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史洪智:看清适合自己的道路全力以赴
20级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宋雅宁
一、校友简介
史洪智(1979-),男,副教授,现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曾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近代中日关系与知识转型。代表性作品:发表论文《新政初期的商部创设与商律编订》《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近代“破产”概念的形成》《清末修订法律大臣的政治困境》《日本法学博士与清末新政——以交往、舆论与制度转型为视角》,出版专著《日本法学博士与近代中国资料辑要(1898-1919)》《清末新政中的商律编订》。
二、访谈正文
谈求学:名师指引,开拓视野,学习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顾和思考当初史洪智学长从广州中山大学到上海复旦大学的原因,既有偶然因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也有必然因素(读博期间就希望来上海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第一年申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学院,第二年申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关键是他的一位好朋友推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的一篇论文《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他认为《解放日报》通过改版,实现了党报身份的构建,重新确定了党报与整个党组织的关系及其在结构中的位置。这篇文章对整理完30万字报刊资料却苦苦找不到研究思路的他,无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感觉。故当晚他就写邮件给黄旦教授,表达了希望能够入站继续报刊史研究的意愿。
从跨专业的角度讲,学长在中山大学硕博连读时的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所依据的资料,一是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二是晚清民国报纸期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历史学专业所强调的史事编年法和人物立传法。好处是可以从历史的细微之处挖掘不为人所知深度和细节,坏处是无法对大历史具有一个穿透性、提纲挈领性的观点。当时黄旦教授在新报刊史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使他这位历史学研究者深感敬佩。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导师黄旦先生。在站期间,他开始转入清末报刊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黄旦先生在这个领域发表过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论文,让他学会如何从媒介的角度探讨信息传递和知识生产,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探讨政治决策和社会转型。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期间,他印象最深的人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童兵教授,在每年的入站申请、中期考核、出站答辩的场合都能感受到他和蔼、亲切的教诲。学长觉得每次近身接触这些前辈学者,他们所蕴含的大师风范,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和熏陶,也教会了我们后辈学子如何做学术、做教师、做榜样。
归纳起来,复旦的学习经历带给他最大的改变有三点:一是视野格局的变化,当你从商业贸易城市广州来到金融大都市上海,最大的改变,就是视野更加开阔、格局更加宽广。二是专业领域的变化,从中国近代史转入新闻传播学,特别是意识到不同学科的交叉部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的领域。三是方法理念的变化。影响他个人最深的方法和理念,一个是查尔斯·比尔德的《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一个是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本时代》。
谈就业:避免焦虑,关注当下,看清适合自己的道路
史洪智学长博士后出站以后便到大学任教,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关于继续从事科研事业的原因,主要由于他在读书期间已经具有在高等学校授课、政府机关挂职、电视媒体实习等丰富的经历。临近毕业之际,更加倾向回归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个人的经历会让人看清楚自己适合什么。他明白了,科学研究可以是一个人的终身事业,政府机关和媒体机构的工作却需要大量的人脉联系和环境资源的支持,选择科研就是顺理成章了。
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三个“秘密武器”,一个是多学科交叉,一个是数据库检索,一个是期刊编辑的经历。首先,多学科交叉,让他看到了单一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并有意识的进行及时调整。其次,数据库检索的出现,改变了学术文献阅读的传统方法,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最丰富、完整的资料,依靠某种联系,或是时间升序降序,或是关联度,实现大历史、长时段的观察。最后,期刊编辑的经历,让他有意识地转换自己身份和立场,多重角度思考问题——从作者到读者,从读者到编者,从研究者到学术界,这样被动、主动改变自己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
他认为在从事科研过程中,我们所说的竞争优势,往往是相对的。毕竟绝对的竞争优势,强调的综合型的学术创新能力,体现在理论框架上、研究方法上、逻辑结构上、学术观点上等多个方面。他认为自己有一个相对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数据库检索上。早在2005年,就已经对读秀学术搜索、台湾数位典藏、日本国立国会文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进行相关课题的检索,获得很多珍贵的文献档案资料,成为申报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前提基础。
大学教师最好的工作状态,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习惯。他对现在的工作状态非常满意,每年面向400名大一新生授课,指导12名大四毕业生、8名研究生的研究论文,简单充实而快乐。目前他有三个学术目标要完成:一是在《日本法学博士与近代中国资料辑要》的上编已经出版,希望尽快出版下编。二是尽快完成英国莫礼逊、日本神田正雄、美国鲍威尔等外国新闻记者在中国的资料汇编。三是完成和出版《沈家本资料长编补遗》《梁敦彦资料长编》等。
在学长看来,许多博士生的焦虑是普遍性的,这是因为在校期间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往往存在一个悖论——读书的时候,天天想着走出校园工作。真正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又渴望回到校园认真读书和从事科研。是否继续做科研,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养和强烈意愿。绝大多数经过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培养的同学事实上已经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养,缺乏的是从事科研的强烈意愿。这个现象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读博士的时候,大家年龄已经25+,毕业时28+,却没有养活自己的收入,有的还需要家庭支出学费生活费。二是科研的自信源于论文的写作发表,而写作和发表的周期太久,难度越来越大,造成很多同学放弃科研的重要原因。他对此的建议:一是信息对称,避免无谓的焦虑;二是关注眼前,全力以赴,以成果奠定信念、坚实信心。
在完成编辑向教师转变后,他的生活基本是以日常教学、指导学生和读书写作为主。近年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他的个人兴趣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转入财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深入到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研究。唯一养成的好习惯,就是每天从不间断地阅读财经新闻。他认为,对青年老师而言,大学的寒暑假从来不是轻松时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首先,每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青年教师面临的最大压力。其次,当前教育部开展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需要青年教师更加注重案例教学、教材编撰和师生联合实践。
母校建言、对学弟学妹寄语
复旦大学的专业设置,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前沿领域,交叉科学,都在全国高校居于领先位置。建议按照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上海“十四五”规划,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调整和充实复旦大学专业、学科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转移。就业导向,就是改变传统就业模式,提倡和激发复旦大学学子形成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的新型就业模式,经历市场化、商业化、资本化的熏陶,真正体现和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复旦大学是学子共同的心灵家园,复旦大学校友会是毕业生共同的事业。他现在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为校友会、母校做出最多的贡献。
他说对学弟学妹的寄语永远是最真诚与美好的祝愿。归纳起来,有三句话:一是珍惜在复旦校园的日子,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当你离开校园之后,越能体会到这一点。二是读书期间,不要陷入未来是科研还是就业的矛盾里,要专注于现在的科研工作,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尽可能发表一些有价值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三是人在校园里生活,目光还要时刻关注校园之外剧烈的时代变革、社会变革。当前是中国社会发展最迅猛的黄金时代,要求你思考个人价值如何实现。
三、实践感悟
经过短短一小时的访谈,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学长在探索求学之路上的旅程。我们身边的每个同学都面临着求学道路上相似的困惑,以及面对未来、面对社会选择的迷茫。我想,如何更好的探寻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实现复旦人对科研的梦想,履行复旦人对社会的责任,学长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示范。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注眼前的科研事业,实现专业的创新价值,持续推动自身进步,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地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