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83级中文系校友刘原
20级新闻赵茜、19级国务李嘉铖、20级中文吴佳莹、20级国政江肖凡
这日子来得十分安谧
令人惦念起往昔美好的欢畅
和许多记载着故事的地方
——题记(摘自刘原老师诗作)
辗转从业:偶然与必然
1983年,是复旦诗社成立的第三年。这一年,诗歌仍是青春的载体,将无数学子的情感对撞与思想火花传遍整个校园,刘原老师就在如此背景下进入了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步入大学生活。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刘老师“与诗结缘”。进入复旦诗社一段时间后,刘老师便成为了诗社第六任社长,在此期间写下了《秋韵》和《昏睡》等多首精彩的诗作。在诗社的日子为他的学生时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刘老师在朋友圈中依然会时常转发诗社老友的诗作,怀念年轻时在诗社中的点点滴滴。
刘老师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也与诗相关。那时,他在上海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上海文学》编诗歌散文,曾与海子有书信往来,并发表了其组诗《九盏灯》,也与骆一禾相谈甚欢,相约要繁荣中华的诗坛。但后来因某些原因他在1993年辞去上海作家协会的工作开始经商,历经各地,尤其是广东、深圳等经济特区;2000年,刘老师又转回文学圈重新创作,因相对于诗歌散文的“曲高和寡”, 影视与现实生活更为贴近,故开始写影视剧本。
若说刘老师成为诗歌编辑是一种必然,则其成为一名编剧可看作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当时有朋友正在搞影视,然后稀里糊涂就进(影视圈)去了…刚开始做就有一定的成功,能从中获得一些的成就感。”在刘老师心中,正是在复旦收获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广博的人文情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才帮助他从一个从纯文学的编辑转变成了戏剧的创作者,而之后辞职经商期间积累的大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则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推动其在编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匠技锤炼:心态与姿态
刘老师将编剧比喻为“工匠”,他对于创作的态度也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创作中,总不免遇到一些不熟悉的题材,需要编剧对行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刘老师不辞辛劳,在多个省份实地探访,只为了在剧本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刘老师看来,编剧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仍然是过硬的文字功底和完整的逻辑性,他还着重提到,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值得学习推敲,当下编剧队伍不应绝对年轻化,在融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应当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在谈起老前辈的时候,刘老师的言语中充满了敬畏之情,他形容前辈们的气场是“如沐春风”般的温和慈祥,老前辈们对人生的充足阅历、对艺术的高雅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被时间和社会认可,对一代代人产生影响,而他们高尚的艺德与和善的为人更是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学习。
1刘原老师与斯琴高娃老师合影(右一为刘原老师)
2刘原老师与乔榛老师夫妇合影(左一为刘原老师)
文艺创作是在白纸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然而这样的创作过程却是枯燥而艰辛的,尤其对于电视剧来说,大体量的创作是对毅力、体力与脑力的三重挑战。刘老师再三强调“所有成功者的背后都付出辛勤和汗水”,只有凭借自身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奋斗,才能够触摸到成功的大门。
萤火化月:凝光与引光
身为非科班人员,在缺乏复旦前辈指引的编剧行业,刘老师孤身独行。“复旦毕业的学子,从事影视行业最大的劣势就是只能靠自己。”刘老师回首往昔如实而言。他认为,未来进入该行业的复旦校友不仅需要才华与能力,更需要不断凝聚抱团。一方面,才华和能力是入行与前行的基础,毕竟好编剧要靠实力与作品说话。而社会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任何从业者无法预测未来提前应对,只有以绝对不变的才华与能力去应对各种变化,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在影视行业,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制片人,复旦相对于中戏、上戏、北影都人员稀少,然而一部质量高的影视作品从创作到播出涉及多个环节,单靠编剧一人势单力薄,各环节有才华、能力、经验的人凝聚到一起,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优秀而完整的作品才能最终“锻造出炉”。每一位从业人如点点萤火,既能发光,亦需凝聚,化作代表高质量团队之“皓月”,不断输出优秀作品“月光”。
对于当前市场上电视剧低质量、剧情狗血的情况,刘老师指出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作品有不同的功能和责任,电视剧作为受众广大、面向普通百姓的影视传播形式,不同于可反思现实的电影与小说,最应该负担起弘扬“真善美”的引导与教化作用,然而一些电视剧为了追求噱头、恶搞、流量却在剧中输出“丑恶精神与价值”。 好作品是凝聚之“月光”,象征着和谐与至善。因此,整个行业与管理部门都应恪守底线,强化责任意识,不断完善制度,把握作品功能,引导传播方向,将“月光”投进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中,构建具有文化底蕴的美好社会。
慎重抉择:期望与展望
谈起从事编剧这么多年未来还有何目标要实现时,刘老师称接下来主要精力将聚焦电影剧本、小说、诗歌三部分,小说可能会是重点,因其容易改编成电影。
提到“内卷”一词,刘老师认为从事影视行业的人永远会更多,佼佼者却凤毛麟角,自身的才华与适当的机会兼备才能崭露头角。在影视行业中,电视剧、电影、广播剧等不同类型的剧本写法不一,作为创作者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更加容易接收,换位思考才能创造好作品。
对于要成为编剧如何进行准备,刘老师指出,要多看优秀的剧,勤于动笔,善于总结,分析剧本的精彩和优秀之处,多看多想。对于创作的普遍规律应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掌握基本理论后即可开始动笔,写一些与生活、校园相关的故事,以及网络文学、言情或者科幻等各类题材,不断练习并在改进中提高写作能力。
“影视行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一定要想清楚是不是要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有很大的诱惑,也有非常好的趣味,但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刘老师最终总结道。
图3刘原老师生活照(左一为刘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