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校长谢希德

2021-03-18|校友投稿

文/陈兴华  1985级历史文博专修科

 

不久前,我在网络上知道,今年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先生诞辰100周年。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学生,走出校园后也是社会上平凡的一份子。但作为一个从复旦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自然是不会忘记读书时母校的校长谢希德。

陈兴华校友入学后的照片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85年秋,我迈入复旦大学,第一次“听课”是在礼堂的开学典礼。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们的校长是位女性,她的名字叫谢希德。

讲台上,校长说:“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复旦大学的学生了,你们知道校名的由来吗?”说实话,我确实不清楚。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拿个小手机点击一下就清楚了,要想查资料不下点功夫还真不行。校长先从“旦”字讲起,意思是在地平线上,初升的朝阳蒸蒸日上。复旦的校名是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先生选定的,选自《尚书大传·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日月的光辉,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校长的话由浅入深,告诉同学们要不忘初心、努力学习……


谢希德校长回答里根总统的“一流学校”

在我们入学的前一年,即1984430日,里根总统访沪期间,走进了复旦大学的课堂。

198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来访。里根总统来到大礼堂,向我校师生作了半个小时的精彩演讲,谢希德代表学校向里根总统赠送由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开学典礼中,谢希德校长从一开始的“复旦”说起,接下来就讲起了与美国总统里根的话题。校长说:“里根总统问了我一个问题,说北京大学是中国一流的大学,复旦是什么样的大学?”校长回答到:“北大是中国北方的大学,复旦是中国南方的大学”。两所大学都是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校长接下来介绍了复旦大学的基本情况,我从这时才知道,当时评价学校有几大硬数据:一是校园占地面积,二是学生数量,三是教师(其中主要是教授)数量,四是图书馆的藏书量。开学典礼上,谢希德校长还讲到首个中文全译《共产党宣言》的复旦原校长陈望道的故事。校长的讲话让每个新生明白,我们的母校是一所一流的学校,任务当然是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创办更多的“一流”

我得以在复旦读书,是时代的机缘。文革期间,大学停课,直到1977年才恢复高考,各行各业人才奇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国家文物局与复旦大学联合,于1984年在历史学系开办“文物与博物馆专修科”,面向全国文博系统招生,学制二年。在复旦两年的学习中,我们接受了众多的国家顶尖专家、教授的授课。更因为谢希德校长开创复旦大学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我们会经常听到国外学者的高论。

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为了鼓励同学们回到实际工作大有作为,班主任张鸣环老师设法提前请谢希德校长写了题字:“古为今用,精通文博,为四化建设服务”。“敬贺复旦大学历史系八五届文博干修科毕业,谢希德一九八六··五”。

谢希德校长给1985级文博班的题字

接下来,在文物与博物馆专修科的基础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建立起来,成为了国内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博与科研的高教机构之一,是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与博物馆领域的“一流”。为我国文博界优秀人才的培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我国的民族自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尾声

35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班的同学很多已经是国家级的顶尖专家,成为“精通文博”的一份子,为文博事业做出了贡献。复旦的文博专业也已经独立成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成为高校文博教育的领头羊。我为我的母校复旦大学感到骄傲,为我们有谢希德这样为学校引路的校长感到骄傲。

1985级文博班毕业合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