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级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汪禾青: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2024-04-17|校友走访

15级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汪禾青: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19级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杨凯航



校友简介:汪禾青,2015级上海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生,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放射线科副主任。

 

问:请问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

答: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对我的本科学校比较了解,在他的建议和自己的综合考虑之下,我一共填报了三个志愿,最后录取到影像医学专业,由此开启了我的学医生涯。影像医学本科的学制是五年,课程几乎涵盖临床医学所有课程,还要额外修读影像医学开设的专业课,整体上课业还是比较繁重的。记得当年全国范围内开设影像医学专业的仅有5所高校,考生对影像医学了解甚少。

 

问:在选择科室后,促使您坚持下去的动力有哪些?

答: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中便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比方说,有的时候我们对肺癌与肺炎、肺结节等进行鉴别诊断时,如果术后病理回报是肺癌的话,就相当于挽救了患者,挽救了整个家庭,患者的预后可能会比较好;但如果肺癌误诊为肺炎的话,一旦肿瘤发生转移,那么患者的预后将会很差。所以在工作当中,我很享受诊断正确的成就感,这种正反馈会激励你继续去做好接下来的工作。同时,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会产生一种促使你不断钻研下去、提高自身医学水平的求知动力。在医学领域,每一种疾病、每一个影像学改变,其实都不简单,正确诊断每一个病人都具有挑战性,影像学报告分析并不都能完全解释某种疾病的复杂性。

 

问:您在硕士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又选择读博,初衷是什么?

答: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读研并非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位,还包括对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当初本科大五的时候硕士研究生报考的是心内科,但由于考试期间天气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最终还是在分配的单位继续工作。当时在我工作的医院影像科里,只有我一个人是影像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其他人都是专科生或临床医学转过来的。当时我所在医院的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上级医生便想出一个办法,把我们医院的低年资医生换到当地最大的医院去上班,再请他们的高年资医生过来我们医院出门诊,期望通过资源互换来提高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但参与“换岗”的医生名额有限,最后我便又选择去考研以提升自己。硕士毕业后在教学医院的工作特别忙碌,既有教学任务,又有临床工作(包括规培讲座、科内讲座、文献阅读和误诊病例分析、亚专科的汇报等)。后来在硕士导师的支持和自己一直以来对博士学位的向往等原因之下,我选择了考博。虽然工作和生活都很繁忙,而且当时科里还承担了一部书籍的编译工作,复习时间十分有限,但最终还是如愿地考上了。

 

问:怎么看待临床和科研二者的关系?

答:我认为应该多做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的、实用的科研,因为科研终归是要服务于临床的。当你在临床上工作久了,就会发现确实有些问题是需要科研来解决的。例如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有多种类型,有的表现为“快进快出”,但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这样的,有的可能是环形强化,像肝癌转移或胆管细胞癌等等,那么这种类型的肝癌究竟是否与介入治疗、靶免治疗等相关,是否存在与其他类型不同的致病基因等,这些就可以简单地看作从临床中肝癌的分类衍生出来的科研问题。随着对这个科学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可能发现这种类型肝癌的分化程度比较差,组织中含有胆管的成分,其预后可能较差,那么这种患者就不适合做移植,因为移植后疗效欠佳、性价比不高并且容易转移和复发。科研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改变此类患者的临床路径,这就可以认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研,并且这种来源于临床并回馈于临床的科研也是非常值得去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但作为接触临床工作不多的学生,可能一开始提不出太多临床中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是从事基础医学相关的研究也能在前期逐步培养我们形成一套实验方法、统计学方法、科研思考角度等,有助于后期接触临床后更快更好地发现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了解到师姐当年入学时,复旦上医校园正处于施工建设期,毕业时宿舍楼和图书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您的博士生涯也见证了上医的成长。请问复旦上医给师姐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

答: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写论文那个时期,在图书馆地下一层(图书馆B1自习室,24小时自习室),每个人用校园一卡通预约一个座位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工作以后,会很怀念那段时间的,因为在那段时间里自己能够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文献、整理论文以及形成自己的研究思维等,非常有益。我当时做的是纹理分析,纹理分析类似于人工智能的最初阶段,虽然现在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到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等,但一些研究路径还是一样的。总之,我觉得B1自习室是我读博期间最难忘的、最纯粹的一个地方。

 

问:读研读博的经历帮助了师姐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有了选择的机会。我硕士毕业后留在了读研的医院参加工作,我对这份工作也很满意,自己也能承担起一些生活上的支出。获得博士学位后,考虑到子女就学的问题,我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工作单位。另外,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体系、对一些科学问题的想法,熟悉实验操作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等等。

 

问:如何看待读博期间的压力?在读博期间有什么兴趣爱好?

答:我觉得首先你得有一个内驱力,比方说你先有“我希望成为一名博士”这个想法。尤其是当你拿到博士录取书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个人生愿望:成为一名博士。读博期间压力肯定是有的,尤其是参加工作后再回到学校,表观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也比较生疏。随着读博年限的增加,毕业压力也不小,但最终毕业论文和论文发表在后期也顺利完成了。说到读博期间的兴趣爱好,记得我在上海参加了一个高校毕业生的合唱团,另外自己有空的时候也会出去走走放松一下。

 

问:如何看待不成功的经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答:其实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定是要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苦难的,比如有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也是人生中的一次经历。对我来讲,当自己真正忙碌起来的时候,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些烦恼可能就被抛到脑后了。

 

问:博士毕业时的心情是什么?从今天回顾过去,对博士期间的学习生涯有什么感悟或看法?

答:当时博士毕业的时候实际上是觉得“还没有待够”,因为当时我很喜欢读博期间所在科室的氛围,毕业后就要从校园回到工作岗位中去,有点舍不得那种单纯的学习氛围。谈及感悟或是看法,举个例子,比如你在搬砖,但你搬砖的时间久了,你后期可能就能盖楼了;一开始只能搬一块,后面可能就能搬十几块,你要把这一整个磨练的过程当成自己成长必须要走的一段道路。人生吃苦是常态,或早或晚,先苦后甜,何乐而不为呢?人生中有磨练的机会有时候也是一种幸运。

 

问:有什么想对师弟师妹们说的吗?

答:首先我觉得能够进入医学院学医,这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行医其实是一份积德行善的工作,能够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成为一名好医生是很值得的。当我们选择了学医,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干一行爱一行,不管是哪一个专业,都要认真地对待,每个专业都有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要踏踏实实地走好当下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步。进入复旦上医学医,则更为幸运,一方面学校历史悠久,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机会和平台。相信同学们珍惜当下,不负韶华,有了幸运的开始,最终会有更幸运的事情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