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成尚校友:
奉献基层,做扶贫路上的“复旦人”
访谈人员:刘玉玲、覃子阳、吕子良、董珂璐、舒仁芳
稿件撰写:覃子阳、舒仁芳
(图1:校友生活照)
简介:2017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湖南省首批定向选调生。工作第一站在湖南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石堤镇党政办和党建办。2018年12月任永顺县青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主要负责精准扶贫、危房改造、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建设、小额信贷、金融电商扶贫等工作。目前在省委组织部工作。
工作伊始,挑战与收获并存
在基层锻炼期间,学长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负责全镇9个村的1072户贫困户脱贫工作,完成危房改造160余户,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养猪630余头。为降低疫情影响,申请开发公益性岗位20余个,及时为170余户贫困户审批发放小额信贷,帮助他们解一时之难。参与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产业规划,确保搬迁的180户后续发展无忧。联合水果大户抱团取暖,为全镇约5000亩小水果搞网上预售,扩大销售渠道。
(图2:校友帮助农户收获玉米)
大胆实践,让理论变得在地和浸透
谈到在扶贫工作中最触动自己的一点,学长说是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解。在校时所学的理论是由假设推导结论,这是自洽的,但现实一定是不完美的。例如,在基层的时候,房子是必须修建起来的,残疾人的补贴是必须要到位的,水泥路机耕道是必须要修通的。因为老百姓的亲身感受都是近在咫尺的,扶贫工作需要采取实际行动,让实际行动掷地有声。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后的新起点
脱贫攻坚不是一脱了之,而是要在新生活的基础上接续奋斗。对此,他告诉我们脱贫攻坚接下来会过渡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都会有变化,但是和扶贫是一以贯之的,多角度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能给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有益指引。
(图3:校友实地走访当地村民)
经验分享,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
学长还给我们分享了备考选调生的一些经验。第一,关注招生简章,招生简章每年都会更新,每个省份每一年的政策也会有区别,需要密切关注;第二,注意普通选调和定向选调的区别,复旦同学在参加定向选调时会有优势;第三,成为选调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选调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可以超出个人局限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又可在此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恩母校,保有“复旦人”的气质
关于如何提高选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长是这样说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学习能力有区别也有联系。可以养成记录自己的习惯,将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把自己作为方法去理解问题的立体和丰富。谈到大学生活,学长说自己在图书馆和三教自习室待的时间最多。同时,他也鼓励我们学弟学妹看想看的书,去想去的地方,探索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让青春恣意释放。
当问及复旦赋予了学长怎样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时,学长说,物质基础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思考的习惯。曾经学过的具体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记忆中淡去,但做有根据的判断、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让社会更加美好的实践中依然至关重要。