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级法律系张平:热爱是我一路前行的动力

2021-03-17|校友走访

张平:热爱是我一路前行的动力

采访者:黄陶、叶根源、黄欣琳、王巧


张平校友,1993年取得复旦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现任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及管委会成员。张平校友于2008年及2016年两次获广州市律师协会颁发的“行业服务突出贡献奖”,2011年12月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2008-2010年度全国优秀律师”荣誉称号,2015年起已连续六年被国际权威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评为公司/商事领域的第一等律师。


风起青萍,复旦逐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神州大地春雷萌动。当时尚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的张平师兄,亦察觉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对此前所坚持的教师梦想产生了动摇。带着迷惘与困惑,师兄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沉浸于学校的图书馆,翻遍了阅览室内所有的报纸杂志,最终笃定地选择律师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梦想虽已换道,前路依旧茫茫。幸而师兄偶然得悉当时复旦大学法律系开设了国际经济法的第二学士学位班,便紧抓这一线希望,花费了不少时间苦攻第二学士入学所考查的英语和法学,并最终幸运地拿到了复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怀揣着律师梦想,张平师兄进入了复旦法律系学习。九十年代的复旦,朝气蓬勃,英才辈出,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师兄亦潜心学习追逐梦想。忆及当年,师兄对法学院陈浩然老师所授的轻松活泼而又充满干货的刑法课程印象深刻,对陈力、董世忠、陆志安、黄耀良等当时法学院的老师亦满怀感激。学习之余,师兄在校期间还参加了光华公司的勤助岗位,对当时复旦学子的创业氛围记忆犹新。在复旦的学习经历铸就了张平师兄坚实的法律基础与卓越的外语能力,也让师兄朝着律师梦想迈出了一大步。


历经波折,初心不改

复旦读书期间,张平师兄确定了将涉外经济业务作为自己未来的执业领域。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并且毗邻港澳,对承接涉外业务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广州便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张平师兄的目光。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这让张平师兄心潮澎湃,愈发坚定了去广州做涉外律师的想法。因此,当公办的广州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来复旦招聘新人之时,张平师兄毅然决定报名并顺利通过了面试。


正当师兄沉浸于梦想顺利实现的喜悦之中之时,却被告知由于广州市对外所将面临从公办所向个人合作所的改制,转型期间不再招聘新人。如同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他陷入了极度的失落。不过,对律师梦想的执着使师兄很快从这次打击中恢复过来,他又拨通了广州市司法局的电话,询问有无其他广州市内的律所可以进。得到的答复是:有,芳村区司法局下属的芳村律师事务所。


彼时,高校毕业生们最热门的去向是外资企业和外贸公司,毕业时师兄的手里也握着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数家大型国有外贸企业的聘用合同。然而为了心中坚守的律师梦想,他还是义无反顾、踌躇满志地奔向了广州芳村。不曾想,在芳村区司法局办理报到手续时,他方才得知同样由于律所转制改革的影响,芳村律师事务所亦不再接收毕业生了。被自己所向往行业的改革一再“捉弄”,师兄无奈只得请求芳村司法局出具一份不能安排录用而退回复旦的证明,以便获得重新分配的机会。为办好证明,他不得不一天内四次来往珠江两岸。滚滚向前的珠江水,如同奔涌的改革潮。那时他乘坐在渡船上,两岸陌生的万家灯火映照着内心的无助,阵阵袭来的江风诉说着无尽的悲凉,浪花飞溅仿佛击打出梦想破灭的声音。


在冷静分析一番自己的处境之后,师兄决定先在广州找个单位安顿下来,等待广州律师行业改制完成后招聘新人。几天后,师兄顺利找到了一份外贸公司的工作。时代浪潮下,躲不过的外贸仿佛是命中注定。在外贸公司工作期间,为感谢收留之恩,师兄勤奋工作,同时担任了法务、总经理秘书和打字员等多项工作,在此期间还以高分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一年后转正,月收入由300元陡升到诱人的2000多元。然而,一心追求律师梦想的师兄,没多久便毅然离开外贸公司,加入了广东最早的三大合伙制所之一的广信律师事务所。


终于迈入了梦寐以求的律师行业的张平师兄,虽然前六个月没有一单业务,也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但是内心却十分开心。1996年领到律师证的那一天,师兄蓦然回首,方才发现:为这一刻,自己竟已执拗了七年!


