自己。他说,“即便是没有成果转化,也要看见读书求知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与价值,读书求知总会以看不见的形式使得自身受益。”
荆德亭学长建议我们“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要有自己的目标,确定一条道路后笃定前行,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他希望学弟学妹们“把握好复旦大学丰富的文化资源,将目光放长远,在不断学习中开拓视野,正确地认识自己,将复旦大学的校园精神、名师名家以及周边优秀的同学等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指引自己更好前行。”
坚定理想,争做人师
荆德亭学长在中学期间便萌生了“做一名教师”的想法,他认为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本科毕业后便进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任教,读研读博时始终坚定理想,进入上海政法学院任教。他将高校任教的工作状态总结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开放自由的大学校园中,同学生进行教学讨论、与同事好友探讨学术研究,在学习“输入”与教学“输出”的平衡状态中得到强烈的满足感,在创造性的工作任务中不断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进步。
荆德亭学长认为,“兴趣是工作的最大动力,做一份不感兴趣的工作无疑是在进行自我消耗”。建议学子在择业前通过不断的尝试与体验,寻找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领域,怀揣着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与赤诚,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展望未来,寄语学子
荆德亭学长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想对本科时的自己说“增强个人的心理素质,不要因为遇到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应当更加坚定,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谈到在复旦大学读博时的遗憾,他说自己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无法全时段住在学校里,不能像住校学生一样“沉浸式”地感受复旦大学的文化氛围,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复旦大学学子的身份,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荆德亭学长引用桑德尔《精英的傲慢》的“优绩主义”一词,劝诫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优绩主义,要保留一份理想主义的纯粹。不要急功近利,一味地用功利化的目标来衡量读书求知的意义会更易陷入物质的漩涡,人生道路会因此受到羁绊,无法走得更远。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复旦大学的文化资源,大胆想象,笃行不怠,一步一个脚印向理想中的目标迈进。”
最后荆德亭学长用一句话寄语复旦学子——“因为相信才能够看见”,先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相信会带来巨大的执行力,进而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他希望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的理想,找到前进的灯塔,以坚韧持久的相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