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硕:君子不器,跬步千里
走访同学:冯赛琪 杨文瑛
沈硕,男,1988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是复旦大学2006级物理系本科和2011级硕士校友,2014年毕业后进入复旦附中从事中学物理教育,连续七年担任班主任。目前是复旦附中高一物理备课组长。
忆往昔,读书岁月
2006年,沈硕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复旦校园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在复旦附中度过了自己的高中时光,复旦附中的校训、校歌与复旦大学一脉相承,因此,在高中时,沈硕就被复旦文化点点浸染。回忆起校园生活,他言辞间透露着模糊与遥远,时间的长风飘飘荡荡,但回声绵长。让沈硕印象最深刻的,与其说具体的某一个人,更准确来讲,是当时整个复旦的状态,是一些人、一群人。“确实比较自由,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人管你,没有人跟你比较”,与当下高校学生经常提及的“内卷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说:“我们那时相对来说没有这么卷,更随性一点。”
在复旦,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会有负面的影响,“说的比较极端一点,我们当年隔壁的隔壁寝室,就有同学因为经常打游戏旷课,导致没办法毕业,但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但这种散漫,也会带来“君子不器”的感觉和氛围,让一些人发光。沈硕说,相对于那句“自由而无用”的民间校训,他更喜欢复旦“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当然,多元也是复旦的精神”。
赴远方,支教时光
作为一名物理系学生,沈硕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毕业的去向做了两手打算,一是读博之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与科研为伴;一是研究生毕业后去做一名老师,言传身教。沈硕从初中开始就对三农问题很感兴趣,高中寒暑假期间,还跟朋友一起相约去农村体验生活。因而在大三快结束的时候,当他偶然间看到学校挂出的支教宣传横幅时,心中一动,支教既可以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生活,也可以让他试试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当老师。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功通过面试,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
沈硕在宁夏西吉县王民中学支教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沈硕见识到了各种各样学生的状态,从一开始的不解惋惜,到后来的理解包容,通过与不同的学生接触、沟通,他渐渐坚定了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希望尽一己之力,带给更多人以帮助。在读研过程中,沈硕也不曾动摇过当老师的想法,一年的支教时光不断滋养着他的信念,“这个世界是很多元的,在你发光发热的地方,你能感受到你带给学生的影响、帮助,他们在慢慢成长。”研究生毕业之后,沈硕成为了复旦附中的一名物理老师兼班主任。
善教学,言传身教
谈及在复旦附中的教学,沈硕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老师,除去物理知识方面的教学,他会更留心在为人处事、生活方式方面,带给学生一些正面的影响。沈硕认为,“物理老师只是一个载体,载体的目的是教育,教育不仅限于学科,而是对于人生的影响,这也是做老师的意义所在。”他更想教学生们如何幸福地生活,努力认真做事固然没错,但一直将自己放置到一个“内卷”的境地,不断内耗,这不是一种正途。说到这里,沈硕提及自己是一个比较散漫的人,也很享受这种散漫,他希望自己能给学生展示出这样的一种状态,不去追名逐利一样可以过得很幸福的状态。“学生必然要有一种努力奋进、英姿勃发的状态,我是希望学生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努力地做好,但没必要去无止尽地往上走。”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沈硕提及自身也有了些改变,初来复旦附中时,他会跟学生走得比较近一些,更多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进行沟通,老师的身份感会弱一点。但从老师的角度而言,需要对学生有引导、有管理,因而其权威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他,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与学生走得近和权威感两者之间的平衡。
再回首,寄语良言
复旦读书七年,听过的讲座是沈硕一笔不小的收获。未必是一个讲座,而是多年听下来,慢慢地渐进的过程,再回首展望,发现自己成长有了质的变化。沈硕说:“事情是渐渐变化的,这种渐变在现实中是你未必看得到的。10年后,往回看,看得比较清晰。”他分享到,自己读本科时,目的性不强,会尝试各种活动,体验不同的经历;但在读硕士时,目的性比较强,由于早早定下了当老师的目标,读研时计划做得周全,沈硕坦言自己“在研究生期间蛮轻松的”。
在研究生期间,沈硕觉得要更快地认清自己的道路,目标已定,相应地按部就班地做一些事,在快毕业的时候就不会抓耳挠腮。
最后,沈硕用一段寄语,提醒在复旦求学的学弟学妹们,警惕名校光环,靠自己成就自己。沈硕:“不要被复旦的名号给拘束住,你毕竟只是复旦千千万万校友中的一个,你可能走得平稳,也可能遇到挫折。复旦怎么样不重要,你自己才重要。你是否会成为优秀的人,最终还是要看你自己。”
实践感悟:与沈硕学长交谈近一小时,感受到他定义的“懒、求知、成就感”,与复旦自由而无用、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的契合。同时,他对“复旦人”这一可以引以为傲身份的警惕和清醒的态度,提醒在校园中读书的学生要凭借个人努力越来越优秀,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