远渡重洋,锤炼专业

虽然内心一直以涉外业务为目标,但是在职业最初的两三年里,师兄实际上是接到什么案件便跟着同事学着做什么,这让他很快体验到了律师职业的无奈与迷茫。有一次,师兄一周内连续接到了两个当时他认为本应胜诉案件的败诉判决书,这让他内心久久难以宁静,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不仅是因为无法向外资客户解释判决书中的裁判逻辑,更是无法说服和安抚自己。

尽管如此,师兄仍然笃信自己所选择的轨道,并决定调整自己的“入轨姿势”。受客户启发,迷茫中的师兄意识到出国读书可能是突破困境的最佳选择。于是,他将目标锁定在美国的法学院,最终找到了一所大学跨国商法专业的LLM,学校还因为他的中国律师执业经验而减免了一半的学费。

办赴美签证的那一天,师兄清晨4:30就来到当时还位于沙面的美国领事馆门前排队。队伍里有位前辈告诉他,读法学院没拿到全奖很容易被拒签,这让他忐忑不安。而面谈轮到他时,竟又不幸遇到了他早有耳闻的在广州美领馆已工作多年的外号为“光头杀手”的签证官。

“你是中国律师,为什么要去读美国法律?”签证官一脸严肃地问道。

师兄如实回答道:“我不是去读美国法律,是读跨国商法。”

“你们中国都不按国际规则办事,你去读跨国商法有什么用?”

师兄不慌不忙,微笑答道:“听说您在广州已工作多年,您应该看到中国这些年立法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很多方面正是在吸收国际规则。再说了,如果您真的认为中国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那说明中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您就更应该要支持我们去美国学习,是吧?”

“光头杀手”被逗乐了,师兄也就这样顺利拿到了签证。

1998年一月初师兄张平登上了赴美的航班,完成了LLM学业后,他又进入了学校外聘授课老师所在的一家芝加哥律所实习。师兄通过校内学习和律所实习获益匪浅,同时也认识到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年多时间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便萌生了在美国继续读书的念头。正当他琢磨如何向国内的同事朋友借款筹措学费时,朱镕基总理到访芝加哥。在一个大型午餐会的主旨演讲中,总理号召中国留学生们:中国很快将加入WTO,希望你们尽快完成学业回国发展。

彼时在台下听讲的师兄敏锐地意识到:加入WTO至少将会为中国律师行业催生很多外商投资等涉外业务机会,确实应该要赶在加入WTO前回国。于是,他便打消了继续在美读书的计划,开始安排归程。

1999年中,师兄回到了广州,重启了律师职业的追梦旅程。


殷切希望,寄语后辈

执业廿五载,张平师兄已然从当年意气风发的追梦少年成长为了令人敬重的律界前辈。当被问及为何能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怠地勤勉工作时,师兄答道:当你真正骨子里热爱一个职业时,你会慢慢学会坦然对待这份职业一路上的挫折和压力,也就不容易感觉到累。同时,你也不会太在意这个职业能带给你的物质上的回报,因为你有很多物质之外的收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热爱,才是一路前行的真正动力。

之所以能够在律师行业取得卓越成就,在张平师兄看来,除了对职业的热爱与坚守,更是因为幸运地遇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尤其是中国加入WTO等带来的契机。滚滚而来的时代浪潮下,唯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方可急流勇进。师兄以自身曲折的职业经历劝勉复旦法学学子:校内学习只是基础,身处法律行业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汲取新知识。对此,师兄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有志于未来从事法律实务的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多去听听法律谈判课、律师业务领域实务课,这些课程衔接了理论与实务,对未来就业非常有帮助。师兄以律所非诉实习生需要掌握的法律备忘录撰写技能为例,他认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法学生应当清楚给客户的法律备忘录由客户问题、事实背景、所适用的法律、具体适用分析和形成结论等五大部分组成,法律备忘录的专业结构、语言表述和法律技巧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法律功底之上的。二是把握在校学习的机会,不断给自己充电,法学学生在校也要学好财会与税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师兄仍以面向客户的法律意见为例,指出法律与财务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不懂财务,可能并不能准确而完整地呈现出给客户的建议。三是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毕竟健康体魄与旺盛精力是实现职业梦想的基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