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贝贝: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声音
(采访人:外文学院傅祖秋、徐国恩)
简介
徐贝贝,男,本科(2002-2006)、硕士(2007-2010)就读于复旦大学英文系,并于2010年赴美,在罗格斯大学取得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海南大学,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系主任。
开拓视野 找寻方向
徐贝贝师兄高中的时候热爱参与各种理科学科竞赛,后来通过保送进入到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进入大学后对英文系的课程不是很感兴趣,在大一大二时甚至选修了许多理科的课程。但是在许多专业课上的经历,比如郑咏滟老师严密的逻辑和开放思辨的思考、外教Amy Goldman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王爱萍老师对文学中美的赏析、谈峥老师对《莎乐美》的回味,陆谷孙老师课堂上的人文关怀精神,慢慢让师兄认识到原来学习语言并不是只有枯燥的记单词背语法,语言学习、文学分析也会注重逻辑过程,文学中的美也并不是完全主观认定的。外文学院的老师们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师兄打开了新的思维方法,也扩展了师兄的学习视野。
当被问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师兄说是沈园老师。在精读课上认识沈园老师后,师兄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方向。沈园老师建议他既然有理科背景,不妨试试学习理论语言学。在沈老师的推荐下,师兄阅读了不少相关材料,发现形式语义学很有趣,用师兄的话说,“(形式语义学里面的)逻辑算式很好玩,就像化学公式一样,左右配一下就配平了,像加减乘除一样能够得算出一个结论。” 从此,师兄开始和沈老师学习语言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走上了形式语言学研究的道路。在与沈老师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沈老师一直持续不断地鼓励、引导师兄的学习,关心、帮助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师兄休学赴宁夏支教的一年中,沈老师的引导与关心也一如往常。师兄说,沈园老师不仅他学术上的导师,也是他人生的导师。
师兄现在担任华中农业大学英文系副系主任,在工作中,不仅传承着复旦老师们严谨细致的态度与人文精神,扎实准备每一门课程;同时,对于自己的行政责任,师兄以学生的态度,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做好与学院老师的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努力服务于学院的发展。
宁夏支教 人生升华
在正式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师兄曾参与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赴宁夏西吉县支教一年。支教的地方条件非常艰苦,那里的学生生活费一个月只有5元钱。他们通常吃的是一种叫馕的食物,这种馕是一种实心且异常坚硬的大圆饼。每回要吃的时候,学生就就着热水吃。师兄说,当时老师的待遇要比学生好很多倍,但是他们都有点受不了。当地的教学条件也是跟不上。师兄教授初三化学,有一个学生很勤奋,但是成绩却不理想,师兄与他谈话才知道,他一直将化学视作和政治一样的科目,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师兄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与学习存在困难的同学谈话,帮助他们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高效率的学习。师兄在支教的时候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们严格要求,在其他方面也通过各种方面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由于当地教学资源匮乏,他和研支团便联系在上海的同学组织募捐参考书,同时通过能联系到的媒体资源对当地进行报道,为当地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帮助。通过与研支团成员的一起努力,许多学生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兄说,有一个学生,他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学生多年后辗转找到师兄的QQ号。师兄得知她已经在银川当上了公务员。她当年学习勤奋、在师兄所带的化学课上成绩特别好。师兄还记得当时去她家家访的时候,她家里一共只有三只鸡,她的奶奶直接杀了一只来招待师兄。面对这样的一顿饭,师兄感到难以下咽,这其中深深的情感让师兄在今天仍然觉得很感动。包括后来支教结束,师兄要和支教团离开的时候,为了不让学生们来送,特意搭乘最早一班7.30的班车离开去县城。结果没想到,那个学生早上4点就从家中出发,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早上6点多便来到师兄住的地方,为他送来了奶奶煮的十几个鸡蛋。她奶奶担心支教团的老师们走得早,吃不上早饭。师兄当时嘱咐她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县中将来读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兄说学生对他的感激和爱对他的触动非常大,他说“支教是我人生的一种升华,让我有很多很多的感悟。”山区学生对老师们的朴素的情感折射出山村学生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求,虽然山村学生求知难上学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师兄用自己的力量为许多学生带去了知识与资源。师兄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到农村教育中,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师兄现在也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们参与支教、志愿活动,去亲眼看看贫困地区、需要帮助的地区是什么样的,力所能及去用自己的双手帮助那里的学生们。对于师兄来说,支教是人生经历中不可忘却的部分。现在,师兄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们继续参与这项事业,将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感传承下去。
讲述身边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师兄作为武汉人,2020年疫情期间和洪涝灾害期间,师兄曾三次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采访。师兄谈到新冠疫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疫情期间人们的互助友爱、共度难关体现出了我们社会的主流。那段时间,国外媒体对中国疫情的报道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见,师兄说:“我不管别人国外怎么说,但政府、街道的干部,社区的干部志愿者对于我和我周边的人真的是帮助很大。”当时小区封闭管理,是志愿者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负责给大家送菜送饭、保障大家生活物资的供应,师兄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师兄表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政府、基层、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都是不容忽视、值得称赞的。
另一次采访中,师兄分享了对于防洪抗洪的看法。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在长江径流量大的时节,难免面临洪水内涝等灾害。师兄分享说,长江洪涝最严重的时候是1932年,全市95%被淹了。包括后来98年洪水造成的内涝,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师兄说“由于家里住一楼,门口用沙包挡住了半扇门。车子从门口一过,水就漫进来了”。但是,近年来,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长江地理环境的修缮、长江河道的改善、筑堤、清淤,尤其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下水道管径的扩大,极大的改善了路面积水、城市内涝的情况。现在,已经很少再有城市哪里被淹、车辆熄火的情况了,武汉洪涝治理是卓有成效的。
师兄在央视外宣平台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武汉、真实的中国,践行了外文学院的院训“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师兄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外文人的担当,无论是宁夏支教、还是在采访中的发声,他都通过自己的所学所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彰显复旦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