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校友回家!”
越过时光的剪影,73级校友重游故地,一同回味那段久经沉淀的岁月。
伴着学弟学妹们亲切的问候,一位位发染银丝,岁已耄耋的校友,三两结伴,携手走进了复旦的大门,好似跨过了那段分别已久的岁月。52年前,第一次走进校园时好奇、端详的身影与此刻的他们重合在一起,一如初见。
2025年5月18日,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物理二系)1973级校友返校活动在核科小院举行,系主任方德清老师和副系主任张松老师对校友们致以热烈的欢迎。
筚路蓝缕,群星璀璨
方德清老师为校友们介绍了母系发展现状。
从建系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大师云集,从恢复本科培养到国内顶尖、国际知名,方老师介绍了系所这些年的辉煌发展和现状。
台下时不时传来校友们的小声交谈。熟悉的名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校友对同窗的回忆。也许就在很多很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母校的阳光正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在那群挥斥方遒的少年身上。
唐维敏校友代表全体校友发言。她真切表达了对这次重返母校的期待,并诚挚地对母校建校120周年表示祝贺。她这样说道:“复旦是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殿堂。”在与母校离别的52年中,他们时常怀念老师,怀念老友,怀念这成长的摇篮。同时,唐维敏校友总结了73级校友在各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赵志祥,中核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曾担任973项目“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及技术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助理,协助首席科学家全面参与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2004年起担任首席科学家。
李小川,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主任工程师。曾参与大亚湾核电站与岭澳核电站生产准备系统验收和应用工作。曾获核工业部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工委国防科技技术三等奖。
孙中发,科技部高新司处长。曾参与第二工业机械部重点项目“锰浴法对中子源的绝对测量与方法”。该项目获得二机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告别母校之后,有的继续深耕科研,有的在相关管理岗位发光发热。历经五十载风雪沧桑,走向了风光各异的人生之路,演绎了各有千秋的生命章谱。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植根于复旦的沃土,在不同的岗位上,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我们没有辜负母校的期望!”
追求卓越,群星闪耀!
回忆往昔,结缘复旦
曾经的他们亦是一位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谈笑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生活使他们成熟,岁月令他们沉淀。过往的经历如同美酒般窖藏于记忆的深处,只此重逢时刻,方与诸友共饮。
校友们心有灵犀般的谈起了自己与复旦的缘分,一段段难忘的经历。他一言,我一语,无意间便拼凑出了那个时代的峥嵘历史。
“我那时候在草原插队。到旗里要走两百多公里,考试时要租店住,就像古代进京赶考一样。”任林校友这样回忆到。“我的入学通知,更是通知了三次。第一次通知入学后,发现了一位交白卷的同学,要重新审查试卷。等到第二次呢,上面又发下了小本本,要求继续革命。最后一次通知,去到旗里确认一遍,才终于到学校报到。”讲到这里,她不禁笑了起来。
回忆起那次改变了自己人生命运的考试,周小弟校友感叹道:“我们那个时候上大学要讲求十六个字: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考试要考三天,还有面试,要求讲讲实践的经验。两百个人里面才有一个考试的名额。我当时志愿填的是镇江农机学院。为什么?因为我是农民,应该要种田。但招生的老师一看,说你填的是物理专业啊。就把我抓到这来了,哈哈哈哈。”
无论是几经波折,还是阴差阳错,最终都殊途同归。一位位校友以各自的方式相遇于复旦,谱写了一段缘深忆远的佳话。
永记师恩,薪火相传
故地之所以令人怀念,往往因其承载着故人温情——校友记忆深处,始终镌刻着三尺讲台育栋梁,半截粉笔写春晖的师者群像。那些鲜活的师生岁月,恰似永不褪色的墨痕,在时光卷轴上晕染着复旦的底色。
黄水英校友回忆道:“我们的校领导人很好啊。我和当时的徐玉林书记是同乡,他还到我家做过客。还有杨福家老师,我工作以后碰到他,我们一起吃过饭。前两天我们几个同学还一起去看了王老师。王老师八十多岁了,精神还很好。”
“杨福家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胡瑞娟校友补充道。
“陈望道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过课。”
无论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先生,还是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先生,他们都甘愿用真心关怀学生,用热情服务学生。这是复旦人代际相传的温情。
校友们将老师的教诲之恩深埋心底,期待母系更加美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沈忠义校友曾为一所大学的学生讲课,依据他的经验,他指出:“应该让本科生尽早接触产业前沿,接触时间越长越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技术人才。”
王慧珠校友在毕业后进入了航天领域发展,她认为:“现在的核物理与航天、卫星联系越来越紧密,建议学弟学妹多多关注交叉学科发展。”
宋德滨校友结合求学时的经历,说:“上学时,沈忠义同学能看书自学,无师自通,经常帮着助教老师辅导同学。强化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校友们的一条条建议饱含对年轻一代核科人成长成才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挂念。五十二年前,他们带着憧憬成为了“物理二系”的新生一代,接过前辈火炬,在师长的注目下成长,奔赴祖国各地。如今,他们重聚一堂,将这份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期许的神圣火种,传递给新一代核科人。
岁月流转,初心不改,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母校的深情厚谊,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着复旦核科人的追求。这份代代相传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恰似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为年轻一代在茫茫征途中照亮前行的方向,闪耀着核科人代代传继、永不磨灭的光荣印记。
漫步于这充满回忆的校园,去看看那棵遮过阳的树,瞧瞧那幢上过课的楼,一如多年前的那般。
几多春秋,几多风雨。共携手,再回头。仍做少年游!
来源:公众号 旦核旦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