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级管理学院程骏: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2021-03-18|校友走访

83级管理学院程骏: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走访同学:王欣桐,潘李靖


校友简介

程骏,男,1965年5月出生,汉族。籍贯:江苏省常州市。

1983-1987,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本科。1992-1995,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1987-至今,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现任职称:副教授。现从事专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



在校友中心的支持下,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管理学院83级本科校友程骏学长。采访伊始,学长开始回忆他在复旦的青葱岁月,并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复旦诸多杰出的同学和老师,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老师、学者,迅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并唤起了我们对复旦的归属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程骏学长是一位大学教师,同时也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对于所讲授的“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学课程,希望能将自己亲自创业的实践感知和体验,融入教学课堂。学长一直笃行着自己的育人使命。他像兄长一样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用心地对待每一次课堂、毫不吝啬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获得过学生评选的“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以及“师德标兵”等称号。


学长于1994年开始创业,由于同时进行着创业与教书育人两项看似不相容的事业,学长也曾遭到过误解。我们常常受限于刻板印象,以为大学教师就应当专心教书育人,被创业经历占据的时间也许会削弱教学的分量。但在学长看来,他在创业中收获的经验就像是土壤,不断为他的课堂提供着养分,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现实世界的忽视。在学长教学的市场营销领域,实践经历正是最重要的知识来源。“教学与创业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冲突的。”学长笑着说。正因为有创业的亲身经历,学长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学长一直秉承着“过程大于结果”的理念,用稳重、冷静的师者力量,让学生们享受比赛的过程。


学长的智慧还体现在日常的授课中,他的课堂不落窠臼,形式新颖。他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发声的机会和勇气,在同学讲完后再补充、纠正、耐心指导。他永远不会第一时间给学生一个确凿的答案,而是启发式地告诉学生思考的方向。使得每个人都有除了获取专业知识以外的收获。这正是学长从30多年来的实践与教学经验中凝结的教育智慧。


学长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与学生们的关系不像是老师与学生,更像是朋友。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好的老师要“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这一点在程骏学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学长回忆起在一次导师见面会上,曾经有学生请教他如何快速入眠,他没有敷衍回答,而是以轻声细语的口吻跟同学们分享:“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躺着,把自己想象成一片树叶,正在平静的水面上漂浮……”。说到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常,学长露出了幸福与自豪的目光。学长还与我们分享一次带班时,他敏锐地发现班里一位同学由于性格问题遭到了排挤,他一方面给这位同学单独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向班里其他同学和班干部了解情况,解开同学的心结,后来这位同学经常来找他谈心,交际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开始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长与我们分享学生们对他的评价,一位学生曾经这样说:“程老师的教学风格非常独具个人特色,他的课堂本着让学生理解为目的,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的自由发挥。我们在程老师的课堂上,通过切身的参与讲解,将知识一遍又一遍的沉淀消化,凝成自己的财富。课下的程老师包容、和蔼,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


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也许正是学长育人理念的真实写照。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作为一位有经验、有声望的大学学者,程骏学长坚守着自己的学术初心。面对着如今学术界浮躁的现象,学长认为我们的课题、论文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要对社会有价值;要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不能为了考核等要求而写无价值的论文。虽然如今的年轻学者面临着非升即走的压力,但是也切忌盲目追求发文数量。谈到这里,学长认为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无用”并非真正的毫无作用,而是保持做事治学不功利的本心。他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格局、有胸怀,人生才不会鸡毛蒜皮;要远离蝇营狗苟,时刻保持清醒,坚守自身的底线,方能代表我们复旦人的风貌。


如今,许多硕博学子对于自身的生涯规划深感迷茫,程骏学长认为,对于选择攻读博士的同学而言,进入高校从事学术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一个选择,我们要结合自身对科研、教学的兴趣决定未来的职业道路。“如果进高校只是为了生计,可能会很痛苦”,学长告诫我们。“兴趣”是学长谈到年轻人应当如何选择职业生涯时最核心的关键词。他从女儿的成长经历,思考教育理念,认为父母应以培养孩子善良正直、坚强勇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不畏权势和权威,要唯真理、唯科学;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学长十分理解硕士生们对于是否转博的纠结,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在一个了解得不多却要做出选择的年龄,你们一定要多去了解每种路径是做什么的、想清楚自己想要从事怎样的职业、以及你是否有这样的潜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谈到自己创业的经历时,学长跟我们分享了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故事。年轻时,学长大胆、敢想、敢做,有魄力、有担当。在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对机遇的把握下,学长成功创办了自己梦想的期刊。但是学长的创业经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转向其他创业领域时,他也经历过挫折。对于失败,学长并没有避而不谈,而是跟我们分享失败的可能原因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对于人生的浮浮沉沉,学长抱着泰然处之的心态。对于成功,他并不骄傲;对于失败,他也并不气馁。“很多事都是偶然的,但是机遇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学长说道。创业路上,学长并没有止步不前,他时刻拥抱新鲜事物,近年来积极地结合互联网技术为自己的梦想添砖加瓦,我们能在学长眼中看到一种坚韧、豁达、热爱的目光。


学长寄语

学长告诫我们,在象牙塔中的我们有一天终将步入社会,但作为复旦学子,我们一定不要迷失自己,要永远保持“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由’就是追求自己的内心,有胸怀、有格局,但这个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绝不是违规逾矩。”年轻的学子们要做到知行合一,探索真理,不沽名钓誉,不沦落世俗,才能把握住底线,坚守住初心!做真正的新时代新青年,胸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使命,把未来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访后感想

学长并不是一位传统印象中的大学老师。他不仅有着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学生们学术路上的引路人,而且学长在日常教学任务外,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特性,他真正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早早就大胆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创业尝试,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学和实践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共同发展。此外,学长也会定期和他的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作为前辈给出自己的建议,因而深受学生喜爱。在与学长交流其首次创业经历的过程时,我们深刻领悟到,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必要条件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聪明地为自己创造机会。

本次的交流让我们收获颇丰,明白了人生有许多可能性,不必把自己局限于既定的道路上,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及时抓住机遇对还在探索人生道路的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想法,并将其付诸实践,敢做敢闯,正视成败;既要修炼内功重视积淀,为事业做好准备,也要善于抓住机会甚至创造外部机会,内外兼修才能成功;在屡战屡败的成长中了解世界,追寻人生真正的热情所在。另外做事不可太过功利,学长提到的“无为而治”十分形象,“无为”即“无违”,不违背自己的初心,同时不违背做事的底线,无论今后从事学术还是实践,都要为着一份需尽毕生追求的意义鞠躬尽瘁。


结语

在程骏学长身上,既有作为学者的谦逊,又有作为企业家的意气风发;既有作为前辈的沉着稳重,又有作为朋友的亲切热情。学长不仅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风骨,还兼具了“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风貌,谢谢学长的谆谆教诲与倾囊相授,我们受益匪浅。愿学长永远年轻、永远热爱、永远似少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